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街书会”
2015-04-15何娟
何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焦作 454000)
浅谈“马街书会”
何娟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焦作 454000)
文章以马街村每年举行一次的“马街书会”为探讨对象,介绍了书会的由来及传说、书会的特点及表现形式、书会的保护现状及深远影响。
马街书会;亮书;竞书;卖书
1.马街书会的由来及传说
马街村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杨庄镇,号称八百里伏牛山东麓第一村,是个古老的村庄,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它西靠伏牛山,东临大平原,是伏牛山区和豫东大平原的交通枢纽。一年一度极富盛名的马街书会就在这里举行。这里所说的书会,不是指一般的读书会或读书爱好者成立的书会组织,它是指民间说唱艺人自发形成的曲艺会。马街书会,又称“宝丰十三马街书会”,是我国说唱艺人的重大集会。豫西的个别地区有正月十五唱元宵灯戏、猜灯谜的习俗,大户人家有钱,就会不惜重金请大戏痛痛快快唱上几天,而小户人家则请廉价的艺人应应节气就算了。因此,马街书会便成了说唱艺人的展销会,买卖双方在正月十三互相打量、洽谈生意。马街村广严寺与火神庙的碑文篆刻中记载:马街书会最早起源于元延祐年间(公元1316年前后),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不过说法不一,有些记载说它起源至今有差不多2000年,还有记载说有4000多年了。虽然说法不一,但都足以证明,马街书会具有近700年的悠久历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马街书会在每年正月十一、十二就开始了,被称之为“起会”。到了正月十三是最热闹的时候,被称之为“正会”。因此,每年正月,来自河南各个地市以及其他外省市的成千上万的民间艺人就会搭车乘船往这里赶,齐聚马街村,不用舞台,不管在河坡处还是山岗上、麦地里,随时随地都能掏出琴弦,拉开架势,开始他们的说唱表演。四面八方的艺人虽不曾相识,但因书结缘,大家彼此学习,互相切磋,相谈甚欢。不管是阳光明媚还是寒风凛冽,都丝毫不影响老百姓们听书的热情。每年一到正月“起会”的日子,便有不少群众顶着寒风,沿着乡间小路来到马街村。到了正月十三“正会”的日子,马街村的大街小巷更是车水马龙,水泄不通。说书的、听书的、写书的、请书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那种景象甚为壮观。
正因为马街书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因此,民间有很过关于它的古老传说:
一说是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叫张舒的宰相,祖籍在马街村。他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并且特别喜欢弹唱。他将为官多年遇到的风土人情、民间世事,都写成了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曲。后来,张舒在一年的正月十三不幸离世。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年都在正月十三这天来到他的家乡——马街村,吹拉弹唱,纪念这位老者。
一说是东汉年间,王莽追击刘秀到了马街村东的应河,那天乡民艺人正在火神庙祭祀,见此情景纷纷帮助汉军渡河,逃脱了莽军的追击。刘秀当了皇帝,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并免去马街村一带三年的皇粮。后来,人们就以正月十三这天为期,年年集会,以此感谢皇恩。至今当地仍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
一说是宋代年间,马街村有一位姓朱的秀才,喜欢根据生活趣事编写一些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曲艺段子供人们演唱,并因此结交了很多曲艺朋友。大家每年都在正月十三他生日这天齐聚一堂。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就慢慢地形成了今天的马街书会。
流传最广的要数下面的这个神话传说:传说在元朝延祐年间,马街村有个名叫张百泉的人,因为他喜欢唱曲,所以每天到访的艺人络绎不绝。连应河里的龙王黄龙晏也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两人相见恨晚,并经常在龙宫里聚会弹唱。后来,应河里来了个恶棍叫胡绞缠,整日冲淹庄稼,胡作非为,令百姓苦不堪言。正月十三这天,为了帮助龙王惩处恶棍,张百泉带领众乡亲,在岸边手持石块,敲锣打鼓为龙王助威,打死了胡绞缠。为了纪念这场胜利,每年的正月十三,艺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来到马街村说书会友,渐渐地形成了现在的书会。
2.马街书会的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
第一,形式新颖、影响力大是马街书会最显著的特点。在这里演出,不需要豪华的舞台,不需要绚丽的灯光和舞美配合。凭借着对说唱艺术的喜爱,来自祖国各地的曲艺爱好者们以天为幕,以地为台,用心演绎,以书会友。
第二,马街书会的内容大多属家长里短,选材通俗易懂。多选择民间故事作为素材,经过艺人们的巧妙加工,就变成了乡亲们喜爱的说唱艺术。虽然每年来参加书会的艺人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但这种通俗易懂的选材特别接地气,受广大群众的追捧。
第三,马街书会的内容极其丰富,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马街书会中的许多剧目虽选自民间传说或百姓生活,但却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通过普通的生活琐事折射出极高的人生哲理。
书会开始之前会有一个开唱仪式就是祭拜祖师,然后会先唱上一段以示敬意。开唱仪式结束后,艺人们就用桌子、板凳等支起简易的书摊或书棚,操弦鼓板,在田野里开始用自己拿手的曲目说唱表演起来,尽情展示自己的风采,这称为“亮书”。
艺人们在亮出书后,就会互相不断地比试着,称为“竞书”。有的运用现代化的喇叭、音响等设备来提高自己的声音,唱到兴尽处有的艺人就站到方桌上或高土堆上,抢占制高点来吸引观众。艺人们在竞书的同时,还不忘互相切磋技艺,这称为“会书”。有的艺人自己唱完一段后会去欣赏其他艺人的说唱表演,进行观摩学习。
艺人来参加马街书会的一个共同目的就是“卖书”,就是把自己“写出去”。在艺人和观众中间穿梭往来的,就是邀请艺人去说唱的“写书”人。“写书”也被称之为“请戏”。每年正月十三书会的那一天,“写书”人就会挨着书棚逐一听唱,暗自比较每个说书人的技艺,就像男女相亲一样,通过仔细对比,最终把最喜欢的说书人请回去好好唱上一场。民间请人说书的由头很多,有的是庆祝风调雨顺、庄稼丰收,有的是庆祝娶妻生子,有的庆贺新房竣工等。凡是老百姓眼中的大事,都会去“写书”庆贺,大户人家写大戏,小户人家就写这些百姓喜闻乐见的说书小戏。只要挑选到了自己中意的说书艺人,双方就会互留联系方式,进行讨价还价。以前写书时买卖双方讨价还价是不说话的,彼此心照不宣,互捏手指就知对方的价钱,有时还有中间人来调和,很像农村牲口市场的交易方式,现在这种方式不多见了。如果双方商定好说书的价钱,艺人的锣鼓家什就会被请书人带走,艺人不再演唱,这样就算“写出去了”,也就意味着“卖书”成功。
马街书会展示的曲艺种类繁多,有河南坠子、河北梆子、三弦书、大鼓书、大调曲子和徐州琴书等十几种。曲艺演唱内容多以“说古”为主,传统老段子《杨家将》《晴雯撕扇》《岳母刺字》等,也有现代的《春妮进城》《双枪老太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说书的题材中又加入了很多弘扬社会正气、树立良好公民形象等宣扬社会正能量的内容。现在,一些专业的曲艺团体也参加进来,乐器更先进,化妆更形象,表演形式更加丰富多彩。2006年,书会首次采用“写书”竞价方式,一些艺人的“写书”价格屡屡打破原有记录,使有着近700年历史的马街书会焕发出异样的神采和魅力。
3.马街书会的保护现状及深远影响
马街书会是悠悠应河哺育出的一朵梨园奇葩。据马街广严禅寺碑文载:“石渠(石村至马渡寨段旧河名)天设胜,概岩石障水,错若绘画,迤逦一二里,间清流激湍,或隐或见,宛然有仙家境……”文革期间,受到“破四旧立四新”的影响,马街书会受到很大冲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转变,马街书会又恢复了生机活力。这种极具乡间艺术民风的习俗,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并被列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2006年5月20日,马街书会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地受到年轻人的喜爱,特别是近两年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充斥着各大新闻媒体,普通百姓都做起了“明星梦”、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草根明星”,没有人愿意学习和传承这种传统的说唱艺术。马街书会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处在极其尴尬的境地,老艺人年岁逐增,年轻人不愿意传承,真正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扶持民间传统文化使其得以延续,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精髓。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9月,河南电视台专门举办了一场马街书会的专场演出,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范军、梨园春明星擂主白军选等众多演员参加了演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将马街书会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好、发展好,让它成为后人了解民间曲艺艺术的一个窗口,为新世纪的文化大繁荣发挥自己的作用。
[1]严寄音,王宏景.马街书会[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
[2]王清.村落的记忆[J].民间文化论坛,2004,(4).
[3]王立力.马街书会[J].旅游,2008,(2).
(责任编辑 娄扎根)
G127
A
1008-7257(2015)03-0040-02
2014-11-19
何娟(1980-),女,河南武陟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音乐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