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碍:无障碍设计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研究
2015-11-25文艳群
文艳群
(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大爱无碍:无障碍设计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研究
文艳群
(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从宏观层面对无障碍设计做历时性的总体考察,理清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脉络,从微观层面分析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指出以弱势群体为本,满足深层次的需求,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和谐是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的三大内涵。最后,从关爱弱势群体,坚持设计为人人、协调人-产品-环境系统两方面论述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形式。
无障碍设计;人文主义精神;需求;弱势群体
人文主义精神是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中探索培育起来的一种精神,包含人性、理性和超越性三个元素。它是“以人为尺度、以人为标准去疏解万物,衡量一切价值的精神,其实质是强调人的地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意识形态”。①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实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目前,就无障碍设计的学术成果而言,以环境、空间设施、产品、网络信息方面的研究为重点,都属于应用方面的成果,解决的是有针对性的实际生活问题。然而,从人文视角对无障碍设计进行研究笔者所见甚少,本文从人文视角,对无障碍设计的发展脉络做历时性的总体考察,对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及其表现方式进行研究,以期通过人文主义精神在无障碍设计的应用研究及其理论研究之间构建一座桥梁。
一、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脉络
1、以残疾人为中心发展为以不同能力水平的人为中心
1907年德意志制造联盟成立,倡导功能主义设计和现代工业技术的应用,反对任何形式的装饰,主张产品的标准化和批量化生产。当时,设计是一种工业化设计,致力于工业经济的发展,致力于服务产业的发展,致力于满足大众的需求,从而忽略了人的特殊需求、个性需求等因素,由此引发了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表现为运用现代技术,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提供行动安全和方便的空间。到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包豪斯提出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的目的从服务工业经济开始转变为对人的关注,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发展为为弱势群体提供便捷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设计发展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设计,致力于研究用户行为、用户需求和用户心理,设计口号由“形式追随功能”变为“形式随情感”。1974年,美国教授罗纳德梅斯(Ronald L.Mace)在国际残障者生活环境专家会议中正式提出无障碍设计的定义:最大限度的在可能范围内,不分性别、年龄与能力,适合所有人使用方便的环境或产品设计。此时,无障碍设计把人的地位提到更高层,突出人人平等原则,不再只针对残疾人而言,而是为不同能力水平的人。
21世纪的经济是服务经济,设计的发展也在遵循服务理念。设计不仅要服务当代人,也要服务后代人,设计在强调服务人的重要性的同时,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时至当代,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已有了更加深厚的内涵,从关注功能进一步发展成为融入人性关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2、从关注产品功能发展为关注人的情感
需求是有层次的。耶鲁大学克来顿.艾尔德弗(Clayton Alderfer)教授提出ERG理论,指出人有三种核心需求:生存需要(existence needs)、关系需要(relatedness needs)、发展需要(growth needs)。这三种需求不是一种平行关系,而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基于ERG理论,无障碍设计满足人的三种核心需求映射为功用性、易用性和愉悦性,从关注功能发展为关注人的情感的变化,是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发展脉络(如图1)。首先,为残疾人提供具有实用功能的建筑空间或公共设施,满足残疾人对功能的需求,这与ERG理论中的生存需求是一致的。在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提供简洁的界面、便捷的操作、优美的形态,进一步满足弱势群体对辅助用品、生活用品的舒适性、便捷性、易用性的需求。在满足高层次的发展需求时,力求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人对个人价值、社会地位的追求以及对平等参与和体验的追求。
图1 基于ERG理论的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发展脉络
时代的发展推动了无障碍设计内涵与外延的变化,也推动了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其所关注的对象,经历了从残疾人到弱势群体,再到不同能力水平的人的变化;所关注的需求层次,从满足出行方便需求过渡到满足情感需求,再到满足自由、平等的精神需求的变化。
二、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
1、以弱势群体为本,满足深层次的需求
人类的造物活动,多围绕生存生计、长足发展、长远之需而进行。作为造物活动中的无障碍设计,以弱势群体作为服务对象,致力于为弱势群体提供便捷、舒适的产品和环境。因此,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从以弱势群体为本的思想中焕发出来的,围绕弱势群体的需求,从满足物质需求出发,向着满足精神需求的目标前进,其内涵包括人欲、人情、人道三方面。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满足人欲需求,即对弱势群体欲望的满足,从造物活动的目的来讲,对应生存生计这一层,满足弱势群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涉及结构与功能的合理性;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满足人情需求,即对弱势群体情感的关怀,与造物活动中的长足发展相对应,满足心理层面的需求,涉及弱势群体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感、趣味性。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满足人道需求,即对弱势群体尊严的维护,映射为造物活动中的长远之需,满足平等、自由、受尊重的精神需求,涉及形态要素和情感要素的融合,坚持平等、自由的原则。诚如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无意义生活之痛苦》一书中阐述的:“生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存在,心理需求的满足使人快乐,精神需求的满足使人有价值感。”②欲望使生理需求得到满足,情感关怀是满足人心理需求的一种方式,尊严维护体现了更高级的精神需求,这正是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人欲、人情、人道内涵的集中体现。如图2所示。
图2 需求示意图
2、追求和谐
中国古典文学普及研究会会长李安纲曾对“和谐”一词做了精辟的阐释:“和”字从“禾”从“口”,便是粮食入了口。因此,“和”字指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代表物质文明;“谐”字从“言”从“皆”,人人都可以说话,“言为心声”。因此,“谐”字指人们的心灵之音,代表精神文明。这一“和谐”内涵其实也道出了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这样的产品才是可以与人对话的,这样的产品才是与人和谐相处的。
只有产品和人处于高度融洽的状态下,才能求得精神愉快、操作方便、头脑清晰、得心应手的最佳状态。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中心,从四个方面追求和谐。其一,通过点、线、面、体等设计元素,按照人体测量和人的感知、活动特性塑造产品的形态,使产品具有宜人的形态,达成产品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和谐。其二,通过科学的结构、全面的功能以及对听觉、触觉、嗅觉等多感官的巧妙处理,解决使用者在操作习惯和操作方式上遇到的问题,使产品易使用、易接近、易认知,达成人与产品在操作层面上的和谐。如双人水龙头,将水龙头水管设计成环状,左右各有一个出水口,很好地解决了两人抢用一个水龙头的问题。其三,无障碍设计在人与产品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氛围中倾注人文关怀,以好用、享用协调人的身心健康,达成人与产品在使用环境层面的和谐。如花洒与无线音箱组合,不仅形态精致宜人,具备的音乐功能还可以让孩子边玩边听着音乐,解决了不少母亲哄孩子洗澡的烦恼。其四,无障碍设计随着时代步伐的发展,协调人的科技视野和人文视野,追求人与产品、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在可持续发展层面的和谐。合理利用材料和可再生资源,优化设计过程,注重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以技术美为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促进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联系,促进科技创新与审美文化的结合。
三、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方式
1、关爱弱势群体,坚持设计为人人
针对人群多样化特点,无障碍设计以弱势群体作为出发点和突破口,坚持设计为人人,寻求适用于不同能力水平的人的解决方案。这种思路遵循经济学中的一个逻辑:一块钱能办的事,那么两块钱肯定能办。“一块钱”相当于“弱势群体”,“两块钱”相当于“不同能力水平的人”。无障碍设计最终的解决方案如果适用于特殊的“弱势群体”,那么这个解决方案也就适用于“不同能力水平的人”。以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作为着眼点,既将这个群体特殊化,又将这个群体一般化,既给予这个群体特别关照,又对这个群体的人与所有人一视同仁。既消除产品造型、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障碍,以达到顺利使用、便捷使用的目的,也是消除人在使用产品时所产生的心理障碍,以达到舒畅并快乐享用的目的,体现一种深厚的文人主义精神。
对老年人的关爱,以卫浴产品为例,有一种坐便器在普通坐便器上添加了可以蹲起都省力且拆装简便的套件装置,减小老年人如厕蹲起时大腿部位所承受的压力。年轻人若不喜欢此装置,则可轻松拆下来,直接使用普通的坐便器。
以残疾人为考察对象,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主要通过添加辅助用具、简便操作方式、利用感官代偿等方面来体现。如为轮椅使用者设计的坐便器,在坐桶后添加了角度可调的靠背,减轻了如厕时腰部和腿部的负担。从简便操作方式考虑为残疾人减少障碍,卫浴产品中水龙头最具代表性。以前的水龙头需要用手旋转或拧动阀门才能出水,对于手部残疾的人而言费力且耗时。为了改进开启方式,减小手部用力,后来就有了单一方向用力的推拉式水龙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继而出现了感应式水龙头,只需把手伸过去,水就自动流出来了。开启水龙头的方式从旋转式到推拉式,再到感应式的转变,从繁到简的动作变化,其间不乏缺少对手部残疾的人的关照,把设计为人人做到实处。利用感官代偿的做法类似取残疾人之强处补残疾人之弱处。如盲人的听觉和触觉比普通人更加灵敏,利用这一优势,很多卫浴产品都加入了语音提示功能,利用语音把信息传递给盲人。
对暂时能力不足的儿童的关爱,如亲子厕所的设计。针对儿童年龄小,身材矮小,欠缺独立性等情况,结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将坐便器、洗手盆的尺寸缩小成适合儿童身高的尺寸,以便儿童就厕,洗手时也不必努力掂起脚、使劲向前伸胳膊。且厕所墙面装饰图样简洁、色彩斑斓,营造一个温馨娱乐的就厕环境,实现儿童如厕“无障碍”。
2、协调人—产品—环境系统
人—产品—环境系统包括产品、使用者以及环境三部分之间相互协调。无障碍设计联系着人与物、人与环境,用人文主义精神协调着人—产品—环境系统,使人从对物的需求中认识自我,从对精神的需求中实现自我。
人—产品—环境系统的协调作用,一方面考虑到使用者和产品所处的物理环境,为使用者消除产品造型、界面、结构、使用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显性障碍,另一方面考虑到使用者和产品所处的社会环境,为使用者消除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中产生的隐性障碍。无障碍设计用有形的设计手段消除无形的障碍,通过对人群的能力、行为、需求等情况的分析,进而确定产品的结构、形态、功能等内容,使产品形态宜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符合易使用、易接近、易认知的无障碍设计原则。同时,兼顾人与产品、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使产品成为可交流、可互动、可怡情的生活角色。
结语
一切设计都以人的利益和角度为基本出发点,以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实现人的存在、延续和发展为最高追求目标。以上从宏观层面厘清了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脉络,从微观层面探讨了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以弱势群体为本,满足深层次的情感需求,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具体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坚持设计为人人,协调人-产品-环境系统。无障碍设计中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大爱精神,这种大爱不仅消除了显性障碍,还消除了心理层面的隐性障碍,体现了对人类个体和群体的终极关怀,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少福祉。
注 释:
①吴冬梅.无障碍设计原则中的人文主义精神[J].艺术百家,2007,(5):88-89.
②周守珍.弗兰克尔意义疗法述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6):105.
[1]洪华,陶晋,陈键.基于社会分层与需求分析的设计机遇和策略[J].装饰,2007,(3).
[2]傅黎明.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文艳群,董继先.探讨从“一般到特殊”的无障碍设计思想[J].包装工程,2011,(3).
[5]巫濛.设计的原点:中国方式生活特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TB472
B
1008-7508(2015)03-0024-03
本研究为2013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福建卫浴产品无障碍设计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C068负责人:文艳群。
2014-05-30
文艳群(1985~),女,湖南株洲人,三明学院海峡动漫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无障碍设计,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