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成分赏析*

2015-04-15高迎春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德伯德伯家的苔丝夏娃

高迎春 尹 朝

(吉林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118)

《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成分赏析*

高迎春 尹 朝

(吉林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118)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著名作品,作品中可以找到相关的《圣经》原型.本文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出发,从伊甸园神话、情节冲突和叙述模式三个方面论述了《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原型,揭示了作品与《圣经》的密切关系.

《德伯家的苔丝》;《圣经》;神话原型批评;伊甸园

0 引言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是英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享有很高的世界声誉.有的批评家甚至把他称为“英国小说中的莎士比亚”.哈代一生共发表了约20部长篇小说,他所撰写的很多长篇小说故事背景都发生在虚构的“威塞克斯”(Wessex)地区,其小说被称为“威塞克斯”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著名的“威塞克斯”小说之一.《德伯家的苔丝》主要讲述了出身贫寒的乡村姑娘苔丝被浪荡子弟阿历克奸污,生下私生女之后在牛奶厂工作,并逐渐与牧师的儿子安琪尔相爱,诚实的苔丝在新婚夜向安琪尔讲述了被奸污的经历,却没有得到安琪尔的谅解而遭到抛弃,后来苔丝为了和从巴西回来的安琪尔过上幸福的生活杀死了阿历克,最后被判以绞刑.

神话原型批评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重要的批评流派,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被称为二十世纪三个最有影响力的批评流派.神话原型批评以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人类学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主要研究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情节、意象和叙事结构.该学派代表人物加拿大学者弗莱认为,神话是文学的结构因素,文学是移位的神话.在其著作《批评的剖析》中,建立了以“文学原型”为核心的原型批评理论,他认为原型批评的目标之一就是不仅发现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而且揭示出连接一部作品与另一部作品的叙述和意象表层之下的原型结构,最终“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1].《圣经》作为基督教经典著作,对许多西方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哈代从小受信奉基督教的母亲熏陶,熟读《圣经》并打算长大后成为一名牧师.基督教的思想在哈代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德伯家的苔丝》中可以找到一些相应的《圣经》原型成分.

1 伊甸园神话

伊甸园是《圣经·创世纪》中的古老神话: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亚当,再取下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让他们在伊甸园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后来夏娃受到蛇的诱惑,和亚当偷吃了禁果,犯下原罪被上帝赶出伊甸园,遭受各种苦难.《德伯家的苔丝》可以被看作伊甸园神话的现代版本,是“移位”的伊甸园神话.苔丝的性格和经历与夏娃基本同出一辙,虽然苔丝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但也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小说的副标题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纯洁的苔丝身上流露出几分稚气,“满腔的纯情还没有带上人生的经验”[2]13.哈代把苔丝描写成为生活在伊甸园中的夏娃,具有和夏娃一样天真、纯洁、诚实、美丽等优秀品质.苔丝为了在经济上得到帮助,到远房亲戚家去打工,结果年少无知的苔丝没有禁得住阔少阿历克的“引诱”,被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为一个“堕落”的女人,饱受人们非议,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不贞洁的罪人.后来苔丝去牛奶厂打工,结识安琪尔并与他相爱.在安琪尔眼中,“那个挤奶的女工,真是一个多么新鲜、多么纯洁的自然女儿啊”[3].然而,诚实的苔丝在新婚之夜把以前的经历告诉安琪尔后,却遭到他无情的抛弃,并独自去了巴西.忠诚的苔丝始终相信安琪尔能够回来与她重归于好,但这期间苔丝父亲去世,阿历克再次欺骗苔丝并告诉她安琪尔不会再回来了.无助的苔丝相信了阿历克的话,也是为了母亲和兄弟姐妹的生活,不得已与阿历克同居,再一次落入他的魔爪.不久,安琪尔通过在巴西的经历原谅了苔丝的经历并从巴西回来找她,苔丝认为如果安琪尔知道自己目前的处境还会离她而去的,这一次又是阿历克破坏了她的幸福,愤怒的苔丝一气之下杀死了阿历克,与安琪尔一起度过了五天的幸福生活后,苔丝被警察抓到并被处以绞刑.苔丝从受到“引诱”后遇到的种种苦难,直至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个悲惨经历与夏娃的经历异曲同工.

苔丝是伊甸园中夏娃的化身,那么,阿历克就是伊甸园中化为蛇专干坏事的魔鬼撒旦,苔丝的悲惨遭遇就是从阿历克的引诱开始的.初次见到苔丝的阿历克便被她的美貌所吸引,设下圈套把缺乏社会经验的苔丝玷污,导致苔丝未婚生子,遭到周围人们的唾弃,也导致其丈夫安琪尔的离去.虽然阿历克经过老克莱尔牧师的劝导曾一度改邪归正,当他再次遇到苔丝后,邪恶的本性使他再次欺骗了苔丝,而且对苔丝说“我们两个人的情景就像在伊甸园里一样,你是夏娃,我就是另外那个人,装扮成一个下等动物来诱惑你”[2]149.阿历克确实把自己看成了魔鬼撒旦,使纯洁的苔丝变成一个杀人凶手,苔丝的悲剧正是阿历克造成的.

2 情节冲突

《圣经》的主要情节冲突是善与恶的冲突,莱肯认为“《圣经》文学的情节就是以善与恶间的巨大神灵冲突为中心展开的”[3].《圣经》中的很多事件都围绕着善与恶的冲突,如亚当夏娃因蛇的引诱背叛上帝与被上帝惩罚、耶稣与犹大、参孙与大利拉等.《德伯家的苔丝》借用了善与恶这一情节模式,小说中善与恶的冲突主要体现在苔丝的善与阿历克和安琪尔的恶.阿历克的恶主要体现在他对苔丝的二次诱惑而导致苔丝悲剧的发生;而作为苔丝丈夫的安琪尔有其善的一面,但也不能忽视其恶的一面.安琪尔在原著中的英文名是Angel,是“天使”的意思.据《圣经》记载,天使是上帝的使者,有善良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恶的一面是按照上帝的命令去惩罚犯错的人.安琪尔可以看成是天使的化身,他出身牧师家庭,却不愿意服从父亲的意愿去担任教职,而是去农村认真地学习务农,和农工一起辛勤劳动,过着简朴的生活.安琪尔抛弃了等级观念,并没有因为苔丝来自农村而看不起她,而是主动追求苔丝并和她结婚.安琪尔鄙视等级偏见、心地善良、不怕吃苦、勤劳朴实,这些都是他善的一面.

在新婚当晚,安琪尔告诉苔丝他过去犯的错误,“跟一个陌生女子国旅四十八个小时的放荡生活”[2]276.苔丝大度地原谅了安琪尔,而当苔丝把被阿历克引诱失身的经历告诉安琪尔后,安琪尔却没有像苔丝原谅他的过错那样原谅苔丝,安琪尔恶的一面此刻体现出来,他不能容忍“恶”的存在,“虽然我没有资格说自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但是我敬仰纯洁的人,痛恨不纯洁的人”[2]275.安琪尔知道事情真相后没有同情苔丝的遭遇,而是变得对她冷漠,对苔丝不闻不问,最后冷酷无情地抛弃了她,一个人去了巴西.安琪尔恶的一面把苔丝推向痛苦的深渊,使她饱受心灵的创伤,导致苔丝再一次受到阿历克的欺骗,苔丝最后的悲剧与安琪尔的恶是分不开的.

3 叙述模式

批评家弗莱认为,U型结构是《圣经》的典型叙述模式,整个《圣经》故事都围绕着乐园、犯罪、受难、忏悔、得救这一反复的结构而展开的.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运用了U型结构这一《圣经》典型模式来叙述苔丝的一生.苔丝在去远房亲戚家去打工前,在家乡一直过着单纯、快乐的生活.苔丝主要经历过两次犯罪,第一次是遇到阿历克后中了他设下的圈套而失去贞洁,像夏娃一样犯下了原罪;第二次犯罪是被安琪尔抛弃后为了生活成为阿历克的情妇.苔丝把她和阿历克的孩子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是触犯社会的罪恶”[2]113,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苔丝为此承受了巨大痛苦.此后,苔丝在家里呆了两年,对自己年幼无知所犯下的过错有所悔改.苔丝的得救主要体现在安琪尔身上,安琪尔在农场深深地爱上了苔丝,这也化解了苔丝内心的痛苦,唤起了她曾经被骗的情感,即使安琪尔知道苔丝的真相而离她而去,苔丝也深深地爱着安琪尔,“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即使我不能做你的妻子,而只做你的奴仆,我也感到满足,感到高兴”[2]411.苔丝再一次落入阿历克的魔爪后,当得知安琪尔从巴西回来和她从归于好时,义无反顾地杀死了恶魔阿历克.《德伯家的苔丝》的结局表面上是一个悲剧,而哈代运用了神话原型批评中的“置换变形”的原理,巧妙地把U型结构中的得救“变形”.虽然苔丝被判了死刑,但苔丝的心灵得到了解脱,她最终胜利了,她的死亡实现了她自身的救赎[4].

4 结语

《圣经》对许多西方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很多西方的小说、戏剧、诗歌都可以找到《圣经》的痕迹.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巧妙地运用了《圣经》中的成分,通过伊甸园神话、情结冲突和叙述模式与作品的融合体现了哈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非凡的想象力.《圣经》成分在《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运用既增加小说的艺术魅力,也增强了小说的深刻内涵.

[1]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1.

[2] 托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王忠祥,聂珍钊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3,149,276,275,113,411.

[3] 利兰·莱肯.圣经文学导论[M].黄宗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

[4] 李 微.《德伯家的苔丝》与《圣经》的互文性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4):373-376.

An Appreciation of Biblical Constituent in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GAO Ying-chun,YIN Zh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lin Jianzhu University,Changchun,China 130118)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is the famous work of Thomas Hardy and some relevant biblical archetypes can be found from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yth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iblical archetypes of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consists of Garden of Eden, plot conflict and narrative mode and reveal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 and Bible.

Tess of the D’ Urbervilles;bible;myth and archetypal criticism;garden of eden

2014-06-04.

高迎春(1980~),男,吉林省德惠市人,讲师,硕士.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4第228号).

H 319

A

2095-8919(2015)01-0118-03

猜你喜欢

德伯德伯家的苔丝夏娃
愧疚
四眼
从文学伦理学的视角解读《德伯家的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中情与景的巧妙融合
《德伯家的苔丝》中希腊神话原型理论分析
从《德伯家的苔丝》看哈代的宿命论思想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成因
基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对苔丝悲剧的语用学研究
维密天使助阵夏娃的诱惑“蜕变”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