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015-04-15窦文秀田丽华景冬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渔猎传统习俗鱼皮

谭 杰,窦文秀,田丽华,景冬影

(佳木斯大学 人文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

赫哲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的民族之一,长期以来劳动、生息、繁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政治、经济、环境等原因,尤其是伴随着清末民初和建国以来三江流域的开发,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发生了深刻而重大的变化,甚至是流失。因此,对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抢救意义。

一、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的传承现状

赫哲族,一个生活在我国东北古老而生生不息的民族,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赫哲”一词,在赫哲族语言中意味“东方”或“下游”的意思,在清朝的官方文献中最先使用:“康熙二年癸卯三月壬辰(1663年5月1日)命四姓库里哈等进贡貂皮,照赫哲等国例,在宁古塔收纳。”[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征求赫哲族人民的同意之后,“赫哲”正式被确定为赫哲人的族称,沿用至今。

赫哲族经历了千年岁月的洗礼,逐渐形成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文化,例如渔猎文化、“伊玛堪”说唱文学、乌日贡大会等。

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形成,同样也可以在时间的长河中逐渐消逝。笔者以赫哲族语言、渔猎文化和手工制作技艺为代表,对赫哲族传统民俗文保护与传承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赫哲族语言传承的濒危状态

赫哲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2],是赫哲族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在经过“独立使用阶段”、“赫哲语、汉语双语使用阶段”和“赫哲语自然消失边缘阶段”后,赫哲族语言在21世纪的今天进入“濒临消亡阶段”。[3]使用人口极少、语言使用能力降低、使用者年龄偏高以及在地域、功能上使用范畴不断缩小的状况,深刻体现了赫哲族语言濒临消失的状态,可以确定它是一种濒危语了。

(二)赫哲族的渔猎文化传承的濒危状态

赫哲族渔猎文化的危机首先表现传统渔业上:捕鱼量越来越小,鱼类品种越来越少。以黑龙江省饶河县的四排村为例,全村的捕鱼数量从1968年的50千克/天大幅度降低到现今1-5千克/天,[4]并且鱼的种类也相应减少。人口逐年增加,捕鱼器械日益先进,而捕鱼量却越来越少,可见赫哲族传统渔业生产已遭到严重破坏。

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习俗是以穿“乌提库”(鱼皮衣服)为代表的服饰文化习俗、以吃“他拉喀”(拌菜生鱼,俗称“刹生鱼”)[5]为代表的饮食文化习俗和以鱼皮镂刻、黏贴画为代表的工艺技艺等文化元素所构成的,传统渔业的破坏,使这些渔猎文化失去了“原料”,冲击了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习俗。

(三)赫哲族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濒危状态

赫哲族传统手工艺以鱼皮为原料的鱼皮制作工艺和桦树皮为原料的桦树皮制作工艺为典型。

把鱼皮穿在人的身上,是一项奇特而伟大的发明创造,鱼皮熟制、鱼皮染色、鱼皮线制作、鱼皮纹饰、鱼皮图案版包绣等制作技艺、完整而复杂的工艺流程及其独特的制作工具在人类历史上可谓“独树一帜”,是世间绝无仅有的。但是,随着鱼类资源的锐减,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鱼皮制品失去实用价值之后,这项传统“绝技”随着一代代赫哲老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

桦树皮制作工艺被赫哲族人称为“乌莫日沉”[6]。桦皮“浑然天成”的美丽色泽和纹理通过采剥、软化、拼缝、裁剪、制作、装饰(涂绘、压印、雕刻、剪贴、模压、烙烫)等步骤,精心制作成赫哲人在衣、食、住、行等生产生活中所需的各种器物;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赫哲老人掌握的娴熟技法,不需要粘贴、缝合就可以铆合起来的紧密无缝的技艺也难觅踪迹了。

二、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濒临消失的原因

导致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濒临消失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二)赫哲族人口基数少,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的使用与流传范围受到限制

赫哲族与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并称为“四小民族”。[7]虽然从1953年我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赫哲族的人口从最开始的450人大幅度增加到5354人[8],但在中国14亿人口面前,赫哲族已经成为人口最少民族。

在这种情况下,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中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它的语言。语言由人使用,存在于人们口耳之间,每一种语言都有一个使用群体,如果语言使用群体比较小,就会给语言的生存带来威胁。赫哲语作为少数民族语言,因其民族的人口数量、政治地位、经济水平、文化基础、教育水平、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其使用范围仅仅局限在少数赫哲人的内部交流中,流传范围狭窄,不利于赫哲族语言的传播。

(二)汉族文化的深入影响,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的实用地位被取代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从我国古代开始,汉民族的文化就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其他民族的文化发展。

清朝时期,清政府对关外地区实行“封禁“政策,使东北地区存在着近300年的封闭时期,赫哲族人与其他民族在这一时期几乎没有往来与交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东北地区,赫哲族人才开始逐渐与其他民族往来交流。到了改革开放时期,赫哲族与其他民族的交往更加普遍。

汉语,是我国的官方语言,也是我国人民人际交往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随着赫哲族人与外界联系交流的频繁,汉语成为赫哲族人对外交往中使用最多的语言,而赫哲族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使用频率却在减少。并且随着赫哲族与汉族的通婚,赫哲族家庭成员使用的语言更为多样化。又因为汉语比赫哲语言更重要的社会实用地位以及其自身的便捷性,赫哲族语言在家庭中的使用地位被汉语所取代,致使赫哲族语言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减少。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赖以存在的条件遭到破坏

在我国建国初期,伴随着东北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导致东北地区自然资源遭到过度采伐的严重后果。当时,在大、小兴安岭林区建立了300多个国营林场,年均伐运商品木材115亿立方米;三江平原地区建立国营农场,开垦出5千万亩耕地。[9]但“北大仓”的建立却是以大片森林草地消失、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枯竭为代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工业化与市场化进程加快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愈加严重,致使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经济基础遭到破坏,渔猎文化受到沉重打击。

三、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赫哲族继续发展的根本,在濒临消失的情况下进行保护与传承尤为重要。

(一)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

1.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哲族传统习俗是赫哲族古老的文化记忆和活态传承的文化基因,其内容丰富多姿,内涵博大深邃。赫哲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其传统习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丰厚的物质文化财富和璀璨的精神文化财富。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的存在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博大性,如若失去了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将不再完整。

2.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承载着赫哲族发展的历史

“所有的文化信息,都离不开语言来传达,许多传统文化的积淀,都集中地保存在语言当中。”[10]

在赫哲族的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说唱文学——“伊玛堪”,保存了大量赫哲族的历史资料,涵盖了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反应了赫哲族生活、生产方式、服饰文化、萨满祭祀、宗教崇拜等领域的发展与演进,是传承赫哲族民族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价值独特,意义重大。但赫哲族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伊玛堪”这种承载了赫哲族的历史与文化、靠口口相传保留下来的文学形式更显得弥足珍贵。如果赫哲族语言消失,那么赫哲族的历史也将随之消散。因此,作为民族文化载体,保护与传承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等同于保护赫哲族的民族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友好与社会和谐发展。

3.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是赫哲族继续发展的根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赫哲族的民族文化精髓也根植于经过历史风雨的淘洗后留传下来的、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传统习俗之中。

赫哲族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多劫的命运压迫、残酷的现实磨难勇敢地抗争,创造出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文化。它不同于现今北京、上海、深圳等现代化城市的工业文化,拥有着特点迥异、独一无二的魅力,广受世人瞩目,成为赫哲族的民族符号和象征。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是赫哲族社会发展与现代工业文化、城市文化和外来西方文化相竞争的优势。

(二)赫哲族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对于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不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事情,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十四亿儿女共同的责任。

1.政府在保护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中的作用

政府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规划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政府的这两种角色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生存与发展生态基础,造成了赫哲族渔猎文化濒临消失的情况。对于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上,在完善法律条文的同时需要政府加强监察力度。政府应对赫哲族聚居自然资源的开发做出发展规划,引导人们对自然资源更加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政府需要组织专业人员教授赫哲族人民更加科学地种植农作物与饲养牲畜,维护与发展赫哲族世代传承下来的渔猎经济与生态农业经济。此外,赫哲族作为少数民族,政府应加大组织宣传力度,把赫哲族独特的文化氛围打造成文化品牌,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参观、投资,促进赫哲族旅游业的发展。这不仅会为当地人民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并且能够更好地推动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2.“乌日贡”大会在保护与传承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中的作用

“乌日贡”大会是在赫哲族传统活动“温吉尼”(即“跳鹿神”,又称为“跳太平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摒弃了传统“温吉尼”中萨满教迷信的部分,逐渐发展成为全民参加的节日庆典与文化盛会,成为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有力的传承载体。

在“乌日贡”大会上,赫哲族语言成为盛会的主要语言、古老而富有魅力的“伊玛堪”被广泛传播,传统民歌“嫁令阔”在这个舞台上焕发新的生机,传统渔猎文化习俗被更好地展示。以“伊玛堪”和“嫁令阔”的传唱为契机,赫哲族敬畏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被重新发扬,并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又创作了如《赫哲人永远热爱共产党》等体现爱国爱党精神的新的作品,使赫哲族的传统文学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乌日贡”大会上,赫哲族穿着民族服饰——“乌提库”(鱼皮服饰)、吃着“达勒格切”(烤鱼片)和“拉布特喀”(生鱼片),跳着“天鹅舞”、“钓鱼舞”和“鱼叉舞”……将赫哲族的传统习俗文化展现地淋漓尽致。

3.赫哲族自身在保护和传承其传统习俗文化中的作用

赫哲族人民在保护与传承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中,朝鲜族的学生有独立的科目——朝鲜语。虽然赫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否可以像英语口语考试那样,将赫哲族的口语考试作为赫哲族学生参加高考的一项考试科目。赫哲族人口稀少,每年的高考生源有限,运作起来并不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这样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那样麻烦,这就为赫哲语的口语考试提供了可能。

赫哲族家庭中使用汉语,无非是生活中赫哲族语言的使用已处于可有可无的位置上,如果赫哲语口语考试成为了高考科目,将赫哲族语言提高到被社会重视的地位,就会给赫哲族语言教育提供动力,使赫哲族语言通过学校教育渠道得以传承。

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是在其传统的渔猎经济中发展而来的,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完全可以同市场经济有机的结合到一起,这样既保存了赫哲族传统习俗文化特征,又赋予了新时代的气息,使其能够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下去,并为维护其他少数民族传统习俗文化提供借鉴。

[1]张漩如.赫哲族族源问题[J].北方民族,1990(2).

[2]清圣祖实录:卷八[M].沈阳:辽沈书社,1919:21.

[3]张宏观.赫哲族语言传承的教育策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2).

[4]邹晓华.“乌日贡”大会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黑龙江史志,2011(5).

[5]谭杰.赫哲族渔文化的形成及其传承机制[J].学术交流,2012(3).

[6]李丽,雷鸣,史庆丰.赫哲族鱼皮和桦皮设计艺术的传承发展探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3(4).

[7]庄杉,靳乐山.东北赫哲族生计与文化的变迁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9(2).

[8]尤文民.赫哲族发展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9]秋然.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及其现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10]索晓霞.并非两难的选择:云贵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87.

猜你喜欢

渔猎传统习俗鱼皮
满语渔猎词语butha初探
不听批评的周厉王
『青铜之繁』——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新时期赫哲族渔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春节的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还保留多少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烧伤后“植入鱼皮治疗法”
传统习俗历久弥新 不变的年味是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