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探究

2015-11-25王微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师范生

王微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我国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探究

王微

(广东科技学院,广东 东莞 523083)

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深邃的大学文化和师范独特的人文素养为底蕴,体现师范院校办学特色和师范精神的群体文化。但目前我国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各个层次的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作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总结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对策与措施,提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模式。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师范性

大学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和积累的优秀文化的缩影,是大学活的灵魂,更是大学与大学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①大学校园文化由在校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等生活实践活动中相互碰撞、渗透融合而形成。作为“教师培养的摇篮”,师范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一、现阶段我国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校内师范特色活动数量少,或者质量不高。

以讲座为例。国家重点师范院校开展的讲座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较多,而普通的师范院校相对少很多,而且质量不高,师范生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另外,校友资源未充分利用。据调查与访谈,相关师范专业的成功校友比如在教育领域有建树的学者、中小学校长、优秀教师等,几乎只有在校庆等大型活动才出现,很少与在校的师范学生进行思想、职业价值观方面的交流和探讨。因此师范生缺乏优秀的榜样的引领。

教师技能多数只能在课堂教学上进行训练获得提高。教育见习与实习的机会锐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技能的提高。

2、新型校园媒体使用效果不佳,没有充分发挥网络工具的使用对师范生培养的助力功能。

新型的校园媒体是利用现代技术发展起来的媒体形式,例如:互联网和校园文化灯箱。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是传统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②调查显示:72.5%的师范生在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档、表格、课件的制作时总是“学到用时方恨少”。甚至产生了部分师范生在计算机课程笔试考高分,但上机实测却“束手无策”的现象。

一些师范院校由于校园学习风气不佳,学生的学习氛围不浓厚,图书馆的书籍资源明显“失势”、电子阅览室等现代信息化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甚至有些学生只为了应付专业课的作业论文才“主动”登门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登陆学术期刊网阅览学术文章。

如今的校园论坛上充斥着各类培训考试、娱乐等信息,关于专业上的学习的跟帖讨论寥寥无几。利用网络上传和共享有用的专业学习资料,如优秀教案、课件、教学视频等,贴吧、BBS等校园论坛在线评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没有形成“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的良好习惯和氛围。

3、教师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和引领不够

教师只在课堂上出现,一下课就不见踪影。大班教学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变得困难,学生只能从课堂上了解教师的思想和学术造诣,至多是在图书馆搜寻任课教师所出书籍和相关期刊杂志的学术文章。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足,而且多为单向交流,缺少了“见贤思齐”的根源和动力。

而辅导员忙于学院各项事务和学生工作,因此对校园文化活动指导不够,校园文化活动流于形式不可避免。同时,文化活动前期的宣传力度不够,活动后没有辅导员或者领导老师给学生们提出针对性的分析和指导意见,导致了很多的师范生对校园文化活动“只关注,不参与”。

4、校园文化活动过于商业化。

在商业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商业化也遍及了校园文化。一般大型的文艺汇演、比赛等活动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学校无力承担,依靠商业赞助无可厚非。但校园媒体上巨幅的商业广告、舞台上浓烈的商业气息,加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教师的行为道德要求,必定使原本精彩的内容和节目效果大失颜色。

二、我国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和途径

要解决上述问题,创办有特色的师范校园文化,给师范院校增添活力和色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1、物质方面

拓展经费来源,特别是师范院校要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财力、物力的投入,确保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坚持自身师范特色。

以建筑为主体的大学物质文化形态应该直观、深刻地体现和传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师范大学的主要建筑做不到环境与人文思想相融合,仅仅讲求实用和功能的大学建筑无法折射出师范类大学的文化内涵。安徽师大的纪念性标志“陶行知雕像”、南京师大的“吴贻芳雕塑”让身处校园的师范生感受教育名家的思想和信念的良好熏陶;徐州师范大学设“教育名言碑园”使全校师生从先知获得前行的激励与指导。

富含意蕴与启迪的楼宇、道路名称也是师范校园的特色展示点。师范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从细节入手,让校园文化在无形中遍及校园的每一处,让生活在校园中的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良好文化的熏陶。

根据专业发展需求解决科研设备问题。如教师技能训练之一的微格教学训练环节,借助一定的先进设备进行师范专业的技能训练,做到物尽其用。

2、制度与管理方面

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师范生、教师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在资源利用、教学、人事各方面的管理制度,走向合法有效的管理途径。较完善的管理制度、规章作为师范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手段,最终内化为师生员工的自觉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创建“和”的校园制度文化系统。③

南开大学校内每栋楼门厅内都有一面大镜子,上面刻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重正、肩重平、胸重宽、背重直。④24字箴言对学生的日常装束和仪态作出具体规定,由内而外的规范化,制度文化力延伸为精神文化力,是践行南开校训、发挥博大的道德力量和永久的精神力量的重要保障。

3、活动方面

各类与师范专业相关的社团、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以及学术科技活动等广泛开展,形成“活的文化”,激发师范生的能动性,扬长补短,培养更开阔的思维和一专多能的师范生个性和素质。将师德培养和建设看作校园“活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创设师范生从教品德和锻炼从教技能的实践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基本功,如三笔字比赛、讲课大赛、专业知识竞赛等等。赛前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指导,赛后注重反思和总结,从知识、技能、心理诸方面提升师范生的整体素质。

上海师范大学面向全校实施“充实教育”“文明修身”的活动,充实课余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忙”起来,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成才积极性,以活动带动师范生“乐于为师、善于为师”。⑤

再如江西师大的“瑶湖之会”学术艺术汇展活跃了本校的学术文化氛围,加强了师范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4、课程方面

(1)课程设置上,加强专业课和教育学、心理学基础课程。尽力打造精深的专业背景和灵活的教育思想和方式,促进师范生学有所成。

(2)课程内容相关多元化和现代化。根据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大胆删除过时的课程内容,增添能体现时代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师范生应变课改和教改的课程内容,做到“变化”与“进化”并重,甚至更重“进化”,如学科教学内容的交叉性问题及其解决。

(3)课程形式多样化。根据师范专业自身的教育规律和校园内现有的资源设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课程。激发师范生学习积极性,传授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其自身的学习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可能性,也为师范生的“学以致用”做好榜样。

(4)注重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隐性课程的渗透功能,如名人雕塑和各类文化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勤学、乐学、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教师的学术热情和学术诚信和同行互助是师范教育的题中之义,这有助于树立师范生作为教育研究者的意识和教师同行的共同进步。

三、我国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构建

针对上述提到的师范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和对策,参考中外学术界对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者进行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探索。

如上图所示,围绕师范生、教师、管理人员进行师范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延伸到制度与管理,在通过显性和隐性的课程文化建设,辅之以活动文化,同时达到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适应和超越。物质文化、制度与管理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社会文化五个方面在校园文化系统中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此模式的运行要求如下:

1、“大学自治”。适当放权,让教师、学生参与校园管理,依法依理办学治校,“以人为本”打造“人法双馨”的师范育人环境和学术共同体。⑥

2、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管理的灵活性,课程评价多元利于发挥师范生个性,培养多种才能的未来教师,也是强化师范院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条件之一。

3、教师、辅导员更大程度地参与指导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新型网络媒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4、师范大学生群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教职员工依靠学术科技活动,最终达到校园文化适应并“超越”社会文化。⑦

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人员发挥合力,共同构建。

[1]韩延明,栾兆云.论大学文化的构建[J].北大教育评论,2010,(2).

[2]李卫东.校园媒体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作为[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3]何祖健.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J].中国高教研究,2010,(4).

[4]何顺进,刘国新.大学文化力审视与构建[J].高教教育研究,2010,(4).

[5]闻永江.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2,(6).

[6]高鸣,邢江飞.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

[7]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14.

G64

A

1008-7508(2015)03-0105-03

2014-09-04

王微(1989~),女,辽宁葫芦岛人,广东科技学院教育学助教,学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师范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