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探析
2015-04-15杨立刚
杨立刚
(佳木斯大学 公共外语教研部,黑龙江 佳木斯154007)
经济的全球化推动着生产要素全球性流动,其核心为人才要素,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教育机构,其国际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地方高校一方面担负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任务;另一方还要顺应国际、国内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模式,因此面临巨大困难和压力。而作为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的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焦点。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对“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当前的公共外语教学的理念、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不适应目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式和要求,因此,地方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困境
自1985年第一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诞生,至今已有30年,公共外语教学在不同历史阶段进行着各种改革,这期间在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推动以提高英语听说能力为核心,以基于多媒体为媒介的教学模式改革。许多的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借以使我国的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走出“费时、低效”的困境。进入21世纪后,社会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国际化的视野和知识结构,勇于创新和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同时具有优良的跨文化素养。然而现有的公共外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
1.教学定位问题。一直以来,地方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定位是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知识的传承,是一门语言课程。例如,我国1985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语言基础上”。1999年《修订大纲》再次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2004年教育部高教司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提出“既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公共外语教学一直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认为,如果在上个世纪这个定位还基本正确,那么今天还是把培养目标停留在基础英语则有方向性错误。
2.课程设置问题。基础英语教学观念在我国外语教学界仍占主导地位[2],因此,地方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一直以来是以词汇、语法、篇章结构分析为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有专业中学习时间最长的一门课程:1985年版的《教学大纲》规定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课时不少于280学时(约为两年,四个学期),2004版的《基本要求》仍规定大学英语课程占10%的学分。尽管进入21世纪以来,很多高校也进行了大学外语课程改革,减少了语言知识内容以及相应的学时,增加了文学作品欣赏、英美概况、写作、听力、口语、语法、报刊选读等选修课。这也只过是把公共外语变成专业外语,纯语言教学内容和性质没有减弱而是进一步加强了,其结果是很多学生大学四年只做了一件事“学外语,过四级,拿学分,等毕业”,就业后才发现专业没学好,外语不会写,更不会说。
3.师资培训问题。公共外语教师均毕业于高校的外语专业,受过严格的外语专业训练,其知识结构仅局限于文学、语言学、语言测试、教学法等。公共外语教师不能向学生提供与学生专业、兴趣相关的材料和信息,无法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结果是“学生学习无力,教师上课费劲”,造成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的情况。虽然部分高校开始逐步有目的地针对公共外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这种培训往往是短期的、非系统的、临时救济式的做法,其学习效果令人堪忧,同时以语言知识为背景架构的老师,能否真正掌握工学、医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还是一个未知数。
4.教学模式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模式改革可以用“轰轰烈烈”来形容,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层出不穷,诸如教学中心转换论、任务-目的教学论、情景教学论等等。以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堂为例,近几年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课堂风靡高校外语教学,似乎只要把多媒体和网络用到课堂上、教学中,公共外语教学质量和学生外语水平就提高了。笔者认为无论何种教学模式或方法,必须服务以下两点:一是否符合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要求,二是否符合所在高校的发展定位和培养目标。如果脱离了这两点,任何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教学内容没有变,仅仅教学形式变了、教学媒介变了,这种改革就是“花架子”,与教学无益、与学生无益、与社会无益。
5.评估机制问题。现在高校外语教学还没有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估系统。2004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试行)》制定的三个要求更多是指导性,不能用此对所有院校的外语教学进行衡量。主要是由于我国高校在生源质量、教育资源和师资方面有着很大的差距。“不同类型和不同办学定位的大学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对英语的重视和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不可能是一样的。”[3]因此,各高校应依据本校的办学定位、学生素质、教学硬件条件、师资力量、培养目标等条件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科学的、动态的外语教学评估机制,这样每个院校才能为本校公共外语教学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
二、针对地方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重新定位大学外语课程。课程定位是外语教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决定其发展方向。1999年《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进一步明确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在一门语言基础课程,那么其教学内核和重点仍然是词汇、语法、篇章结构,没有跳出传统外语教学定位的窠巢;定位在一门素质教育课,其课程的核心是文化,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大学外语教育还应是一门外语技能培养课。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除了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一定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该具有以专业知识为内核的外语运用能力。因此,现代高校公共外语教学应该是“语言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活动。同时,除了部分外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补习语言基础知识外,绝大多数学生的语言基础教育任务应该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就已完成,外语教育对他们来说更应该是素质教育和技能培养。
2.进行多层次课程设置。由于地方高校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不同,因此,各学校可以依据各自情况进行灵活的公共外语课程设置。笔者就此提出以下课程设置:“一年级着力基础英语,二年级开设ESP课程选修课和必修课,三年、四年年级开设几门能够双语授课的专业课。”这样既可避免基础英语授课过多,降低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同时又可循序渐进地保证外语教育的连续性与语言技能培养的同步进行。只有这样,外语教育才能既帮助学生不断提高他们在专业学习上的外语语言应用技能,又能为他们很好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3.实施师资多元化。外语教师是外语教学改革的主体和推动者,是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主导力量。因此,在师资培养方面,首先要在已有的教师中选择一些语言基础知识扎实、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进行有计划的长期培训;其次,引进一些外语语言运用能力较强的专业课教师或毕业生,这样就可以避免纯外语毕业的教师在专业知识上的匮乏等不利之处;第三,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国际间交流合作,引进外籍教师,形成有外籍教师构成的大学外语教学团队,通过彼此交流和学习,把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到国内,切实提高地方高校的公共外语教学水平。
4.采取学分弹性制。按照2007的《课程要求》,现在的大学外语的学分在12至16学分之间。而一门专业课的学分3到4学分。即一门大学外语的学分相当于3到4门专业课的学分,大学外语承载的学分比重过大,不利于学生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如果按照本文提出设置多层次的外语教育课程结构,把大学外语的部分学分分配到ESP课程和采用双语授课的专业课中,就会有力地推动外语与专业的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力。
实践证明,外语教学的发展和自身规律要求改革,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人才标准也迫使地方高校公共外语进行相应的改革。只有打破基础外语教学过长、过多的僵化局面,把专业与外语相结合,才能找到公共外语教学的真正出路。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65.
[2]蔡基刚.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2010(2).
[3]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