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水平差异的理论构想
2015-04-14张灵聪
张灵聪
(闽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福建 漳州 363000)
幽默水平差异的理论构想
张灵聪
(闽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福建 漳州 363000)
幽默感是一种能力,它具有层次之分。幽默感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幽默理解、幽默欣赏、幽默表达、幽默创造、幽默层次提出的理论依据:(1)幽默理解。根据失谐解困理论,幽默理解层次的个体能够理解材料所传达的幽默信息。(2)幽默欣赏。源于伍海燕等提出的幽默的认知加工两阶段和幽默理论中的心理逆转理论,以及审美中的「移情说」。(3)幽默表达。源于「外模仿说」,幽默表达是「外模仿」。当我们看到一些幽默的材料时,我们会跟着模仿。(4)幽默创造。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理论认为,本能欲望的升华是幽默创造的动力源泉,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人们幽默创造时会采用一定的技巧,即当幽默内容涉及到性、攻击等与社会道德规范紧密相关的内容时,要求个体采用各种技术,创造出大家能接受的,能引起大家会心一笑的幽默材料。
幽默理解;幽默欣赏;幽默表达;幽默创造
一 幽默感的特性
幽默,指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什么是幽默感?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是一种「特质」[1]。如Hallett和Derks认为幽默是一种人格特质(Hallett&Derks,1998)。Martin认为,幽默感是个体的个性因素,它包括感知、情绪、行为和社会方面(Martin,1986);Fry(1994)认为,幽默感是一个积极的、个体渴望的个性特征(Fry,1994)[2]。第二认为幽默感属于一种心理倾向,如陈世民认为幽默是:个体欣赏、创作幽默并应用幽默来逗乐他人、应对困境、委婉沟通的习惯性倾向(陈世民,2010)。第三认为幽默属于一种「能力」,如Warnars-Kleverlaan等认为幽默感包括产生幽默的能力、享受乐趣的能力、辨认幽默的能力、欣赏幽默的能力与幽默应对的能力(Warnars-Kleverlaan, N.,Oppenheimer,L.& Sherman, L.,1996)[3]。《心理学大辞典》(2003)将幽默感定义为「以有趣、可笑而又富有意味的言辞或行为机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可见,幽默感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行为能力(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2003)[4]。
二 幽默感的差异表现
幽默感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表现在什么方面呢?Martin等认为幽默感的差异表现在四种幽默风格上,即亲和型幽默,自强型幽默,攻击型幽默,自贬型幽默(Martin,2003)。这个观点的前提假设是每个人都有幽默感[5]。但是从中国人的现实情况看,有许多人缺乏幽默感。因为,长期以来中国处在半封建的高压统治下,再加上古代儒家所推崇的「温柔敦厚」、「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思想观念占据着生活的主导地位,故而与之相对的滑稽幽默喜剧和笑势必受到了人们的排斥、冷落甚至敌视。
因此,幽默感的差异除了类型差异,还可从层次与水平差异的角度来划分。大多数研究者并未探讨幽默感结构的层次性,只有少数研究者,如刘文,陈世明觉察到幽默感结构的层次性,并作了一定的研究。我们同意把幽默感看做一种能力,因此它就有层次与水平之分。高层次的能力往往是在低层次的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拥有高层次的能力的人往往包含低层次的能力,而只有低层次的能力的人其较高层的能力有待于发展;也就是说拥有较高层次幽默感的人拥有非常多较低层次的幽默感、甚至完全拥有较低层次的幽默感;低幽默层次的人只拥有非常少的高层次的幽默感,甚至完全可能没有高层次的幽默感。
三 幽默感四个层次两水平的构想
为了更好的测量与评价幽默感的水平,需要制定具体的、外显的行为目标。为此,我们将幽默感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幽默理解、幽默接受、幽默表达、幽默创造四个层次。幽默理解主要涉及到认知过程;幽默欣赏既涉及到认知过程,又涉及到情绪过程;幽默表达往往是建立在幽默理解的基础之上;对于那些我们不理解的幽默,我们往往不会去模仿。幽默创造不仅仅要模仿,还要加入新的元素,由此,幽默创造层次应该高于幽默表达层次。每个层次又有两个水平.例如:理解层次有理解与不理解两个水平,又有欣赏不欣赏与欣赏两个水平,表达也可以分为能够表达与不能表达,创造分为能创造与不能创造两个水平。
(一)幽默理解
幽默理解是指:对于呈现的幽默刺激,个体能够理解幽默材料所传达的含义,知道它的幽默点所在。个体必须先需要理解,不能理解就无法欣赏与表达。影响幽默理解主要是一个人的认知水平。
在这个层次上,不理解属于比较低的水平。在这个水平上的个体不能很好的理解幽默材料所传达的幽默信息,看不到幽默的点。
(二)幽默欣赏
幽默欣赏是指个体在接受所呈现的幽默刺激基础上,对该幽默刺激达到了喜欢的程度,会产生笑的反应,有将其分享给他人的冲动,并且能够记忆较长时间,日后会回味该幽默刺激。达到幽默欣赏的人,应该具备丰富的与幽默相关的认知结构,认知灵活度非常高,能随时切换看问题的视角,他们的远距离联想能力应该也是非常高的;要达到该层次的人往往需要具备比较丰富的幽默认知结构,远距离联想能力较强;此外当事人的个性往往比较不严肃,对事物的态度往往也是开放的,能对各种经验保持开放态度,人格结构中的超我不会过于强大(Martin,1998)[6]。
不能欣赏是这个层次比较低的水平,虽然能够理解,但是由于观念、经验的开放度等原因使之无法接受,从而不能产生幽默感。
(三)幽默表达
幽默表达是指:个体将知觉到的幽默刺激用自身语言、肢体等方式再现出来,并且该行为结果能引发他人笑的反应。它是幽默感的较高层次(田伟翠,2011)[7]。这个层次的人对于各种幽默材料都非常敏感,能够好笑的幽默材料都会倾向于把它记在脑海里,这个层次的人应该拥储存了大量的幽默材料,然后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景的要求,把头脑中存储的幽默表现出来,这种表现基本和原有的幽默材料的表现形式相仿,没有多大的创新在里面。另外,幽默表达层次的人应该对影响幽默是否被接受,是否引人发笑的原因非常了解,对影响幽默效果的双方特点,影响幽默效果的材料特点,影响幽默效果的幽默使用时机都非常了解。随着人在头脑中存贮的幽默材料越来越多,人对幽默相关的认知结构也将不断完善,为发现现实的刺激的不一致关系,提炼出令人发笑的幽默讯息,即幽默创造打下基础。
不能表达是这个层次比较低的水平,虽然能够欣赏,但是由于记忆或者表达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的把看到的幽默材料很好的表达出来。
(四)幽默创造
幽默创造是指:个体自己创造出新的幽默刺激,即个体觉知到人、物或概念间不一致的关系,并将这种原不相干的关系加以巧妙联结,以口语、文字甚至设计作品等方式传达给别人,而非仅仅再现已有的幽默刺激,其行为结果能引发他人微笑或大笑的反应。它是幽默感的最高层次(田伟翠,2011)。该层次的人能够根据现实情境的需要,随时创造出符合当时情境的幽默材料,令人发笑。由于该层次的人能随时随地创造幽默,具有非常强的随意性,所以该层次的人能用幽默来达到各种目的或效果,比如说达到沟通,问题解决,尴尬场景的化解,应对压力等效果[7]。
不能创造是这个层次的较低水平,表现为无法独立创造新的幽默材料或者我无法根据环境的需要创造出幽默氛围。
幽默理解与幽默欣赏的最大区别是幽默理解只是能够理解幽默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并未达到喜欢的程度;而幽默表达与幽默创造均需要具备幽默欣赏的能力。幽默理解层次的人理解幽默,但受其人格,价值观等因素导致该层次的人对幽默材料并没有达到喜爱的地步。幽默表达与幽默欣赏的最大区别是幽默欣赏虽会品味幽默材料,对幽默材料有一定的记忆,但其有意记忆的倾向会弱于幽默表达层次的人,对材料的加工深度应低于幽默表达,因为幽默表达要求完整重现幽默材料,甚至考虑在哪种场合适合表达此幽默,该层次对幽默材料具有精确的记忆,另外,幽默创造具有幽默表达的能力。幽默创造与幽默表达的最大区别在于幽默创造能随时呈现新幽默。该层次对思维灵活度的要求就更高了。
田伟翠根据幽默四个层次的理论构想编制了《大学生多层次幽默量表》(田伟翠,2011),《大学生幽默感多层次量表》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25-0.57之间。说明该量表的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符合上述心理测量学要求,说明四个分量表既有一定相对独立性,又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并未出现较大的重叠、交叉(陈淑蓉、陈学志,2005)。总的来说,幽默感4个层次的划分,具体、分明,能比较全面的测量幽默感的各个成分,能够对人的幽默感水平做一个较好的定性评估。另外,已有研究证明,随着幽默层次的增高,幽默层次与气质性乐观的相关系数逐渐增大。我们可以有个预期,即随着幽默层次的增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更高。
四 幽默层次提出的理论依据
(一)幽默理解
该层次的加工机制可以由幽默理论中的失谐一解困理论加以解释。失谐一解困理论主要解释幽默理解层次的个体在能够理解幽默材料所传达的幽默信息。弗洛伊德、Kline、伍海燕,陈伟琦等对幽默的研究成果主要解释幽默理解层次的个体不一定喜欢幽默,不一定对幽默材料产生笑的反应。该理论认为仅是失谐并不能直接产生幽默感,但单独的「失谐」只会令人感到困惑。Suls认为幽默感的产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失谐辨别阶段,即个体发现新信息与原始信息不一致;二是解除失谐阶段,即理解新旧信息的不一致。失谐一解困理论认为,幽默的发生并不是在失谐阶段,而是在解困阶段(陈淑蓉、陈学志,2005)。由此可见,个体在接收部分幽默讯息时(比如说幽默故事的开端),已有的幽默认知结构会给予解释,会对幽默的结局有个自动化的预期,当这种预期与幽默讯息(幽默故事的结局)不一致时,个体产生了失谐状态。然后个体会尝试在整个幽默讯息中寻找导致该结局的逻辑,或者说线索,这种逻辑或者线索还是要和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也就是说个体对这种逻辑或者线索是理解的。这时,个体就会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即「解困」。也就是说,个体要产生幽默的感觉,必须要以丰富的与幽默相关的认知结构作为基础,另外,个体的认知灵活度得足够才能找到造成失谐的原因[8]。
弗洛伊德指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幽默态度,很多人都不能从幽默材料里获得快乐(Martin,1998)。Kline认为,那些使用最多的防御机制是压抑的人拥有非常强大的超我,从而导致他们听到笑话并不会发笑(Martin,1998)。陈伟琦(陈世民,2010)认为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对幽默理解与幽默感知的能力就会不同。例如个性严肃者,容易执着在某个角度,但是幽默理解常常需要以新奇、不寻常的角度去发现笑点所在,因此,笑话就不容易看得懂,也不会觉得笑话好笑。对笑话持开放态度的人,在笑话理解上比较容易且比较容易发笑;对笑话持比较不开放态度的人,比较不容易理解及觉得笑话好笑[9]。另外,个体心情好时,笑话比较容易被接受及发现笑点;心情不好时,笑话比较不容易听懂,也很难发笑;若气氛紧张,个体对笑话就比较难理解及产生好笑感受。伍海燕等认为幽默的认知加工至少包括幽默的探测和幽默的评价两个阶段,其中幽默的探测即对刺激材料的失谐之处进行探测,而幽默评价包括对这种失谐的消解过程和愉悦情绪引发的过程,从上可知,幽默理解完成了幽默探测阶段和幽默评价中的消解过程,对幽默材料已经进行了较深的加工,但可能由于人格,价值观,防御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愉悦情绪的引发受到抑制,从而并未发笑。
(二)幽默欣赏
该层次的加工机制可以用幽默理论中的心理逆转理论,以及审美中的「移情说」来加以解释。
Apter和Smith以心理逆转理论(psychological reversal theory)来说明生理唤起状态和愉快感的关系,主要是依据个人的情绪状态,也就是说幽默刺激所引发的生理唤起状态能否令人产生愉快的感觉,取决于个体的元动机状态(metamotivational state)[10]。而元动机状态分为两种:为目的(telic)和为好玩(paratelic)。在为目的的状态下,人会感到受约束,因此高度的唤起会被经验成不舒服感或焦虑,低度的唤起状态会感到放松或舒服。在为好玩的状态下则会感到解脱或自在,因此高度的唤起会被经验成兴奋或愉快,而低度的唤起则会被经验成焦虑与不愉快。而人在正常的情况下是处于为目的的状态下,所以幽默的失谐刺激所引发的唤起状态,会令人有不愉快的感觉,但经过幽默材料中的「游戏气氛」(夸张、不合理的组合,使人知觉到「这不是正式的」、「不过是游戏罢了」)使人由为目的的状态转换成为好玩的状态,而原本不愉快的唤起状态也就被知觉为快乐的情绪(杨洋,2010)。该理论提示,某些特定的群体(比如说高防卫性的群体)由于某些原因,从而导致由telic的状态转换成为好玩的状态的倾向性较弱,速度较慢。
Saper(1987)认为幽默属于个体、刺激或事件的情感(affective),以及认知(cognitive)和美学(aesthetic)的层面。笔者也认为,幽默欣赏类似审美,幽默欣赏跟审美中的移情有共通之处。移情指的是审美者设身处地的体验审美对象,又把自身体验到的情感投射(projection)到审美对象上去,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状态。比如说,看见话凝愁带恨,不陪自己也陪着花仇恨,看见山耸然独立,不免自己也挺起腰杆来[11]。该理论,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有些个体是那么地痴迷于幽默,他们的移情能力非常强(朱光潜,2006)。
综上,三者都提到了个体接受到幽默讯息后情绪产生的原因。由此我们提出存在幽默欣赏这个层次的人,他们总能顺利完成幽默的探测和幽默的评价两个阶段、总能更轻易地由为目的的状态转换成为好玩的状态,总能更轻易地产生移情,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产生笑的反应。他们非常喜欢幽默,享受幽默,有与他人分享快乐的冲动。
(三)幽默表达
该层次的加工机制可以由「外模仿说」和「内模仿说」来加以解释。如果你去参加一个舞会,一对舞者正在表演精彩的华尔兹舞。这时,你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你只是静静地坐一旁欣赏,没有被他们的表演所激动,甚至无动于衷;第二种,你完全被他们的精彩表演所激动,并且站起身来,在一旁模仿他们的动作。第三种情况则介于前两者情况之间,你不但完全被他们的表演所激动,不但眼球跟着他们的动作及运动的路线转动,而且很想跟着跳起来,就像俗话说的「手也痒起来,脚也痒起来」,但你却没有站起来参加跳舞,而是在一旁坐着欣赏,此时,你不但手脚有点动的感觉,身上其他部分的肌肉也有点感觉,看到他们飞快的旋转时,你甚至连呼吸都有点急促起来。第一种是一般的欣赏。第二种不但欣赏,而且跟着模仿起来,但这种模仿是自身外在的动作模仿,称为「外模仿」。第三种情况,你没有用实际的行动去模仿,只在心理上跟着模仿,从而导致身体上的一部分肌肉包括脉搏跳动、呼吸等都跟着动起来,这里只发生在身体内部的模仿,被称为「内模仿」(林君桓,2003)。笔者认为幽默表达就是「外模仿」。当我们看到一些滑稽的动作时,我们立刻跟着模仿。但我们的这种外模仿有可能是延迟的、滞后的。外模仿为什么可以在另外一个时间里表现出来呢,原因是我们在「外模仿」之前会「内模仿」[12],笔者觉得,「内模仿」就是外在经验在头脑中的复演。内模仿也应该强调参与复演过程的中枢神经过程,而不仅仅强调那些外周的神经系统。外在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复重现,内化为一种认知图式,从而可以在任何情景中实现「外模仿」。当我们在阅读一些幽默材料时,我们头脑中也会「内模仿」,就是把原材料整个复制在头脑中,形成幽默材料的心理印象,然后根据情境的要求,把这种心理印象外化,即「外模仿」,实现幽默材料的传达。
上述理论提示,可能有些群体的内模仿能力和外模仿能力高于另外一些群体,而这两种能力是幽默表达的核心要素。由此我们提出幽默表达这一层次。
(四)幽默创造
该层次的加工机制可以用心理动力理论和原欲升华说来加以解释。弗洛伊德(Freud)的心理分析理论,主张随着时间的累积,人们内在的能量(本我趋力,如性或攻击等等)会不断累积而造成心理动力不平衡的状态,造成这些不平衡状态的能量必须要释放或缓解,但由于超我的监控使得这些能量不易得到缓解[13]。笑话就是提供一个合法正当渠道来缓解内在的冲动。幽默有满足人类内在冲动与欲望,并表达个人态度和价值的功能。幽默的重要功能就是以技巧性的或包装了的方式释放个体本我的驱力(李亮,2010)。
弗洛伊德「原欲(力比多)升华说」。弗洛伊德说: 「本能的升华是最引人注目的文化发展特征;正是由于升华,高级的心智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或思想活动才成为可能」(佛洛依德,2003)。弗洛伊德认为文艺创作是艺术家本能的升华[14]。通过升华,艺术家们得以社会接受、认同的方式进行艺术创作,从而得到变相的满足。
心理动力理论主要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进行幽默创造,幽默创造的动力,即内在的能量(本我趋力,如性或攻击等等)不断累积需要寻找释放的渠道。原欲升华说可以说明幽默创造的动力源泉,也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人们幽默创造时会采用一定的技巧,即当幽默内容涉及到性、攻击等与社会道德规范紧密相关的内容时,要求个体采用各种技术,创造出大家能接受的,能引起大家会心的笑的幽默材料。
[1]陈世民.大学生幽默感问卷编制[D].重庆:西南大学,2003:15.
[2]陈淑蓉,陈学志.幽默感的定义与测量:多向度幽默感量表之编制[J].应用心理研究(台湾),2005(26):167-187.
[3]弗洛伊德.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89.
[4]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82.
[5]李亮.3-5岁幼儿幽默感发展特点及其与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J].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33.
[6]林君桓.当代舞蹈美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58.
[7]田伟翠.大学生多层次幽默感量表的编制及不同层次幽默感的差异研究[J].漳州:漳州师范学院,2011:25.
[8]杨洋.心理学视野中的幽默理论述要[J].黑河学刊,2010(2),139-141.
[9]朱光潜.文艺心理学:第二版[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29-45.
[10]FRY W.F.The biology of humor.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1994,7(2):111-126.
[11]HALLETT R D, DERKS P.Humor theory and Rabelais.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1998(2):161-222.
[12]MARTIN, R. A. Approaches to the sense of humor: A historical review. In Ruch, W. (Ed.), The sense of humor: Explorations of a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1998:15-62.
[13]MARTIN, R., PUHLIK-DORIS, P., LARSEN, G., GRAY, J., & WEIR, K.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uses of humor and their relation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Development of the Humor Styles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3,37(1):48-75.
[14]WARNARS-KLEVERLAAN, N.,OPPENHEIMER,L.& SHERMAN, L.To be or not to be humorous: Does it make difference? .Hum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or Research, 1996,9(2):117-141.
(责任编辑:孙永泰)
The Thoughts of the Difference of Humor Level
ZHANG Ling-cong
(Educ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China)
The sense of humor, a kind of abilit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levels, among which are humor acceptance, humor appreciation, humor expression and humor creation. The theoretic bases are as follows:(1) Humor comprehension. According to the incongruity-Resolution Theory, individuals of comprehension level can comprehend the humor delivered by the given materials.(2)Humor appreciation. The concept of humor appreciation is based on the Humor Cognition Process Theory raised by Wu Hai-yan, the Psychology Reversion Theory in humor and the Empathy Theory in aesthetics.(3)Humor expression. According to External Imitation Theory, we tend to imitate the humor materials we have seen.(4)Humor creation. In Freud’s Psychological Analysis Theory, the sublimation of human desires is the dynamic of humor creation. When referring to themes highly related to social morality, such as sex and assault, individuals are required to employ techniques to create acceptable and laugh-evoking humor materials.
humor comprehension; humor appreciation; humor expression; humor creation
2014-11-04
张灵聪(1957— ),男,福建漳州人,闽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学博士,厦门大学教科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格心理学。
G 446
1671-6493(2015)02-0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