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中开展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的策略探析
2015-04-14于淼
于淼
(长春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吉林 长春 130012)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中开展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的策略探析
于淼
(长春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处,吉林 长春 130012)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如泥沙般不断侵蚀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五四”运动和新文化,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的弥散,对身处校园中的大学生也产生了极大地消极影响。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要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帮助学生学会甄别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伪装,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辅导员;大学生;反历史虚无主义;策略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巨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并进入深水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披着学术的外衣,打着所谓民主的旗号,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反华势力的怂恿和助推下,如泥沙般不断侵蚀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为使大学生摆脱历史虚无主义困惑,提高辨别历史虚无主义伪装的能力,树立科学的马克思唯物史观,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尤其要提升辅导员开展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的理论水平,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筑起思想上的绿色防护林。
一、历史虚无主义对部分大学生消极影响的突出表现
“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1]近几年,历史虚无主义更是借助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借助QQ群、微博、微信等平台对我国社会进行肆无忌惮的渗透,肆意编造歪曲史实,编造谣言,抹黑中国,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抹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丑化人民心目中的伟大人物和英雄形象,贬损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妄图从内部瓦解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历史虚无主义的弥散,对身处校园中的大学生也产生了极大地消极影响。
1、政治信仰动摇,质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从本质上讲,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立的,前者是典型唯心史观。建国以来,从小学到大学,我国青少年接受的是马克思唯物历史观教育,注重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近几年,尤其在互联网领域,不断有人泡制和传播如“中国的四大文明是碰运气才成功的”、“长城不过是古代帝王及封建统治的纪念碑”、“秦桧也是忠臣”、“抗日战争全靠国民党才取得胜利”、“如果美国不投原子弹中国就不可能战胜日本”、、“雷锋不勤俭也穿皮夹克”、“刘胡兰是被村民杀害的”等一系列歪曲历史的荒谬论调,以此混淆视听,博人眼球。还有人挖空心思在“丑化”、“妖魔化”党的高级领导人身上下工夫,歪曲党史,极力鼓吹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国家化”,主张所谓的宪政民主。有些影视作品,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将沉重的史实进行娱乐化处理后搬上银幕,为已被历史盖棺定论的反面人物“漂白”,甚至试图翻案,具有极强的诱惑性,极易使人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漩涡。还有人死死咬住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的探索过程中的低潮期或某个曲折时段,以点盖面,以偏盖全,进行大肆攻击,以此全面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动摇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这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涉世尚浅且缺乏政治辨别力的大学生原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造成极大地冲击,不断蚕食着他们原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甚至颠覆了他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使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产生质疑,进而对人生的价值追求产生困惑,政治信仰发生动摇,导致部分大学生丧失了追求崇高理想的动力。
2、精神家园荒芜,转向唯心主义寻求精神安慰
恩格斯说: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己本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可见恩格斯的观点指出了宗教的产生与人本身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历史虚无主义严重背离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肆意歪曲历史真相,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渗透着错误的唯心史观论,其主张全面摒弃中华传统文化,摒弃儒家思想,中国应该走全盘西化之路。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恰恰是涵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沃土,儒家思想更是其中绚烂夺目的瑰宝。试想一下,一个精神家园荒芜的民族何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何谈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梦?当前,社会上贪污腐败、黄赌毒、制假贩假等丑恶现象屡见不鲜,这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社会功能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被严重削弱,如果大学生精神家园无法得到来自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滋养,其精神家园的荒芜在所难免。加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强势文化渗透,在我国造成的影响已经不可小视,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西式的教条主义盛行,对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迷信服从。[3]精神世界的空虚就成了一些大学生的真实写照。部分大学生认为社会太现实、太残酷,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解决自身精神困惑的答案,对现实社会既恨又怕,从而转向唯心主义寻求精神安慰。这也恰好给了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在高校的传播提供了机会和土壤。
3、道德失范,功利化倾向严重
苏格拉底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人有了理想才有了灵魂,才能赋予生命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思潮席卷中华大地。一段时间以来,中华民族通过几千年构筑起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遭到了“金钱万能”、“物质高于精神”、“现实重于理想”等具有唯心主义色彩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无情践踏。对大学生而言,就业难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代名词。在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部分综合素质相对较低,缺乏职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只能专注于为生计奔走,职业稳定性差,进入了就业、跳槽、再就业、再跳槽的不良循环。在这个只能为生计奔走的循环中,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信仰对于他们已经显得不再重要。还有极个别脱离道德束缚的大学生,如脱缰野马般肆意踩踏社会道德底线,“马加爵案”、“复旦大学投毒案”、“药家鑫案”、“我爸是李刚”等热点事件就将自私自利、目无法纪、浮躁狂暴演绎得淋漓尽致,不能不说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二、影响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
高校一直是各种思潮与意识形态交叉和碰撞的场域,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唯物史观和反历史虚无主义的重任。但在实际工作,一些因素严重影响了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的效果。
1、高校缺乏对辅导员开展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的整体规划
很多高校并没有对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仅将其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对学生在课堂之外所表现出的历史虚无主义认知和和行为予以关注。也没有将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纳入“立德树人”乃至事业发展的大局中去统筹和规划。主要表现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系不紧密,很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抓得很紧,也很有效果,但并未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某种程度上讲,高校辅导员是第二课堂的掌控者,直接决定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由于一些高校没有制定科学的第二课堂发展建设规划,也未形成系统的辅导员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的组织计划、活动方案以及技术规范,仅凭辅导员自身业务能力去开展教育,无法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由于辅导员缺乏对第二课堂的掌控,导致学生在课堂之外的大把时间处于松散状态,鲜有人问津。随着时间的推移,课堂教学取得的成果也会被稀释,学生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能力也被大大消减,这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打开了便利之门。
2、部分辅导员的理论功底无法应对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的实际需求
辅导员在开展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工作中需要应用大量的理论知识,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然而这对于很多理工科专业背景的辅导员而言,是比较困难的。一些辅导员在应对大学生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和现实行为时,不知所措,不能够很好地为学生进行系统、科学且有说服力的解答。仅靠生硬的说教式教育,导致了很多学生不能真听、真信,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认知,这也严重影响辅导员开展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的自信心,降低了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此外,个别辅导员自身就存在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认知,不仅不对学生在历史认知等层面的困惑给予正确引导,还给学生灌输更为极端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想,严重背离了高校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这种现象必须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警惕。
3、辅导员利用网络开展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水平亟待提高
随着互联网与人们生活的深度融合,QQ群、贴吧、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为历史虚无主义的肆意扩散提供了条件。历史虚无主义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也使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缺乏辨识能力的网民有意无意地成为了其传播的介质。可以看出,除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之外,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开展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的重要场域。但现实工作中,很多辅导员适应网络环境能力不强,不能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没有形成既有自身特点又吸引学生的网络教育语境体系,仅用网络发布通知公告或蜻蜓点水地写点博文,内容缺乏启迪性、知识性,无法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不能触及学生灵魂深处,更不能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其教育效果可想而之。有的辅导员靠强制办法让学生关注自己的微博或微信,关注后又不能原创出可读性强且对学生成长具有引领作用的好文章,甚至转载一些好文章都懒得做,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这实则加剧了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心理对抗。还有的辅导员为吸引学生的关注,过分迎合学生喜好,过多地把严肃的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内容进行娱乐化加工,对历史进行戏说、新解,虽然表面看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但却将学生导向了非严肃的历史认知,若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加剧学生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三、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的策略
1、高校要加强顶层设计,支持辅导员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
高校要将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乃至人才培养的大局中去谋划,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和激励机制促进各微观教育环节科学发展,尤其要积极支持辅导员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高校要建立起课内与课外“一体化”的联动教育模式,将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堂之外。辅导员在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时必须以第一课堂的内容为参照,努力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加深。例如当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应如何看待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后,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日本侵华战争罪证陈列馆和革命历史遗迹,组织学生走进图书馆查阅历史文献,在班级乃至学院开展辩论、演讲比赛。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大学生用自己实际的调研成果佐证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用自己的语言去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论调。另外,由于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多,开展专题教育的时间会被大量挤压。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努力把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与日常事物工作相结合,努力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在奖学金和助学金评审中要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摒弃拜金思想;在党员发展工作中更要把反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核心内容来抓,抓好党史学习,使大学生党员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加强学习科研、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自觉树立模范形象,争做道德品行的模范、遵纪守法的模范、关心集体的模范、学习科研的模范。
2、辅导员要提升理论修养,成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在校园传播的防火墙
辅导员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是做好反历史虚无主义主义教育的基础。辅导员若要准确识别出大学生存在的显性和隐形的历史虚无主义表象,并教育引导学生摆脱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困境,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成为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在校园传播的防火墙。辅导员要通过加强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做到“开门求智”,不能闭门造车,避免封闭式的自学陶醉,积极走进企业、部队和街道社区,让社会实践成为提升理论修养的课堂;要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近现代史、中共产党党史进行系统的学习,进而准确把握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特征、演进过程、显性表现和隐性伪装;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在大学生中掀起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并在教育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之共同汇入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要结合社会热点、思想疑点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用有说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去痛击历史虚无主义;要深入发掘和积累教育案例素材,把理论与真实案例相结合,避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用客观的史实拨开历史虚无主义之霾,增强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免疫力。
3、善用网络开展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形成有自身特色且易于接受的网络语言体系
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寻找解锁思想困惑钥匙的主要途径。同时,网络也是大学生宣泄情绪,接受和发表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场域。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靶点,高校必须依托网络针锋相对地回击历史虚无主义。所以,依托网络开展反历史虚无主义教育已成为辅导员的重要工作内容。辅导员要在网络教育实践中不断积累并形成有自身特色且易于学生接受的网络语言体系,创造出适合于自己表达的反映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话语,创作出既富有内涵又能够吸引学生阅读的网络文章,并通过网络平台把它们传播开来,让这些话语成为回击历史虚无主义的利器。在开展网络教育工作时,辅导员要以“网友”的身份进入学生思想世界,实现对等交流,从而真正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困惑;要变被动为主动,在学校网站、贴吧、团队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或个人空间发布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实事动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热点事件,发表解答学生困惑的观点和内容,及时帮助学生破解思想困惑;要关注校园网络舆情,积极引导学生“阳光上网”,不做历史虚无主义在网上的传播介质。
[1]湖南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N].人民日报,2005-04-2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冯刚.新形势下意识形态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4]宫丽.精神家园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5]葛玉良,张晓娜.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4,(6).
D07
A
1008-7508(2015)10-0106-03
2015-09-10
于淼(1979-),吉林四平人,长春工程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思想政治教育科科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