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学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15-04-15倪坚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基于心理学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倪坚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深圳518172)

摘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团体心理训练、自我探索及团体心理咨询等心理学技术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剖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心理学技术的内在关联,实例论述心理学技术实施的方法、策略及作用,突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模式,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团体心理训练;自我探索;团体心理咨询

收稿日期:2015-03-15.

作者简介:倪坚(1963~),女,云南省昆明市人,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5年广东省德育创新项目(2015DYYB017);2013年广东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WHSZZD007);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重点课题(201305).

中图分类号:B 849文献标志码:A

Technology Based on Psyc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NI Jian

(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iesDepartment,ShenzhenInstituteofInformationTechnology,Shenzhen,China518172)

Abstract: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niversity teaching based on psyc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ccording to students psychological features, cognitive law that existing in groups psychological training, self-exploration and the group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 psychology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to university teaching technology based on psycholog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he article analysis the inner associated, giving examples to discuss the psychology technology implementation of method, strategy and the role, also has the breakthrough for the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which improves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technology and explores its targeted and its timeless.

Key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group psychological training;self-exploration;group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思想状态日益复杂多变.作为塑造大学生“三观”主阵地和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教学效果与效率倍受社会及教育者的关注和质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与时俱进、升级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严峻考验与挑战.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提示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心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是心理的反映.心理学在科学研究的背景下建立和发展的特征,使心理学技术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1团体心理训练

团体心理训练是运用团体动力学,把心理学有关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团体,使个体借助团体的力量,在活动中观察、体验和反思,调整与改善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过程.团体心理训练可通过团体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行为训练等形式,让大学生通过练习最终改变行为.团体心理训练的基本程式为:

1.1 团体心理训练的实施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是“以教师为本”式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当成冰冷的“机器”生硬地“灌输”知识性的原材料,而学生“静止”的思维导致原材料无法“加工”与“吸收”,在教师年复一年冗长的“灌输”中,学生昏昏欲睡,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彰显.

团体心理训练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排排坐的禁锢;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活动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在身体的活动中激发活跃的思维,让抽象的理论教学演绎成生动的“操作”.心理学研究证实,人的感受和体验来源于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运用心理引导、心理相容、心理共振等方法让学生加深体验,促使知识与观念向现实生活迁移.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中,可让学生进行“万里长城”的团体心理训练.全体学生站成几列纵队,每列纵队中的第一个人双手插腰,其余每一个人的双手半臂搭在前面同学的肩上,随着教师的口令每个学生坐在身后同学的双腿上,队伍中最后一个人需要悬空而坐,坚持时间最长的纵队获胜.每个学生为了自己团队的获胜,必须承受着来自前面队友身体的压力,以及忍受自己双腿的颤抖,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一部分,只有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与协作才可能使团队获胜.这一活动可使学生深刻领会到教材中“实现理想要不怕困难,不避艰险”的含义.团体心理训练的学习是内在的,以体验和感悟为核心,学生通过全身心参与而自动去获取认知.教师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生硬的传播者,而是学生思想成长的协助者和促进者.教师不是用语言去“灌输”,而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领悟,这种用亲身体验获得的认知是任何精彩的讲授都无法替代的.这种“做中学”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人,使理论与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1.2 实施团体心理训练的策略

(1)分组.团体心理训练依团队建设、讨论深度等因素,需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额分解为N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一般6~8人为宜.分组要遵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形成小组之间综合水平相当,而小组内成员间要有性别、学习态度、性格、成绩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由能力强且具正能量的成员担当组长.训练过程中教师轮流指导各个小组,小组间促进相互制约,形成团结、活泼和热烈的学习氛围;

(2)分享.分享是团体心理训练的关键环节,是学生实现提高的“加油站”.学生体会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斗争,倾听其它同学对活动的想法和建议,进而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深刻反思,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修正与改变自己错误或偏差的观点与行为.

1.3 团体心理训练的作用

(1)增强团队意识.当代大学生生活优越,自我中心意识膨胀,缺乏团队精神.培养大学生团队互助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团体心理训练中,不服输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们按战略战术“布阵”,通过小组的团体动力强弱配合,自动承担起组织者、协调者和服从者的角色,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2)提高学习效率.团体心理训练的特殊性体现在它不是以外在的“劝导”和“灌输”来教育学生,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内在力量来提升、改变自已.团体心理训练最大的特点是覆盖面广,尤其是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差距大的缺憾.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层面,形成了生生之间、组组之间、师生之间多边立体的互动,提高了学习效率.

2自我探索

自我探索是指运用心理测量法、问卷法、实验法等,让学生从新的层次和角度认识自我、悦纳自我、管理自我并发展自我.文中的自我探索更多的是指对自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进行认识和评价,并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探索的基本程式为:

2.1 自我探索的实施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注重传授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知识,忽视了学生成长过程中自我探索的需求,没有关注学生内心成长.在“心理的延缓偿付期”中,大学生已开始将关注点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问题上,有意识地寻求对自我特征和行为的解释,希望拥有独立思考的自由及依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建构;对触及各种人生观、价值观的行动及结果不断反复衡量,以便决定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未来的职业,并最终确立自我同一性.自我探索是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自己知识、信念的“图式”中,不断“同化”和“顺应”,最终达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平衡”.

艾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一生可分为八个阶段,青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认同感.”[1]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形成和稳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关系的根本改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2]自我探索不是理智层面上的好奇,更深层的意义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与完善.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可通过“我的五样”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请学生写出到目前为止生命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然后选择一项项依次“划掉”,直到留下最重要的一项.这个自我探索是让学生在“留”的环节中思考什么对自己是更重要的,在一次次“弃”的环节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内心的不舍及痛苦,当学生的情感由轻松变得越来越沉重时,每个学生都在审视自己在金钱、爱好、事业、家人等方面的态度,思考短暂与永久、表层与深层、工具与价值等维度的辩证关系.这个自我探索令学生经历了一次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及教育,促使大学生从多维度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教育自我.

2.2 实施自我探索的策略

(1)全方位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通过“主体我”、“客体我”,“理想的我”、“现实的我,“物质的我”、“社会的我”、“心灵的我”,“本我”、“自我”、“超我”等角度进行自我认识.分析自己的道德水准是自我认识的能力,对自己道德水准进行评估和判断是自我认识的尺度,提高和增强自己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是自我认识的目标;

(2)自我整合,自我教育.自我认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自我教育.可利用“乔韩窗口”理论探索自己公开的领域、盲目的领域、隐秘的领域和未知的领域[3],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六阶段审视自己,以达到将“分解的我”整合成“完整的我”,并把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推动学生道德的发展与完善,构建起完整的信念和价值体系,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3 自我探索的作用

(1)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使命.我探索通过内省使大学生对自己在集体社会中的地位、自己对社会的作用、自己在生命过程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等方面有了清晰的全面认识,能根据社会环境、时代发展和自己的能力来确定自己的社会位置和历史使命;

(2)确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认识学生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起点.自我探索是学生亲自触摸和亲自了解自己道德水平的途径.教师掌握了学生现有思想政治理论的“潜在水平”,才能以此为“起跳”基点,为学生提供带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进入“教学最佳区”,从而完成其“最近发展区”,并达到下一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的阶段,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

3团体心理咨询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辅导技术,使成员通过团体内人际互动,利用观察、学习和体验,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等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的助人过程[4].团体心理咨询可采用心理剧、音乐疗法、沙盘疗法等形式,它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团体心理咨询的基本程式为:

3.1 团体心理咨询的实施

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是交错并存,很多思想问题需要从心理角度进行分析和解决,而心理问题又直接影响着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人的心理影响人思想意识的过程.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往往把自己当作思想意识、道德行为的“建筑师”,认为自己能为学生构建一幅“高大上”的蓝图.教师把教学当作一种工具,凭借其角色优势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改造的对象,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与教育功能来规范和限制学生,忽视了学生是否能真正认同与接纳,是否能转化为道德行为与思想素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用团体心理咨询技术营造互相支持与接纳的氛围,给予每个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学生在消除抵抗和减轻恐惧的前提下坦露内心真实想法;教师对同质问题的解剖,促使学生多维人际间互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以心理认识为基础的思想问题和行为问题,并对学生中共性问题起到预防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无痕迹地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与接纳,促进了学生的思想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3.2 实施团体心理咨询的策略

(1)倾听.团体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收集信息、判断真伪、了解问题的必经之路.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师讲、学生听;有时“讲”与“听”之间毫无关联.在团体心理咨询中,教师需要用心去“听”,不但听懂学生的语言和行为所表达出来的信息,还要听懂学生没有表达出来的更深层、更本质的内容,要了解学生看待社会与个体、自己与他人、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才能体现价值与效果;

(2)共情.指教师接纳学生的观点,与学生感同身受.师生之间存在一定的代沟,在价值取向和认识问题的角度等方面存在差异.面对各种争议性问题,教师暂且不要从道德层面对学生进行价值的评价与判断,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与立场去理解学生的感受,这种“共情”才能使学生真正敞开心扉坦露真实,在“不设防”状态下接受教育,找到“问题源头”的教师也才能有的放矢.需要注意的是共情是理解并不是赞同.

3.3 团体心理咨询的作用

(1)走入学生心灵.团体心理咨询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在师生间建立起平等、理解、真诚和尊重的关系,超功利的态度使教育成为一个双向理解、双向敞开的过程.教师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时,并不是一味去指责批判,而是探索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帮助学生达到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学生有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转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抗心理;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注重社会的要求、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只重视教师的传授、忽略学生的接收,把学生视为机械僵化的“容器”.团体心理咨询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学生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探索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参与者,呈现了学生对教学目标和教育要求的主动认同.在团体咨询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审慎辨别,对各种社会现象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构建起成熟稳固的主流道德价值体系,体现了学习过程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技术适当的引入,为处于囧境状态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新鲜血液,体现了复合学科的优势.团体心理训练重在“活动”,以“行动”促进学习.自我探索重在“反省”,以“思考”促进学习.团体心理咨询重在“解惑”,以“共振”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7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0.

[3]白羽.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26.

[4]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62.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毛泽东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Anti—MOOC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SWOT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