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教学疑难浅析*
2015-04-14基金项目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药人才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第三批子课题Jzjg121102
*基金项目: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药人才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第三批子课题(Jzjg-12-11-02)。
《中药化学》教学疑难浅析*
*基金项目:教育部质量工程项目“产学研结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药人才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第三批子课题(Jzjg-12-11-02)。
★邓可众熊英**陈虹丁邑强(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昌 330004)
摘要:分析《中药化学》课程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学时方面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中药化学;教学;疑难问题
《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即有效成分)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有效成分的结构、性质、提取分离及鉴定。该课程采用现代化学方法研究传统的中药,为传统中药与现代技术的桥梁。在中药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对前期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课程和后期的中药药剂、中药炮制学等专业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笔者根据数年来的教学体会对该课程教学中的部分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教学疑难问题的思考
1.1关于完善教材及教学内容的思考
1.1.1关于教材内容不完善的问题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药学、制药工程、中药国际交流以及中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均开设了《中药化学》课程,一般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药类专业通用的《中药化学》规划教材。不同专业学生所学的前期课程有明显差异,学生的基础不同,而且后续专业课程设置也不同,此外,不同专业的授课学时亦有差异,故通用教材难以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
《中药化学》教材经过多次的修订,无论从体例还是内容上日趋完善,但仍有少数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教材中一些成分理化鉴别的反应机理不清,如甾体母核的醋酐-浓硫酸反应机理、强心苷和 F 环裂解的甾体皂苷与Ehrlich试剂(盐酸二甲氨基苯甲醛)的反应机理,再如盐酸-镁粉反应曾认为反应生成双花色苷元,现则多认为是形成阳碳离子的缘故而显色,一些知识点存在学术争议。
1.1.2关于教学重点不合理化的问题随着学科的快速发展,中药化学的研究对象已从单味中药扩展到复方,研究内容已从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延伸到构效关系研究、结构修饰和生物转化、中药成分体内代谢、中药药物动力学以及成分在生物体内的生物合成与分布规律等,这些新的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科研与应用的热点,目前,2012年人民卫生出版的《中药化学》十二五规划教材已增加中药药物代谢与药代动力学相关内容的新章节,然而当前的教学重点内容仍然是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类型、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其他内容涉及极少。作为专业任课教师,如何根据学科发展以及不同类别的学生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1.2关于学生差异化的问题中药含有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部分学生反映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难于记忆,提取分离方法则容易混淆,尤其是结构研究即波谱解析方面的内容, 十分抽象,难于理解。笔者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较大。《中药化学》课程整合了之前学习的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多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有机化学的知识分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利用分析化学中的色谱技术来指导成分的提取分离,并采用四大波谱进行结构鉴定,因此,有基础的学生学习起来还好,但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化学基础,尤其中药类专业学生普遍缺乏波谱解析的知识,学习的难度较大。
1.3关于教学学时较少的问题与早些年相比,中医药院校《中药化学》课程的学时大多明显压缩。如目前本校制药工程专业的理论课为54学时,实验课程仅36学时。中药化学成分类型较多,结构变化复杂,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比较突出,只能对少量代表性的中药有效成分进行课堂学习,大量的实例以及知识的深入理解需要学生课后自学。压缩课时的初衷是好的,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自学,锻炼自己的多方面能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差异大。调查发现,在学习该课程期间,学生查阅专业期刊文献较少,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自学难度更大,有畏难情绪,很容易对本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同时,中药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实验课时的压缩,常用的成分提取、分离、鉴定方法等基本技能很难在实验中得到熟练掌握。
2对策浅析
2.1根据专业特点,加强教材建设中药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国际交流以及中药资源与开发这些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不一样的,对中药化学知识的需求有较大的差异,有必要根据各自专业需求和培养目标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教材。
中药专业主要培养中药生产、管理、销售和研究方面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学生除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外,还应该加强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方面研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当前研究、生产及应用中的一些热点如构效关系研究、结构修饰和生物转化、中药代谢化学、中药药物动力学等内容应该在教材中有较大篇幅撰写。
中药学专业国际交流方向是中药学专业的一个新发展,主要为了培养在中药生产、流通、科研、教学及药事管理部门中熟练应用中药学、外语及国际经贸知识从事对外交流经济合作和技术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开设《中药化学》之前学生学习了中医药类基础课程、化学类基础课程、商贸类课程。鉴于培养目标的国际交流特点,教材建议采用双语或者是英语编写,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也锻炼学生专业英语的能力。
制药工程是一个化学、药学(中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类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和设计人才为目标。该专业前期课程为化学、化工类科课程,后期课程主要是制药技术有关课程。该专业的《中药化学》教材应以突出中药化学成分的性质、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等与制药工程联系密切的内容为特色。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主要培养在中药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制药企业、流通领域及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中药资源调查、开发、科学研究、综合利用、生产加工、质量监控、营销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在编写该专业的教材时,中药化学成分的性质、提取、分离和检测、成分生物体内的生物合成及分布规律等内容需要重点突出。
2.2结合科学研究,完善教学内容科研创造知识,教学传授知识。一方面对专业任课教师而言,不仅要进行经验性知识的传授,更必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选择与自己学科专业相关的研究问题,并且要考虑实际需要,主要选择教学工作和临床医疗中经常遇到,而目前尚未解决又迫切需要予以解决的一些问题来进行研究。如甾体母核的醋酐-浓硫酸反应机理不明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相关研究来进一步阐明。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本身也是一种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如本校科研实践班的开设,让学生结合专业特点和兴趣与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在本科阶段第五学期就积极参与教师的相关科学研究,即巩固了所学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创新能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2.3做好学情调查,实行差异教学教师在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相关情况,通过与学生交谈、问卷调查、查看前期考试成绩、与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与前期课程授课老师交流等多种方法,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学习习惯、阅历和性格特征等。调查好这些学情后,在授课时做到差异化教学,以大多数同学的情况确定集体教学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总体进度,此外,结合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组,设计分层、分类的教学活动以及开放可选择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最大发展。通过调查还可以找到授课的切入点。例如调查发现某同学家乡有稀缺的红豆杉植物资源,在讲授生物碱内容时注意与这些同学的互动,可以激发更多同学的兴趣。
2.4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中药化学的教学中,目前使用的有PBL法[1]、目标教学法[2]、启发式教学、Seminar 教学法[3]、研究性教学法[4]等,每种方法各有其优势和特色。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综合采用多种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解决学时紧张的问题。如过于抽象的波谱解析内容可结合启发式和Seminar两种教学;在实践性强的提取分离内容上可综合PBL和研究性教学法。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法,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指导学生自学也是解决课时少与内容多矛盾的一个重要途径,传统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足,在当前形势下教师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学生自学的过程中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和督促,需详细安排自学内容和计划,明确自学目标和考核要求,可通过网络建立师生之间多渠道的沟通和交流,提高自学效果。关于实验教学,可以在课前录制相关基本操作视频,并通过网络平台让学生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节约学时并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3小结
时代的发展对《中药化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必要根据培养目标建设特色专业教材,开展科学研究以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还应从考核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为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才谦.《中药化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设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2):213-215.
[2]田树革,张永平. 目标教学法在中药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03,19(3):25-26.
[3]陈建真. Seminar 教学法在中药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85-87.
[4]林珠灿,凌伟坚,李煌,等.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中药化学教学探索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 15(9):837-838.
Analysis of the Difficult Problems on TeachingCHEMISTRYOFTCM
DENG Ke-zhong, XIONG Ying,CHEN Hong,DING Yi-qiang
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4,China.
Abstract: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was put forward after analyzed the problems about textbooks, educational contents, objects and course duration of TCM chemistry.
Key words:Chemistry of TCM;Teaching;Difficult problems
收稿日期:(2014-08-24)编辑:翟兴英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B
通信作者:**熊英,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药活性成分研究及品质评价。 Tel: 0791-87118993;E-mail: jzxiongying@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