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传统民居看地域环境与建筑的内在关系

2015-04-15孙巍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土楼民居建筑设计

从中国传统民居看地域环境与建筑的内在关系*

孙巍

(长春工程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长春130012)

摘要:在历史发展中,人类因地制宜的建造了很多种不同形式的建筑,不同特色的民居是建筑与地域环境融合的完美代表.通过分析我国的几种典型民居建筑样式及特点,挖掘地域环境与建筑的内在关系,并提出建筑设计与地域特点和谐统一的途径,为发展生态与地域环境完美融合的建筑设计技术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居;地域环境;建筑设计

收稿日期:2014-11-14.

作者简介:孙巍(1978~),吉林省洮南市人,副教授,硕士.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厅重点攻关项目(20150204041SF);吉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4]347号);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3B193).

中图分类号:TU 86文献标志码:A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Houses

SUN Wei

(SchoolofArchitectureandDesign,ChangchunInstituteofTechnology,Changchun,China130012)

Abstract:In history,humans have developed a variety of site-specific architectural forms which represent the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fect integration of architecture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everal typical residential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their features,this paper taps the inherent relation between local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e,and propose the ways to achieve the harmon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so a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rchitectural designs which integrate ecological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

Keywords:vernacular architecture;regional environment;architectural design

建筑体现出一个时期当地人们的性格与审美取向.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的多样性,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地域建筑的发展,造就了各地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地域建筑特色.如苏州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蕉窗听雨、自得其乐的民居,体现了太湖流域的水乡建筑特色;而粉墙灰瓦马头檐、肥梁胖柱小牛腿的建筑风格,则体现着徽州地区人民耕读传家、勤劳致富的情感追求[1].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本土地域的独特文化资源.民居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它既受制于一定的自然环境,也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民族特色[2].

1典型民居建筑与地域环境的关系分析

1.1 西南傣族竹楼

傣族大多数生活在西南亚热带平坝地区,气候比较炎热潮湿,在雨季时而会出现洪水.为了适应这种特别的自然环境,傣族人民因地制宜的创造出了一种“干阑式”竹楼民居样式.竹楼一般采用上下两层建筑结构,一楼下方为架空层,下层多作为仓库、禽畜住舍,上层为人生活起居场所,干燥凉爽.

傣族竹楼的建筑材料多就地取材,主要为竹子和少量木材.我国西南地区盛产各类竹子,如龙竹、毛竹、灰金竹等,竹材坚实,尺寸较大.竹楼的梁、柱和屋架等承重结构用粗竹制作,墙体等围护结构用竹片编织而成,排洪效果比较好.门窗采用细杆竹子整根制作框体.楼梯采用剖开压平的竹片或木片,经久耐用.屋顶使用当地产葵叶和茅草编制成排,坡度较大,很好的适应当地的雨水气候.两侧山墙开窗,通风散热,是非常适合当地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的民居建筑形式.傣族竹楼的造型美观,显示出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协调祥和,是热带、亚热带地区极为舒适的民居类型.

1.2 西北窑洞民居

窑洞是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特有的“穴居式”古老民居样式,起源于古人“仿兽穴居”时期,历经百万年的历史,分布在我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的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河北等省份.黄土高原的人民利用当地黄土层的有利地形,凿洞成屋,创造出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民居建筑样式,充分展现黄土地的粗犷文化特质.窑洞民居直接在黄土高原地区厚厚的黄土层中开凿建造,就地取材,施工比较简便,造价低廉.其房屋在土层中向内挖掘,不占用外部空间,相当于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影响较小,土地利用率较普通建筑要高得多.房屋外部覆盖厚厚的土层,隔热储能效果非常好,居住其中夏季隔热、冬季保温,还能充分利用地下热源,是非常好的天然节能建筑类型.

从生态环境这个概念上讲,窑洞民居具有原生的绿色建筑思想,是最具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它利用黄土高原上天然的黄土层凿土挖掘,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天人合一”环境观的最佳典范[3],对未来建筑学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这种民居形式对今天新的生态型窑洞民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3 福建客家土楼

福建客家土楼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奇葩”,是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这种建筑特色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关系,客家人原本是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因为秦征岭南等原因开始大规模的南迁,历时近千年.到了新的居住地,为了同心协力,共度难关,同族自家人都聚居在一起.为了应对原住土著、盗贼、野兽的袭扰,便建造“围护自卫式”的土楼建筑住宅,可供全家族三四代人共同居住.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材料就地取材,主要用当地取之不尽的黄土和杉土,与石灰、砂子混合在一起,经过反复揉压,再加糯米汤、红糖等增加粘性,配合竹片木条混合夯筑,竹片木条形成内部受力骨架,同时墙体下厚上薄,厚处能达到1.5m,从下至上逐渐向内侧倾斜,确保土墙在地震或地基不均匀沉降时仍能保持整体,即便是出现裂纹,也不会造成主体结构破坏.为应对当地洪水侵袭,在土楼下部采用块石做基础和勒脚,屋顶檐口也挑出多达3m,确保墙体部分少被雨水冲刷.土楼施工简单,易于掌握,一般选在干燥的秋冬季节全族人全员参与,确保施工速度.

客家土楼的造型多样,以圆楼、方楼、五凤楼最为常见.不管哪种造型,其架构和内部布局均体现了与中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圆形土楼多按照八卦布局排列;方形土楼中体现明显的“三堂两落”的中轴对称、规整内向的中原四合院式的传统布局;五凤楼中暗含“东西南北中”五方对五行的含义,近似北京故宫的形式,突出中轴中心,在平面发展的基础上,讲究左右均衡对称,前后高低、布局方整有序[4].体现出客家人对本族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客家土楼是汉族传统建筑中特色鲜明、令人惊叹的民居建筑遗产,其设计思想、结构布局、建造技术对现代的民居建筑设计都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意义.如其采用的夯土技术,不但造价低廉,而且对环境没有污染,同时历经千年而不坏,表现出惊人的耐久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发展.

2建筑与地域的和谐是人类发展的内在需求

通过对以上几种地域特色的民居分析,可以看到窑洞、土楼、竹楼的设计和建造均因地制宜,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施工技术均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竹楼充分表达了环境、气候、建筑和材料的共生和谐关系;窑洞充分展示了人通过对地形地貌的改造利用,实现最佳环保建筑的生态和谐关系;土楼充分表现了夯土技术、社群生活与建筑的和谐关系.这些传统民居建筑的共同特点均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材料,基本不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景观造成不良影响或破坏,切合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上述民居既充分展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习俗、审美观念等特征,又充分的显示出民居结合地形、适应气候、利用当地材料,以及适应环境的经验等.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人既是自然界的个体,又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必然与天地有着内在的相互关系,有着共同的变化规律,人的活动必定受自然界的规律的影响[5].这些朴素又本质的思想与当前的生态人居环境观不谋而合.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顺天”、“人制天”到“人和天”的发展过程.当前出现的气候失调、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能源危机等困境,唤醒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界建立良好的信息循环.可持续的、生态的、与环境自然融合的建筑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平衡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筑设计与地域和谐统一的途径

我们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借鉴和运用当地民居建筑特征和经验,但需要注意不能停留在简单的形式模仿层面.传统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熟的,其建造方法和整体功能与环境的和谐应该说接近所在时代的最优设计,对其借鉴的重点要放在设计思想和方法上.

(1)对当地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地域环境进行详尽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准确找到地域特色在建筑设计中的切入点,这不仅是表面形式的模仿,更主要的是将地域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心理需求甚至价值观无缝的融合到建筑设计中去,使建筑风格与内在设计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实际上,精神特质恰是现代建筑最缺乏的因素.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认为:“传统有看得见和看不见两种东西,把看不见的东西用抽象的方式来加以表现,我希望中国建筑在现代化的同时,应该有更多精神性的东西,我希望表现中国思想的建筑能够越来越多”[6].

(2)充分考虑地域地理环境和本地材料的有效应用,吸取中国传统民居就地取材的经验,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当地的地域性材料,尽可能的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这样不仅节约成本,而且可以充分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

(3)结合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由于生产技术条件限制,传统建筑样式存在一些不足,有些设计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现代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在保持地域建筑文化精髓的同时,跟上时代的发展.

4结论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中的讲话提出:“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其潜台词正是建筑的设计要符合特定的文化背景、符合地域环境.建设和谐的人居环境要在对当地环境和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规律的把握的基础上,形成“人-自然-建筑”三者的有机统一.建筑设计师要深入到当地居民生活中去,充分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习俗、生活习性,挖掘当地传统建筑形式之中表达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并与现代建筑科技紧密结合,运用信息化、可循环、低能耗的设计思路,创作出与当地文化脉络一脉相承,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一致,体现可持续、绿色的生态地域建筑.这种把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作为指导思想的设计方法是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陈本全.论地域特征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关系[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6.

[2]张纪强.地域文化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解析[J].艺术科技,2013(6):222.

[3]秦红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问题[J].中外建筑,2005(4):42-43.

[4]戴秋思.关于“传统与当下”命题的本土建筑创作思考[J].南方建筑,2011(2):49-50.

[5]陈丽华,汪海.生态和谐与人居环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版),2006(1):460-463.

[6]黑川纪章.中国建筑应该有更多精神性的东西[N].南方周末,2004-05-27.

猜你喜欢

土楼民居建筑设计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土楼夜景
永定客家土楼
建筑设计的困惑
走近永定土楼
奇趣民居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