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小说内涵与特征
2015-04-14吕芳芳
吕芳芳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复调小说内涵与特征
吕芳芳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巴赫金借用了音乐术语中的“复调”,来阐释小说创作中“多声部”、“全面对话”现象。他认为,“复调小说”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小说艺术形式,“复调小说”取代“独白小说”是文学发展进步的标志。本文仅就什么是“复调“小说理论和理论的特征而谈。
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
一、复调小说内涵
“复调”原本是音乐术语,指“两段或两段以上同时进行、相关但又有区别的声部所组成,这些声部各自独立,但又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整体,彼此形成和声关系,以对位法为主要创作技法”。而后因巴赫金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基础上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而广泛应用于文艺理论,文学研究和美学研究等领域,影响深远并广泛。在此前苏联文学研究家吉尔波金、格罗斯曼、什克洛夫斯基等人曾根据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研究提出了“复调”、“多声部”现象,但巴赫金可以说是集大成者,由他形成了相对完整而系统的“复调”小说理论。
“复调”小说理论最早在巴赫金1929年出版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一书中提出,但未引起很大关注,直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他的“复调”小说理论在苏联文学理论界引起热议。1963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问题》经过修改,改名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在这一书中巴赫金在两处指出了“复调”在文学领域的内涵:首先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与此同时又指出,“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的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层的统一体。如果非说个人意志不可,那么复调结构中恰恰是几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从原则上便超出了某一人意志的范围。可以这么说,复调结构的艺术意志,在于把众多意识结合起来,在于形成事件。”
“对话理论”是我们理解巴赫金的文艺、美学理论的最基本最关键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个文艺学和美学的概念,同时也是具有普遍性的哲学概念。在“复调”小说中,对话的形式并不是单一的。是“大型对话”和“微型对话”的结合。有作者与主人公的对话,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主人公和主人公的对话以及主人公内心不同声音的对话。例如,我们可以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看到伊凡和德米特里虽具有同一个主体意识但却出现人格分裂式的思想交锋;我们还可以在《罪与罚》中看到具有超人意识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和对宗教坚定信仰的索菲亚,两个具有平等价值的思想的对话。同时,拉斯科尔尼科夫内心善与恶的挣扎与辩论对话正体现了主人公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复调是各层次,各角度,各分组的不同对话关系的并列,并统一于整部作品的艺术构思,多个对话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直白形象的通过作品展现出来,各种声音不再听命于作者的统一指挥,他们是独立的,是有意识和思想的,是以平等的身份同等的价值站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对话的。在巴赫金看来。人的存在自出生起就应该是自由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都是独立的单独个体,有独立的思想,理应受到重视和关怀,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就是实现人与人平等的前提。
二、复调小说特征
通过书中巴赫金对复调小说的阐释,我们可以了解“复调小说”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作者描写的客观对象,他们不是为了表现作者的绝对意识而存在的,不再是折射统一意识的多棱镜。主人公们都是自己的代言人,他们都是独立平等的自由思想和意识,主人公们都拥有说话的权利,拥有表达思想的权利。
第二,复调小说并不再遵循着传统的写作方法,情节的展开,环境的描写,人物的塑造等等都成为为了展示具有相同价值的不同独立意识的陪衬。因此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一般不会着重描写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环境的烘托和影响,事件的缘起和过去,弱化客观关系的描写,使小说的叙事性减弱,从而增强了主人公主观自我的思考,探寻和剖析。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主人公和作者是平起平坐的,他们不是作者声音的传声筒,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并有能够随意抒发的自由,这样就使读者能够更加明确地感受到作品中不同的具有独立意识的思想的碰撞,加强了主人公的声音,弱化作者的意识,使主人公和作者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对话,给读者以新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悟。
第三,复调小说中不存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作者不再支配一切,它是由不相混合的独立意识组成的各自具有完整独立价值的对话小说。主人公与作者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不相融合的独立体,主人公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是思想式的人物,不和其他主人公相融合,正是主人公背后所代表的这种独立思想,使得他们和作者能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巴赫金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比喻为“教堂”,这里有各色各样的人,他们有善有恶,有喜有悲,即便是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祈祷也不是千篇一律,他们的思想是独立的,意识是自由的。
第四,复调小说的基础是对话。对话不仅是复调小说的基础,更是复调小说的灵魂。对话是各种不同思想的交会,多样意识的交锋,思想逐步从二元对立的走向多元化。而复调小说正是通过文学这一途径深刻的传达出人类思维思想的多元性,开放性,对话性和发展性。继续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读者进一步接受和承认模糊状态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复调型小说的主旨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复调小说所追求的是把人和人、意识和意识放在同一个平面上,给每一个个性鲜明,独立平等的思想一个展示的舞台。
第五,复调小说具有共时性。“从单一的故事情节发展为多主题、多层次、多笔调的复调和声,是小说结构以历时性到共时性的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巨大变革。”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具有横向描写艺术,他喜欢把纷繁杂然的事物和矛盾放在同一平面上描写,作品并不在乎历史时间的拉长,而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展开交锋和争论,我们可以把这种横向艺术的描写称之为共时描写艺术,“陀思妥耶夫斯基总是尽量把各个阶段放到同一层次上,而不作纵向的顺序的理解和排列。”作品如同在描写一个横切面,这样可以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张力,在短时间内在一个空间中紧张的展开思想的碰撞,使作品更具有爆发力。
由上述分析可知:巴赫金在提出复调小说这一理论时,并不是出于凭空的想象和联想,他力图找出其社会根源。“他把人的意识的双重性、矛盾性,同资本主义下人的异化、被压迫现象联系了起来”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上个世纪,精神的脚步落后于物质的步伐,物质的快速膨胀,道德的腐化堕落,使人们绝望的陷入了信仰缺失的年代,人们的思想被物质和金钱占领逐步迷失在欲望追求的道路上。资本主义下的人性异化加剧了人的意识的双重性和矛盾性,人类的自我追寻由靠外界客观世界的裁剪和诱导到依靠自己内心主观世界的叩问和指引,因此文学作品中不再需要圣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普通人的绝对指责和审判,而是更看重人们对自身的探寻和思索,更需要多个声音,多个思想的碰撞,让具有同等价值又不相融合的意识站在同一平台对话。
[1]巴赫金.白春仁,顾亚玲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2]程正民.巴赫金的文化诗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陀思妥耶夫斯基.岳麟译.罪与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皇甫修文.巴赫金复调理论对小说艺术发展的意义[J].延边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I106.4
A
1008-7508(2015)03-0153-02
2014-12-20
吕芳芳(1988~),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