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及其配套措施简介

2015-04-15王小龙杨玲

甘肃农业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贮藏期气调涂膜

王小龙,杨玲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武威 733006)

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及其配套措施简介

王小龙,杨玲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武威 733006)

介绍了果品、蔬菜常规贮藏保鲜技术和新型贮藏保鲜技术,总结了果品、蔬菜在贮藏保鲜过程中应注重的配套技术措施。

果品;蔬菜;贮藏保鲜;配套技术

果品、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有机酸、维生素及无机盐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人类重要的营养源。果蔬还以其特有的香气与色泽刺激人们的食欲,促进消化,增强人体健康。我国的果蔬产品的总产量居世界首位,目前已达约1亿t,其贮存能力约为3 000万t,仅占总产量的30%左右。总产量中冷藏约占18%~20%,简易贮藏约占5%~10%,气调贮藏约占5%~10%,其他贮藏方法约占1%~5%。常规的贮藏技术例如冷藏库、气调库等已被广泛应用。近几年一些新型的贮藏方法也相继被应用在果蔬贮藏方面,例如,化学防腐剂,辐射防止马铃薯、大蒜发芽等技术,生物活性剂、生物涂膜剂、纳米技术,新型纳米材料等简单、方便、易行的技术也为果蔬贮存提供了新方法[1]。但是由于投入不足,气调库及冷藏库等基本贮藏设施整体数量仍然较少。近几年在山东、河南等果蔬生产基地,由于产品集中上市,种植品种单一、无法及时贮藏,出现了果蔬集中上市,农民丰产不丰收等现象。如果运用合理的贮藏方法,将果蔬由于贮藏、流通等造成的损失由20%~30%降低到10%~15%,每年至少可以减少500万t的水果和3 000万t的蔬菜的损失[2]。

1 常规贮藏保鲜技术

1.1 简易贮藏

简易贮藏主要包括堆藏、沟藏(埋藏)和窖藏,是利用自然条件尽量维持果蔬所需求的贮藏环境。操作简单,成本低,但是贮藏数量少,质量不稳定。目前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多采用这种贮藏方式。应用最广泛的是窖藏,主要在陕西、甘肃、新疆、西藏等欠发达地区贮存梨、苹果、马铃薯等果蔬[3]。

1.2 冷藏

利用低温(0~10 ℃)抑制微生物及酶的活性,延长贮藏期。属于中短期贮藏方式,常和其它方法配合使用。一般先进行涂膜、套袋、辐射等处理,以延长贮藏期。

1.3 气调贮藏

气调贮藏可分为人工气调贮藏和自发气调贮藏两大类,可以是气调库,也可以是利用厚0.1~0.2 mm的聚乙烯膜做成的塑料薄膜大帐,一般可贮藏30~240 d,贮藏效果好,应用范围广。但投资成本过高,应用偏少,目前主要利用塑料大帐或简易塑料袋来代替气调库,也可以与其他方法(涂膜、化学反防腐剂等)配合使用[4~5]。

1.4 涂膜

利用涂料处理果蔬,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减少果蔬的水分损失,降低呼吸强度,提高果蔬的商品价值和货架期。涂料多为石蜡等疏水性涂料,或者海藻酸钠、果胶、淀粉、壳聚糖等水溶性涂料[6],目前最常用的是石蜡,虽然效果好、成本低,但受到消费者的质疑。近年来食用涂料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例如英国发明了一种利用蔗糖、淀粉、脂肪酸等制成的食品级果蔬涂料,贮藏期可长达200 d。另外,在涂料中添加纳米二氧化钛、纳米硅氧化物、纳米银等也可以延长贮藏期[7~8]。

2 新型贮藏保鲜技术

2.1 减压贮藏

果蔬的减压贮藏是将产品置于密闭室内,从密闭室抽出部分空气,使内部气压降到一定程度,并在贮藏期间保持恒定的低压,以降低果蔬生理代谢,防止病害,延长贮藏期。减压贮藏对氧气量和相对湿度的控制比普通的气调贮藏更为精确,但是由于成本高,易造成风味变化,目前应用较少。

2.2 生物保鲜

生物保鲜是利用微生物、天然提取物、转基因技术等改善果蔬品质、延长贮藏期的一种贮藏方法。克服了其它保鲜方法的不利因素和弊端,绿色、安全,符合绿色环保的需求[9]。例如,链霉菌112、有益真菌、啤酒酵母菌、木霉发酵液、“NH-10”菌株等对果蔬贮藏、防治病虫害都有显著的效果[10~17]。

2.3 新型包装材料保鲜

用常规聚乙烯材料添加纳米银系材料母粒制成的新型包装材料,其在马铃薯的贮存中效果明显。日本研究人员用一种“里斯托瓦尔石”作为纸浆的添加剂制成包装材料,由于这种材料可以吸附多种气体,操作方便,成本低、贮藏期长,受到了商家的喜欢[18]。

除此以外,国际上也有利用微波杀菌、电磁、特殊保鲜袋等新型贮藏方法,由于成本较高,现在只在研究阶段,并没有推广。

3 注重配套技术措施的应用

3.1 重视采收及采后处理

果蔬贮藏保鲜对原料的要求非常高,原料成熟度,有无腐败、有无病虫害直接影响贮藏效果。而目前果蔬贮藏时只注意采后的挑选与处理,不注意采收的时间、采收的方法等,导致原料在采收环节已经出现腐败、淋雨、损伤等问题。因此,注意果蔬采后的挑选、分级、预冷、包装等到最后的每一个环节,才能降低腐败率[19~20]。

3.2 防治贮藏过程中的病虫害

贮藏前要先对贮藏设施进行彻底的清理、消毒;贮藏过程中,要适时观察果蔬的变化,及时处理贮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杀菌、消毒处理[21~22]。

3.3 推广应用贮藏保鲜新技术

加强贮藏保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将贮藏和加工技术相结合。例如把贮藏和净菜加工、果蔬鲜切加工等技术结合,减少鲜果蔬贮藏中的损失,提高收益。

[1]杨建丽,王爱玲,杨英,等.果蔬贮藏保鲜技术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新疆农业科技,2013,50(4):115-118.

[2]包东东,张燕.浅谈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6):4.

[3]王敏.果蔬贮藏技术应用进展[J].衡水学院学报,2009,11(1):74-76.

[4]王文生.果蔬贮藏保鲜技术要点[J].保鲜与加工,2011(1):3.

[5]张亚波,郭志军,权伍荣.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9,31(1):71-76.

[6]张洪,王明力,毛玉涛.壳聚糖复合涂膜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0):149-152.

[7]黄瑜.纳米TiO_2保鲜包装材料的研究进展[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2(4):72-73.

[8]张慜,陈慧芝.纳米银在食品贮藏加工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2,31(4):365-373.

[9]廖妍俨.生物保鲜技术在果蔬贮藏保鲜中的应用[J].贵州化工,2012,34(4):27-29.

[10]SCANNELL A G.ROSS R P.HillC.el al.An effective lactiein biopreservativ in fresh pork sausage[J].Food Port,2000,63(3):365-366.

[11]ROLLERS.The quest for natural antimicrobials as novel means of preservation;Slatus report on a 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J].International Biodelerioration and Biodegradation,1995,36(3-4):112-114.

[12]王林,胡云,胡秋辉.食品的微生物保鲜技术[J].食品科学,2005,26(2):242-244.

[13]熊涛,乐易林.生物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4,30(2):111-113.

[14]赖健,张渭.采后茄子的生物保鲜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5):138-140.

[15]张福星,蒋炳生.生物保鲜液膜对草莓常温保鲜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5):691-693.

[16]刘元寿,颉敏华.1-MCP在果蔬贮藏保鲜中的应用[J].甘肃农业科技,2005(6):33-35.

[17]李玉梅,李梅,王学喜.3种保鲜剂对常温贮藏早酥梨保鲜效果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09(8):16-18.

[18]王莉.浅谈果蔬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现代园艺,2012(24):5.

[19]张俊萍.浅谈果蔬贮藏保鲜新技术[J].科技情报开发与研究,2007,17(8):269-271.

[20]罗海波.鲜切果蔬的品质及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0,31(3):307-311.

[21]魏书信,朱广成.蜂胶在果蔬保鲜业中的应用研究及前景[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5(8):72-73.

[22]高海生,梁建兰,柴菊华.果蔬贮藏保鲜产业现状、研究进展与科技支持[J].食品发酵与工业,2009,34(9):118-121.

(本文责编:杨杰)

S379

B

1001-1463(2015)01-0084-03

10.3969/j.issn.1001-1463.2015.01.030

2014-08-20

王小龙(1984—),男,甘肃甘谷人,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加工。联系电话:(0)13893521990。

杨玲(1985—),女,河南南阳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畜产品加工及果蔬加工。联系电话:(0)13809357537。

猜你喜欢

贮藏期气调涂膜
茉莉酸甲酯处理对蓝莓贮藏品质的影响
如何了解涂膜料的基本性能
苹果贮藏期病害的成因及防控措施
果蔬气调贮藏技术及设备
新型简易气调箱可延长果蔬保质期
纳米TiO2与SiO2改性PVA基复合涂膜研究
贮藏温度、包装材料对脱水紫薯贮藏期品质的影响
苯脲和赤霉素混合处理可延长香蕉贮藏期及货架期
O2联合CO2气调对西兰花活性氧代谢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气调贮藏对四季豆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