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国学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2015-04-14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2013RW087
*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2013RW087)。
**第一作者:张卫平(197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 张卫平** 张安然 朱翠贞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
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国学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基金项目:江西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项目(2013RW087)。
**第一作者:张卫平(197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张卫平**张安然朱翠贞(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4)
摘要:十八大以来,我国将全面推进“文化强国”战略。而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国学的弘扬与传承。高等中医药院校强化国学教育势在必行。本文从国学与中医药文化的渊源入手,突出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国学教育的重要意义,重点阐述了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国学教育面临“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形势,以及从国学课程体系构建、教师队伍建设、国学课程考核标准等方面强化国学教育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国学教育;高等中医药院校;可行性
当下,“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医药文化俨然成为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引发了国内外研究的热潮。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任,也肩负着塑造德艺双馨“名医”的历史重担。同时,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也成为摆在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认为:中医走出去的方向是,立足国学、走向科学[1]。“国学热”的持久繁盛,恰恰为我们提供了挑起重任的扁担和破解难题的新思路。
1国学与中医药文化的渊源
“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谓之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寺、国子监之类,以儒学传统和文献为核心,其目标在于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才。而作为学问一说,兴起于20世纪初民族存亡之时,1920年开始兴盛。1982年后“国学热”形成了一股浪潮,席卷至今。而对于国学的界定,当下的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传统意义上认为,国学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和学说,涵盖了“经、史、子、集”的学术经典。早在1906年,国粹派理论家邓实在《国学讲学记》中有言:“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胡适也有言:“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即广义的国学界定,包含了文学、艺术、书画、历史、哲学、思想等中国古代所有的优秀文化和学术成就,也就是季羡林所说的“大国学”概念,这一概念正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在这个“大国学”的概念之下,中医药文化包含于其中,成为国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难发现,追溯中国医学的发展,大致可归为“巫医”“道医”“儒医”三类,皆诞生于传统文化的母体之中,并一直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就中医理论而言,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思维方法;中医学理论遵循的“天人合一”和“辨证论治”观念,又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组成部分。就医者修养而言,中医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以儒医为例:儒医始称于宋代,医者皆秉承“仁义”观,坚持“上医医国”“仁民爱物”“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价值取向,即仁心仁术。《孟子》曰:“医者,是乃仁术也”,在儒医身上,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与医学完美契合。再如唐朝名医孙思邈所著的《大医精诚》一文,是论述医德的千古之作,为医者必读,其中深受佛家文化的浸染。同时,古代医者对于中医药理论的孜孜追求和行为世范,也成为了传统文化长久繁荣的不竭源泉。
时至今日,国学教育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扎根发芽。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大学成立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后更名为国学研究院;2001年武汉大学创办国学实验班,诱发了思想理论界有关国学问题的讨论;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班等,都表明国学教育和研究已经渐成刍形。与之相对比,传统文化最为浓厚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却缺乏相应的学科建设和研究机构,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探讨。
2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2.1加强国学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态势,我国的改革之路已经走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纷繁交错,各种思想文化观念活跃频繁。大学生个性化日益突出,意识观念日益自主,价值追求日益多样。同时,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重要时期,很容易受到各种思想倾向的冲击。国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2]。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强化国学教育,对于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2.2加强国学教育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式国学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扎根于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并滋养着中华民族繁衍不息。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和中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部分,是古代唯一流传至今并且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文化形态。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本身也是传承国学的一种方式,在弘扬国学、传承经典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资源优势,把国学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教育体系和学科建设之中,加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活力和新鲜血液,使之焕发应有的活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家园。这一点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3加强国学教育是提升医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自古以来,中医的基本理论、道德信念、行为规范等可以归为“仁和精诚”四个字,这四个字成为历代医家的毕生追求,也是中医药院校学子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治病救人的根本。反观当下,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却面临尴尬和困顿的局面。高校扩招以来,中医药院校办学规模随之扩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便出现了良莠不齐、重功利轻素质的严重倾向。此外,市场经济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给医学生及从医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了巨大冲击,极易形成道德滑坡、人性扭曲的现象。与此同时,由于应试教育机制的长期影响,教育的文化功能日益消减,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轻视,使得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亟待提高。而《周易》、《论语》等国学经典蕴含的精神财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教材[3]。因此,开展国学教育,能够有效弥补专业课程在素质培养上的不足,帮助医学生改善精神面貌、提高道德修养,实现自我提升。
3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国学教育的可行性
3.1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国学教育的优势
加强国学教育,即以弘扬国学经典为核心,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着力于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加强国学教育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3.1.1天时——良好的社会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学教育热”持续升温,催生了大量的研究机构和大学课程,吸引了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为国学教育在中医药院校开花结果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时代环境。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制定,彰显了国家全面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的信心和决心,使国学教育逐渐规范化和常态化,必将推动国学教育进入新纪元。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更高要求,中医药正日益成为引领现代健康的最佳模式,中医药文化为更多百姓接受和熟知,中医养生理念得以普及,名医尤其是名中医日益为人们所期待。在中医学史上,历代名医如张仲景、孙思邈等,无不是“集百家所长、融国学精萃”的“国学大师”,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仁和精诚”的人格典范和“治病救人”的大爱情怀,还有流淌着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优越与自信。作为“名医”输出地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正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并寄予厚望,因此,要站在时代前列,积极开展国学教育,培育大批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和良好道德情操的杏林英才,为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人才保障。
3.1.2地利——扎实的教育基础从私学到官学,从师承教育到院校教育,中医药教育不断变革和进步,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为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就学科建设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史哲不分家,医也一样,中医药与国学渊源深厚,互融共生。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就课程建设而言,中医药专业课程没有特别凸显国学教育的地位,而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与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同时,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会开设一些国学教育通识课程,用以提升医学生的国学素养,繁荣大学校园文化。就师资力量而言,中医药院校的教师长期浸染于中医药文化氛围之中,尤其是中医药类专业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国学素养,对于国学教育的接受程度和执行力度普遍较高,是中医药院校强化国学教育的宝贵资源。
3.1.3人和——迫切的内部需求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学科建设中,文史哲课程占有比例不大,且课程之间壁垒森严,构不成完整体系。在“专业课过专、通识课不通”的学科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专业技术人才,难出大师。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因素在于文化底蕴不足、人文素养偏低。而国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的学科,历经几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淬炼和培育,集思想、文化、政治、艺术等于一体,整体性强,大师云集,可以弥补中医药院校学科建设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不足。因此,在现有的学科体系下,加强国学的学科建设和通识教育,汲取国学的精髓,是优化人才培养的手段之一。同时,丰富第二课堂,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尤其需要国学教育的鼎力相助,国学所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修养、文学艺术等内容[4],能与中医药文化产生共鸣、形成契合,从而能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2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国学教育的方法思考
3.2.1完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高校的基本职责在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在于课程建设。因此,如何将国学教育有效地融合到中医药院校的课程规划中去,并建构成有效体系,应该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推进国学教育课程建设无外乎有三种方式:一是开设国学通识课程。国学通识课程的意义在于普及国学知识、筑牢国学基础和培育国学精神。中医药院校可结合自身需要,重点介绍与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密切相关的古代哲学经典,如《周易》、《道德经》等,用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医药理论。同时,还可以辅之《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选读,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培育健全人格。二是结合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制定相应的国学专业课程。以江西中医药大学开设的中医、中药摇篮班为例,摇篮班学生在学习《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等专业课程的同时,还兼修《气功的起源与发展》、《先秦诸子选读》等选修课。摇篮班的课程设置为国学专业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依据。三是丰富第二课堂,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与国学相关的讲座、报告等,形成课上课下的互动互补,用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3.2.2强化国学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主体和实践者,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职责,还负责组织课堂、完成教学任务的具体实践。教师的国学水平和人文素养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构建国学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亟需一批具有扎实国学理论功底、较高的国学素养的教师承担国学教育的重任。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通过人才招聘、培训、进修等方式,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国学教育师资队伍,避免临时抽调、非专业人员兼课等鱼龙混杂现象的发生,既要加强人才准入机制,明确专业方向,设定较高的国学素质达标线,又要注重现任课教师的国学培训和进修,不断提升教师的国学水平,确保国学教育能取得更好效果。
3.2.3制定科学的国学课程考核标准开展国学教育必须长期坚持,形成有效机制。浅尝辄止、偶然为之、走马观花式的国学教育皆流于形式,其原因在于认识不充分,目标不明确。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国学教育的目标有两点:一是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国学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二是利于医学生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增强专业素养。围绕这两个目标,制定完善的课程计划,加大执行力度,确保国学教育的连贯性。同时,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这决定了国学教育课程能否长期有效地进行。目前而言,高校的考核方式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国学教育课程可以借鉴其中的有利因素,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色,因地制宜,方式多样,如实践论文、课堂报告、现场问答等,总之,要使其能科学实施,卓有成效。
在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国学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把弘扬中医药文化和培育国学精神有机融合到国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去,不断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医术精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向佳.中医药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先行者[J].中医药导报,2013,19(9):73.
[2]张宝林.论大学生国学教育的缺失与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6(8):65.
[3]赵淑梅.振兴大学国学教育的必要与可能[J].现代教育科学,2007,23(6):60.
[4]骆兵,夏少玲,聂皓,等.大学生国学教育与校园行为文化建设[J].出国与就业,2011,18(13):104.
Feasibility Study o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of TCM
ZHANG Wei-ping,ZHANG An-ran,ZHU Cui-zhen
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4,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the Chinese government globall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up the strength of the nation through 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great development and prosperity of socialist culture cannot do without the promo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imperative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s of TCM.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origi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CM culture,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of TCM,mainly elucidates the good situation for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of TCM,and finally illustrates the practical ways for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faculty development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assessment standards.
Key words:The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s of TCM; Feasibility Study
收稿日期:(2015-01-22)编辑:薛铁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