红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理想信念的当代建构
2015-04-15金民卿
金民卿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 00732)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创造的深厚积累,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合法性的文化基础,产生了持久的文化影响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的精神动力,而且是当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历史、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活动、符号、意义的统一。活动是文化的过程,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意义是文化的本质。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化就是人类在自己的生存实践中所创造的被人类赋予一定意义的符号,这些文化符号与人类生存实践休戚相关。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类世界就是一个符号的世界。人们每天都在创造和接触着各种各样的文化符号,诸如文学、绘画、音乐、学术作品,诸如休闲、娱乐、消遣活动,诸如服装、建筑、商场等人造物体样态等,都可以作为文化符号、作为文化分析的文本来看待、来理解、来分析。文化分析和研究首先就要对各种文化符号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离开了符号,也就失去了文化存在的载体,这也是文化研究借重于符号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因。文化同时作为过程而存在,它更主要是一系列逻辑展开的意指实践过程;文化产品不是纯粹的客观物,而是承载着人类价值指向、生命感受和对社会的理解的人造成果,内在地表征着人类的生存体验和意义追求。文化的生成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类把自己对世界的各种理解附着于一定符号产品的意义赋予过程和意义表征过程,而文化传播、接受、反馈则是一个更漫长、更复杂的文化意义传递和实现过程。进一步地说,文化在本质上作为意义而存在,文化的意义是人所赋予的,人是文化意义的真正生成者、赋予者、传播者和接受者。对文化意义的分析,归根到底也就是对人的分析,对文化过程中不同人的不同角色、地位、作用的分析。人不是抽象的概念性存在物,而是在现实社会中生存的实践性存在物,研究文化的变迁、类型、特征、结构必然要研究社会的变迁及其对人类生存实践的影响,研究社会变迁中人类的生存矛盾、情感诉求和文化取向,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文化的深层次意义。[1](P1-3)
红色文化是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意义的有机统一体。从特定的意义上,我们在这里讨论的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系统,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具有先进性、人民性等鲜明特征,包含着深刻的价值观内涵,对于当代人的政治思想和理想信念有着强大的导向性和引领作用。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一脉相承地领导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领导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日益接近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切构成了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主体的红色文化实践历史。在这些红色文化实践的过程中,涌现了无数革命先烈和时代英模,形成了无数红色历史遗产和各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红色文化遗迹,它们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的符号系统。这些红色文化历史和符号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始终不渝地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中国人民矢志不移地追求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是为着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境界,这些都构成了红色文化的深层意义。
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学习和弘扬红色文化,就要把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红色文化意义有机结合起来,追溯、学习和研究红色文化历史,搜集、完善、学习红色文化符号,体会、弘扬、践行红色文化意义。不应该把红色文化符号、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意义割裂开来,脱离了文化符号的红色文化精神就会陷入到意义的抽象化,成为飘荡的灵魂;脱离了历史实践和文化精神的红色文化符号就会陷入碎片化,成为失去灵魂的符号堆积;脱离了文化符号的红色文化历史和精神,则很容易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被人们忘却或篡改。
二、红色文化传承的核心是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把自己坚持的理论、坚守的信仰、追求的理想对象化和具体化,转换成为具体的、生动的实践精神,实现坚定理想信念和科学理论指导向实践理念的转化,红色文化意义向红色文化精神的转化。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历程中,积累了内涵丰富、具有不同时代特点的红色文化精神,诸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2](P190-281)这些红色文化精神作为红色文化意义和红色文化符号的统一体,直接体现在红色实践当中和时代英模身上,对人们产生了形象性的、时代性的和持久性的感召力。这些红色文化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内在精神支撑,融汇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当中,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其核心就是要传承红色文化精神。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红色文化建设,总结红色文化精神,保护红色文化遗迹,搜集红色文化遗存,建设红色文化场馆,出版红色文化书籍,组织大型纪念活动,举行红色文化会议,开辟红色文化旅游,拍摄红色文化影视,等等。现在,这一切都已经构成了一个红色文化的传承系统,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文化的重要内容。
但是,在红色文化建设、宣传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符号和红色文化精神之间的分离,导致了红色文化精神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
1.红色文化符号形式化,忽略红色文化意义。一些作品把红色文化符号高大全化,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感受和体验,使红色文化精神抽象化,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甚至成为笑谈的对象。例如一些抗日神剧中的英雄形象,完全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条件,成为无所不能的传奇,看似抬高了英雄,而实际上则是损害了英雄。一些地方只注意符号本身的完善和发达,只注重纪念场馆建设、形象打造、设施安排,这样红色文化建设只能沦为形象工程,而忽略了符号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另外一些情况则是忽略了红色文化符号的保存和建设,有的地方本来是红色文化精神的发源地或重要的精神起点,但是缺乏有效的保存和保护,很多红色文化遗迹难以找到,出现了红色历史的断裂,失去了红色文化精神的载体和依据,使人们在这些地方难以体会到红色文化精神的价值。
2.红色文化符号低俗化,贬低了红色文化意义。把红色文化符号进行贬低、贬损、毁坏,在去符号的同时去意义、去精神。例如,一些以红色文化历史和符号为主题的作品,颠覆和摧毁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人民解放军的形象,把共产党的将领编造成为满口粗话、不守纪律、粗俗不堪的形象,甚至横行霸道、装疯卖傻。这就把红色文化符号和红色文化精神割裂甚至对立起来,出现了符号与精神的严重分离。人们在看了这些作品之后对红色文化精神的敬畏之情顿失,甚至抵制和蔑视红色文化精神。一些地方在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把红色文化同各种编造的故事混为一谈,故意加入一些迎合现代游客兴趣的打诨插科的故事,甚至捏造一些革命历史人物的风流韵事或封建迷信的东西,把高尚、纯洁的红色文化精神埋葬在低俗当中,冲淡甚至消解了红色文化意义。
3.红色文化现代化,脱离了红色文化历史,改造了红色文化精神。打着还原历史、使英模人物人性化的旗号,按照当代人的价值认知和文化趣味,刻意把红色文化符号现代化,给历史人物、历史遗迹附着上过多的现代元素,重新塑造历史上形成的文化符号,在抽掉红色文化符号历史内涵的同时剥离了符号背后的意义,在改造红色文化符号的过程中改变了红色文化意义。例如,对于张思德、雷锋、焦裕禄等历史人物刻意进行现代化包装,把诸多现代人的精神感受和价值追求附着到历史人物身上,把个性张扬、锐意创新等现代元素加进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之中,而他们身上的那种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等则被掩盖,这些英模人物似乎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而不是革命或建设年代,使人们长期认同的红色文化精神也失去了本色。
4.红色文化工具化,消解了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借助于经济手段来推动红色文化建设,借助红色文化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的良性互动,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但是,一些地方打着红色文化建设的旗号,搞单纯的利润追逐,把红色文化变成了经济建设的工具和利益追逐的载体,借助保护红色文化搞市场开发、房地产开发,把红色文化遗产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甚至挤占了红色文化保护的区域。一些地方以红色旅游的名义大搞旅游开发,红色文化成了挂靠的角色。人们到这些地方听到、看到的,更多是利润增长、经济开发的数据展示,而不是红色文化历史和精神的介绍。
这些现象的存在,对于红色文化建设、红色文化精神传承构成了很大的冲击,不仅影响到当代人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而且对红色文化本身产生了强大的消解效应,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警惕。
三、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理想信念建设中的作用
理想信念对于个人和社会是至关重要的。从个人角度来说,理想信念是关系到生死问题的终极判断,能够产生巨大的目标牵引力量。人们一旦确立某种高尚的理想信念,个体生命就能够超越自我而同群体生命联系在一起获得集体化存在,有限的个人生命也就同某种未来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获得持久性意义。由此,个人的理想信念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依托和生命归宿。从社会角度来说,理想信念是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群体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一种共同意志和思想共识,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量和精神维系力量,当一个社会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就能够产生强大的实践发展合力。缺乏理想信念的个人很容易走向极端个人主义,缺乏理想信念的社会则往往陷入无政府主义状态而难以自拔。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理想信念建设,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和广大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毛泽东历来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凝聚力量,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来教育群众形成共识。早在1920年,他就明确提出,一个政治组织要成为主义的结合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结合,必须用共同信仰的主义把大家凝聚成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3](P497)。 在领导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武装,“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4](P706)无数革命志士和时代英模,把个人生命同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起来,把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人生奋斗的旗帜和方向,在敌人屠刀面前无所畏惧,在艰难困苦面前决不后退,为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奋斗不止。邓小平评价刘伯承的话代表了一大批革命志士的共同特性:“为实现自己的信仰鞠躬尽瘁,万死不辞。从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中国共产党那一天起,从民主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年代,从指挥作战到治学办校,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无论何时何地,客观环境有什么变化,他始终是把自己的一切贡献于、服从于党的需要,把自己融合于党的事业之中,毫无个人荣辱得失的考虑,真正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5](P188-189)正是靠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胜利,这些胜利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建国以后,……我们解决吃饭问题,就业问题,稳定物价和财经统一问题,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5](P63)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离开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充分信仰和坚定信念,中国革命就不会成功,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不能兴旺发达。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当前中国社会的理想信念状况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第一,理想信念的缺失。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遭到了巨大冲击。一些人提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多元化,弱化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力量。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持消极态度,而对西方的意识形态、制度模式、理论体系、学术话语极为推崇,使一些青年学生深受影响。以雷锋、焦裕禄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道德模范,在一些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化中被严重“污名化”。这些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化打着“去神化”、“还原真实”的名义,去掉模范典型身上的精神光辉和理想要素,把长期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纯洁高尚的精神形象刻意还原为形同常人的世俗形象。这是一种摧毁理想信念的有效手法。第二,价值观的混乱。一些电视台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力度严重不够,相反却演播大量的鉴宝、消费类节目,宣扬投机发财、奢靡消费的价值观,极大地冲击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大量的征婚、相亲类节目,以及低俗庸俗恶俗节目,宣扬所谓的富二代生活方式和婚嫁标准,把试婚、婚前同居等宣传为主流生活方式,严重冲击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道德,对不良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起了推波助澜作用。由此,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获得了发酵的土壤,在社会上蔓延。第三,优秀传统的颠覆。一些影视作品用抽象的人性论颠覆革命英雄主义的价值观,用历史虚无主义手法对革命英雄进行重塑,对一些历史上的反动人物进行平反,出现了“反面人物正面化”、“反动人物中性化”、“正面人物流氓化”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往往成为嘲弄的对象,而袁世凯成了推动民主共和的英雄,国民党的将军都是遵守纪律、重礼诚信的典型,甚至连秦桧也被美化为值得同情和赞扬的人物,这实际上就是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民族优秀价值观的颠覆和摧毁。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错误认识现实矛盾。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一些人在转型期的矛盾面前,往往把矛盾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合理”、党和政府的“不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灵”,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失去信念,对党和政府失去信任,对改革开放失去信心。第二,经济市场化的过度蔓延。一些人把市场经济的规则无限扩延到政治、文化、社会领域,造成过度市场化。他们单纯以物质积累作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以财富多少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造成了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思想膨胀。高等教育过度产业化、实用主义化情况严重,某些高校只注重招生数量、抢占生源,只看重实用专业和技能教育,忽视了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第三,文化领域的过度产业化。一些地方和部门过度强调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强调文化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社会价值,过度渲染文化产品的娱乐消费功能而忽视了它的价值观引领功能;一些地方以文化体制改革的名义甩包袱,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够,使文化单位为生存、为经济效益而被逼庸俗、媚俗,而健康、高品位的文化产品也因文化单位缺乏资金难以出现。
信仰体系的丧失是最大的忧患,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大的动摇。当前中国社会尤其是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状况,已经引起中国共产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报告明确提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相反则会得软骨病,进而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6](P159-161)
红色文化同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核心,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定信心。这些核心内容与不同的时代特点结合起来,展示为不同时代的红色文化历史,凝结为不同时代的红色文化精神,形成了不同时代的红色文化符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具体性体现和形象化样态,对于当代人具有强大的形象感染力、精神吸引力和行动感召力。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充分运用红色文化,能够增加教育的示范性、形象性、故事性和体验性,避免单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洞性和说教化。这也正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宣传红色文化的根本意义所在。
[1]金民卿.现代移民都市文化[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2]李小三.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