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问题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5-04-14周钧
周 钧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对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提升全民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问题受到特别的关注。研究表明,农村学校教师严重缺编,流失严重,由此加剧了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师资短缺,尤其流失的多是当地的优秀、骨干教师,无疑给贫困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质量带来沉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使得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的巩固与义务教育质量面临着严重威胁。[1]国外学者的研究也发现,教师流动及流失对教育的影响是摧毁性的。[2]可见,研究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问题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综述,了解我国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的现状,把握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概念界定
对于教师流动、流失的问题,国外学者常用的概念包括:(1)教师离职(teacher turnover),指教师离开他们的教学岗位(teaching jobs),或是转到其他学校、教育机构任职,或是转到其他行业工作。[3](2)教师流动(teacher mobility),指教师离职后转到其他学校或教育机构任职,仍然在教育行业工作。也有学者称其为教师移民(teacher migration),这类教师被称为“流动者”(movers)。(3)教师流失(teacher attrition),指教师离职后转到其他行业工作,完全离开教育领域,这类教师被称为“离开者”(leavers)。[4]因此,教师离职包括了教师流动和教师流失两部分内容。在国外的教育统计中,往往使用教师离职、教师流动和教师流失的概念,以及使用“留校者”(stayers)、“流动者”和“离开者”等指标。[5]
对于教师流动、流失的问题,我国学者与西方学者有不同的理解。首先,对于教师流动,我国学者有两种看法。一是,把教师流动分为两类:教师“职业圈”内流动,教师“职业间”的流动。前者指向上流动,例如农村学校教师调往城镇学校;后者指教师离开教育岗位而转向其他行业。[6]也有学者将其称为“内部流动”和“外部流动”、“职业外流动”和 “职业内流动”,[7]或者 “流出”和“流入”。[8]有学者采用“教师社会流动”的概念,指教师在教育系统内的社会流动和在教育系统外的社会流动。[9]还有学者使用“教师职业再选择”的概念,包括“职业外选择”和“职业内选择”。[10]这类观点,把教师流动等同于国外学者的“教师离职”。二是,把教师流动理解为中小学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流动,包括在地区内和跨地区流动。[11]这类观点与国外学者对教师流动的定义是一致的。农村学校“教师流失”是我国各界普遍使用的一个概念,但是很少对此概念进行清晰界定,或是把“农村学校教师调离农村学校”称为教师流失,[12]或是把“农村学校教师调往周边城镇学校”称为教师流失。[13]总之,学者站在农村学校的立场上,将凡是教师调离农村学校的现象都统称为“教师流失”。这类观点,把教师流失概念等同于国外学者的“教师离职”。我国有少数学者使用的“教师离职”、“教师离职意向”(teacher turnover intention)与西方学者的定义相同。[14]而有的学者把“教师离职”、“教师离职意向”狭义理解为“教师更换职业”、“教师更换职业意向”。[15]
为便于与国际学术界对话,参照国外学者和部分中国学者的理解,本文对几个核心概念定义如下:(1)教师离职,指教师离开原来工作的学校,或是转到其他学校、教育机构任职,或是转到其他行业工作。(2)教师流动,指教师离开原来工作的学校转到其他学校、教育机构任职,仍然在教育行业工作。(3)教师流失,指教师离开原来工作的学校转到其他行业工作,完全离开教育领域。本文将用以上概念来综述国内学者的研究。
二、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现状研究及未来研究趋势
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情况严重是学者达成的共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只有一些针对某省少数县的小样本调查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并没有明确区分教师是流动到其他学校还是离开教育领域转向其他行业,本文只能将其归纳为“教师流动及流失”。
例如,据统计,2001年度山东省农村中学调入专任教师4276 人、调出6185 人,农村小学调入专任教师13721 人、调出18259 人。总计来看,该省农村中小学专任教师在 2001年减少 1.3 万人。[16]其他研究,如对安徽省某县的部分农村小学的调查、[17]对辽宁省某两个县的中小学校的调查、[18]对江西某县的统计、[19]对河南鹿邑县和密县农村学校的统计、[20]对湖北省罗田县的统计等,[21]均得出农村教师流动及流失情况严重的结论。
从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以2007—2008学年为例,在全国范围内,农村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流失255732 人、100877 人、10982人,分别占农村学校小学、初中、高中教师总数的7.65% 、7.48% 、9.33% 。[22]
由于我国关于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的调查局限于某个省份的某几个县,而且调查样本很小,目前政府公布的全国范围内的数据中,只有农村学校教师流失的数据,缺乏农村学校教师流动的数据。其他国家在全国范围对教师流动及流失的跟踪研究是值得我国借鉴的。例如,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跟踪调查,积累了多年的教师流动、流失的数据。[23]还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研究也有一些国家的教师流动、流失的数据。[24]
因此,从未来的研究来看,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进行跟踪研究,同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从横向来看,还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与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城区学校、偏远地区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现状进行比较。
三、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格局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趋势
1.从边远、贫困的农村向乡镇、县城及城市流动。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偏低、生活艰苦,有的地区甚至连教师工资也不能保障,致使农村学校教师的流动处于这样一种状态:由边远、贫困的农村向乡镇,乡镇向县城,县城向城市,中西部向东部流动。[25]
2.农村男性教师的流动及流失比例高于女性教师。例如,安徽省的调查显示,农村小学流动及流失的教师中,男性教师占76%,女性教师占24%。[26]其他省份的调查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3.农村学校流动及流失的教师多为年富力强的,呈现倒U 型。例如,河南省的调查显示,流动及流失的农村教师中25-30 岁的占45%,31-40岁的占 51% ,41-55 岁的占 4% 。[27]
4.农村学校流动及流失的教师多为学历较高的骨干教师。河南省的调查显示,流动及流失的农村教师中,本科学历占56% 以上,专科学历占43%,中专学历占3%;有75%属骨干教师,有的还是学校的中层领导、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28]
国际组织如 UNESCO、OECD、ILO 和世界银行等,非常关注各个国家的教师流失格局。总体来看,在经济紧缩时期发达国家的教师流失率低于欠发达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性欠佳的国家的教师流失率偏高;[29]教师年龄与流动及流失呈现倒 U型,[30]大学本科毕业的教师的流失率高于没有本科学历的教师,[31]一些发达和欠发达国家中,偏远地区教师流失率偏高,[32]这几个结论与我国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格局类似。在美国,少数族裔学生聚集的主要城市的学校教师流失率偏高。[33]
从未来的研究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的格局进行跟踪研究,并在一定阶段内进行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格局的比较研究,考察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格局的变化。从横向来看,还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与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城区学校、偏远地区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格局进行比较。
四、影响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原因的研究及未来研究趋势
上个世纪末的20 余年间,西方学者倾向于从教师个人特征方面来分析影响教师流动及流失的原因,如教师身体健康问题、家庭搬迁、怀孕和哺乳孩子等,这类研究忽视了学校环境对教师流动及流失的影响。进入21世纪,学者突破了这一局限,组织机构特征成为学者研究影响教师流动及流失的主要因素。[34]我国学者的研究一方面也依照这样的分析视角,另一方面,还从中国历史、政治社会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突显了中国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的特别原因。
1.农村学校教师工资收入低。据统计,2001—2008年,尽管我国农村学校教师工资水平在逐年提高,上涨幅度甚至超过城市学校教师,但是,农村学校教师工资水平远不如城市学校教师工资水平,农村学校教师的经济地位低于城市学校教师。[35]2005年、2006年对贵州、安徽、甘肃、宁夏、四川等省区农村教师的调研发现,这些地区小学教师的月工资一般为600 ~700 元,初中教师月平均工资为700 ~800 元。有的地区尚不能做到按月、足额发放,教师工资被拖欠、扣减现象仍十分严重。[36]
2.农村学校教师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由于农村幅员辽阔、班级多、学生少等客观原因,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多实行包班制,一位教师要包揽任教班开设的所有课程。经实际调查,农村小学教师每天各项工作耗时为:备课2 小时,上课6 小时,批改作业2 小时,护送学生回家(或家访)约1 小时,教学研究、服务三农、参加集中政治学习等约1 小时,共计在12 小时以上。农村中学虽然不包班,但是,备课、批改作业、实验实践教学准备、教学研究、早晚自习辅导、对寄宿学生的管理等花费的时间更多。[37]
3.农村学校教师进修、发展机会少。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缺少专项经费支持,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进修大多依靠学校和教师分担。大多数农村学校由于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根本无力考虑教师的培训进修与知识更新,再加上农村教师工资偏低甚至长期被拖欠,教师本人无力承担在职培训和学习的费用,导致农村地区教师培训基本上处于无计划状态。[38]据统计,2003—2006年间,甘肃、宁夏、西藏、新疆等省(区)省级财政投入教师培训经费人均才十几元。[39]2006年“新机制”①指2005年12月24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 号),《通知》提出要建立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后,虽然规定教师培训经费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但由于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本已偏低,本身就难以满足学校尤其是小型农村学校的正常需要,其5%更是杯水车薪,远不能解决农村教师培训所需要的学习、交通、住宿等各项经费。[40]另外,在评优、职称晋级等方面,农村学校教师的机会明显比城市教师少,使得农村学校教师感受到不公平。有的农村教师甚至把自己比喻为花园中的“杂草”,没有生长的机会。[41]
4.农村学校教师物质保障不足。津补贴、“三险一金”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主要福利待遇。2006年实行的“新机制”没有安排专项资金保障教师的津补贴、“三险一金”,使得教师的津补贴、“三险一金”失去经费来源。[42]这给农村学校教师的物质保障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以医疗保障为例,河北省科教文卫工会调查则发现,不少农村教师至今仍未能加入医保,有的县农村教师没有医疗费,有的只根据工龄长短每月发5 元、7 元、11 元、14 元,30年以上工龄的最多每月14 元,全年为168 元,连日常头痛感冒都应付不了。[43]
5.历史原因。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乡村教师也就是乡村读书人,乡村读书人“离村问题”、流失问题在科举制废除之后就已出现,现在的农村学校教师流失、进城其实是科举制废除以来的行为延续。[44]传统中国士人以耕读为标榜,多数人是在乡间读书,继而到城市为官。旧制或候缺或丁忧或告老,读书人多半要还乡。科举制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循环流动之中,在中国社会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中介和维系作用。1905年科举制废除,其影响深远的社会后果是中国的城乡渐呈分离之势,导致乡村读书人流向城市寻求发展。[45]原来城乡之间互动循环的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只存在精英分子从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乡村社会不再留得住人才了。[46]
6.政治社会原因。我国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的城乡二元体制,人为地加重了城乡二元割离,城乡普遍地被人们解读为富/贫、先进/落后、文明/野蛮、现代/传统二元价值对立模式,传统乡村文明已然被排斥于“现代文明”视野之外。[47]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地位处于下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位意识的普遍提高,人们为提高自身地位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乡村教师也不例外,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是提高他们社会地位的有效方法。[48]
国际上对教师流动及流失原因的研究有很多。例如,UNESCO、ILO 倾向于从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角度来分析,认为在经历严重的财政或政治危机的国家,或在发生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国家,其教师流失率偏高。另外,他们也从组织机构的角度来分析教师流失的原因,例如,教师工资收入低,教师工资结构既没有奖励教师终身从教,也没有认可教师在教学能力和经验上的发展,教师感受到更多的问责、监控和角色冲突等。[49]对美国城区、高贫困学校的分析发现,教师流失的原因在于低工资、缺乏行政的支持、学生纪律问题、学生没有学习动机、教师缺乏与同行交流的机会等。[50]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问题,不仅是教育投入和教育体制的政策问题,也是一个政治社会问题。[51]
从未来的研究来看,应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的原因进行跟踪研究,并在一定阶段内进行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原因的比较研究,考察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原因的变化。另外,在研究中,应借鉴国际学术界的经验,从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角度来分析,例如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究竟是哪些原因影响到农村学校教师的流动及流失。从横向来看,还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与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城区学校、偏远地区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原因进行比较。
五、农村学校教师离职意向(turnover intention)调查及未来研究趋势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教师流动及流失的同时,也关注教师的离职意向,原因在于,离职意向是一个反映实际离职状况的可靠的指标。[52]在中国,由于人口数量的庞大和工作机会的限制,教师很难在教学以外的行业谋求到工作,因此尽管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满意、感受到很大的压力、有离职意向,但是他们还是留在学校任教。[53]如此一来,尽管教师没有离职,但是情况却更糟,因为教师的低满意度和高压力感会对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影响,降低教师的工作产出,[54]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55]
在北京、河南、宁夏的抽样调查发现,农村、乡镇、省城学校教师的离职意向分别是42.36%、40.24%、15.85%。[56]其他省份的调查也得出农村教师离职意向高的结论。研究发现,男教师的离职意向显著高于女教师,随着年龄的增大,农村学校教师的离职意向逐渐下降,文化程度越高,农村学校教师的离职意向越强。[57]
关于影响农村学校教师离职意向的因素。研究发现,环境生态因素影响到农村学校教师的离职意向。例如,农村学校教师离职意向与其所任职学校的地理位置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地处偏远学校的农村教师离职意愿强。经济因素明显影响到农村学校教师的离职意向。例如,农村学校教师的离职意向与其个人月收入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月收入水平低的农村学校教师的离职意向明显比月收入水平高的农村学校教师强烈。职业因素也影响到农村学校教师的离职意向。例如,农村学校教师的离职意向与其对自身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之间显著相关,农村学校教师对自身职业社会地位的评价越高,其离职意向就越弱。社会因素也影响到农村学校教师的离职意向,例如,农村学校教师的离职意向与他们的主观社会压力感显著相关,农村学校教师感受到的社会压力越大,其离职意向就越强。[58]除了以上因素外,其他研究还发现,过重的工作负担、学生行为问题、厌倦教学工作、对教育法规与政策及改革的低信任、升职机会少等,也影响到农村学校教师的离职意向。[59]
国外学者也从不同的方面来归纳影响教师离职意向的原因。例如,有学者把影响因素分为地理因素、专业感知(如组织承诺、工作满意度)、以及组织环境等。[60]也有学者归纳为环境与经济变量、个人特征以及组织特征等方面。[61]
从未来的研究来看,可在全国范围内对农村学校教师离职意向及原因进行跟踪研究,并在一定阶段内进行农村学校教师离职意向及原因的比较研究,考察农村学校教师离职意向的变化。另外,在研究中,应借鉴国际学术界的经验,从政治因素、环境与经济变量、个人特征以及组织环境的角度来分析,究竟是哪些原因影响到农村学校教师的离职意向。从横向来看,还可以进行国际比较研究,与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城区学校、偏远地区学校教师离职意向及原因进行比较。
六、减少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的策略研究及未来研究趋势
研究者对中国教育城乡差距的原因分析提出,把农村教育落后的原因归于贫穷、文化、环境、历史等因素,或多或少有失偏颇。这些都属于“条件性”原因,引导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农村教育的贫困是某些条件性的东西引起的,只要这些条件解决了,农村教育问题就解决了。实质上是忽视了政府对农村教育落后状况应承担的责任。[62]研究者借鉴这一思路,提出农村教师的流动及流失主要是一个“政策性”问题,也就是说这种流动及流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政策引起的,只有从根本上采取政策性对策,才能解决这一问题。[63]
1.改变城乡有别的教师政策。国家对城乡教师实行不同的待遇标准,这些在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中有所体现。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28 条对城市和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制定了不同的政策;“新机制”直接导致农村教师住房改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除此之外,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其他福利待遇如医疗保险、职后培训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改变这种城乡教师不同的待遇标准,是缓解农村学校教师流入城市的一个关键性政策。[64]
2.改变“以县为主”的制度性缺陷。2002年义务教育开始实施的“以县为主”的经费负担制度有着先天性缺陷。我国县是最弱的一级财政,多数都为“吃饭财政”,县级政府无力承担“以县为主”的经费负担,对义务教育只能是最低限度的维护,根本谈不上发展,结果是更加扩大了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教育环境的恶劣催生了教师的流失。因此,必须加快国家财政体制向公共财政体制的转型,必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尽快使农村教育成为国家财政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的一大重点。就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而言,必须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改变各级政府间财政资源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不对称的现状,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工合理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65]
3.修改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当前我国所实施的编制标准呈现出城乡倒挂、不合理的特征,这一方面造成我国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紧张、数量不足,另一方面,加重了农村学校教师的工作强度和负担,是导致教师流动及流失的原因之一。因此,需要重新考虑农村尤其是贫困、偏远山区学校办学规模小的实际情况,放宽他们的编制标准,将城乡倒挂转为向农村倾斜。[66]
4.安排专项资金以弥补“新机制”的不足。2006年实行“新机制”后,学校停止收取一切杂费和综合服务费,使得农村学校教师的津补贴、“三险一金”失去经费来源。因此,中央和省级政府需要安排专项资金保障教师的津补贴、“三险一金”,以弥补“新机制”的不足。[67]
5.依法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资水平。《教师法》第二十五条提出,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法》第三十一条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另外还补充了一点即“在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享有艰苦贫困地区补助津贴”。因此,落实以上法律规定,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工资水平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责。[68]
6.打破重点校、示范校政策。重点校政策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采取的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教育事业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在教育政策上的必然选择。当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这种发展战略的积极作用日益削减,消极作用日益突出,它使得普通学校日益变得薄弱,尤其是农村学校。改革重点校政策,支持农村学校建设是留住农村学校教师的策略之一。[69]
总之,从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我国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的情况不容乐观。从深层次来考量导致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的原因后发现,这是国家政策的某种缺失。因此,只有中央和各级政府弥补政策的缺失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学校教师流动及流失的问题。因此,从未来的研究来看,除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跟踪研究以外,重点应放在研究中央和各级政府如何弥补政策的缺失方面。
[1]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47-53.
[2]Levy,A.J.,Fields,F.T.,& Jablonski,E.S.Overview of research:What we know about the consequences of science and math teacher turnover.Paper presented at the NSF-Sponsored 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and A-merica’s Future(NCTAF)symposium on the scope and consequences of k-12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eacher turnover,Racine,WI.
[3]Grissmer,D.,& Kirby,S.Teacher turnover and teacher quality.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97,99(1):45-56.
[4]Luekens,M.T.,Lyter,D.M.,& Fox,E.E.Teacher attrition and mobility:Results from the Teacher Follow-up Survey,2000-02(NCES 20040301).Washington,DC: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5]参见:Luekens,M.T.,Lyter,D.M.,& Fox,E.E.Teacher attrition and mobility:Results from the Teacher Follow-up Survey,2000-02(NCES 20040301).Washington,DC: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6]顾明远,檀传宝.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
[7]韩淑萍.我国教育均衡背景下教师流动问题的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09,(1):10-14.
[8]曾晓东.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86.
[9]龚继红,钟涨宝,余建佐.农村教师社会流动意愿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1):73-83.
[10]黄东有.长三角农村教师职业再选择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3):44-46.
[11]汪丞.中日中小学教师流动之比较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11):65-69.
[12]谢华,段兆兵.农村小学教师流失与补充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6-8.
[13]吴志华,于兰兰,苏伟丽.农村的流失:问题及解决之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3-5.
[14]Liu,S.,Onwuegbuzie,A.J.Chinese teachers’work stress and their turnover inten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2,53(2):160-170.
[15]赵志纯,柴江.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离职意向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9):19-21.
[16]罗志华.城乡教师流动现状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3):108-107.
[17]谢华,段兆兵.农村小学教师流失与补充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6-8.
[18]吴志华,于兰兰,苏伟丽.农村的流失:问题及解决之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3-5.
[19]邵学伦.关于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的思索[J].山东教育科研,2002,(8):13-14.
[20]马文起.中部地区农村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1):78-80.
[21]任玉龄.改革义务教育财政模式确保农村教育健康发展[EB/OL].中国网,2003-03-05.
[22]教育部.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9)[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66-167.
[23]参 见:Keigher,A.,Cross,F.Teacher Attrition and Mobility:Results From the 2008-09 Teacher Follow-up Survey.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0.
[24]参见:Mchazime,H.,& Siege,H.(1996).Country monograph on the management of teacher deployment in Malawi(draft).Paris:UNESCO,Institute for Education Planning.
[25]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47-53.
[26]谢华,段兆兵.农村小学教师流失与补充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6-8.
[27]马文起.中部地区农村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1):78-80.
[28]马文起.中部地区农村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1):78-80.
[29]Macdonald,D.Teacher attrition:a review of literatur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9,15(5):835-848.
[30]Ingersoll,R.M.Teacher turnover and teacher shortage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1,38(3):499-534.
[31]Murnane,R.J.,& Olsen,R.The elects of salaries and opportunity costs on length of stay in teaching:evidence from North Carolina[J].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1989,25(1):106-124.
[32]Macdonald,D.Teacher attrition:a review of literatur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9,15(5):835-848.
[33]Keigher,A.,Cross,F.Teacher Attrition and Mobility:Results From the 2008-09 Teacher Follow-up Survey.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2010.
[34]Ingersoll,R.M.Teacher turnover and teacher shortage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1,38(3):499-534.
[35]曾晓东.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201.
[36]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47-53.
[37]姚立新.厌倦与疑惑里隐含的危机:来自初中教师生存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教工,2005,(10):20-22.
[38]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9):47-53.
[39]庞丽娟,韩小雨.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1-5.
[40]邬志辉,马青.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的困境与破解[J].教育科学,2007,23(6):42-46.
[41]Liu,S.,Onwuegbuzie,A.J.Chinese teachers’work stress and their turnover inten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2,53(2):160-170.
[42]顾明远.改革开放 30年中国教育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65-366.
[43]河北教科文卫工会.农村教育:带着“镣铐”跳舞[J].中国教工,2004,(2):10-10.
[44]苗春凤.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研究回顾与思考——社会工作制度的引进[J].湖北社会科学,2009,(2):162-165.
[45]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91-205.
[46]吴理财.农村教育背后的社会与政治逻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8-110.
[47]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J].读书,2001,(12):19-24.
[48]苗春凤.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研究回顾与思考——社会工作制度的引进[J].湖北社会科学,2009,(2):162-165.
[49]Macdonald,D.Teacher attrition:a review of literature[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99,15(5):835-848.
[50]Ingersoll,R.M.Teacher turnover and teacher shortages:A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J].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01,38(3):499-534.
[51]吴理财.农村教育背后的社会与政治逻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8-110.
[52]Dalton,D.R.,Johnson,J.L.,& Daily,C.M.On the use of“Intent to...”variables in organizational research[J].Human Relations,1999,52,1337-1350.
[53]Liu,S.,& Teddlie,C.Case studies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rural China[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Students Placed at Risk,2009,14,334-355.
[54]Tshannen-Moran,M.,Hoy,A.W.,& Hoy,W.K..Teacher efficacy:Its meaning and measure[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8,68,202-248.
[55]Sargent,T.,& Hannum,E.Keeping teachers happy:Job satisfaction among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rural northwest China[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05,49,173-204.
[56]顾明远,檀传宝.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4.
[57]龚继红,钟涨宝,余建佐.农村教师社会流动意愿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1):73-83.
[58]龚继红,钟涨宝,余建佐.农村教师社会流动意愿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1,(1):73-83.
[59]Liu,S.,Onwuegbuzie,A.J.Chinese teachers’work stress and their turnover inten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2,53(2):160-170.
[60]Mor Barak,M.E.,Nissly,J.A.& Levin,A.Antecedents to retention and turnover among child welfare,social work,and other human service employees:What can we learn from past research?[J].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Social Service Review,2001,75(4):625-661.
[61]Moynihan,D.P.,& Pandey,S.K.The ties that bind:social networks,person-organiation value fit,and turnover intertion[J].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2007,18(2):205-227.
[62]孙艳霞.教育政策道德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26.
[63]陶军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政策学分析:基于中部地区P 县的调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1.
[64]陶军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政策学分析:基于中部地区P 县的调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3-34.
[65]陶军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政策学分析:基于中部地区P 县的调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3-34.
[66]庞丽娟,韩小雨.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1-5.
[67]庞丽娟,韩小雨.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1-5.
[68]庞丽娟,韩小雨.当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1-5.
[69]陶军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政策学分析:基于中部地区P 县的调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