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视角下的古城赣州地名文化
2015-04-14梁艳
梁艳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山水视角下的古城赣州地名文化
梁艳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地名反映着一个地方的自然地貌和风土人情,是研究该地历史发展、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等变化的“活化石”。作为江西省内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赣州,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川复杂,这也造就了其地名的丰富多彩。现以山水为视角,在全面收集整理古城赣州地名的基础上,运用文化学、地名学、历史学的方法,探讨古城地名与山文化、水文化、风水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充分挖掘其山水地名的文化内涵,以期提升古城赣州城市文化品位,最终能对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科学规划发展以及文化旅游的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山水视角;地名;古城赣州;文化内涵
地名是一种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记载,以地名为出发点去探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就能得到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1]。古城赣州自汉高祖六年建县开始,历经豫章郡、吴庐陵郡、南康郡,从隋唐时期的虔州到北宋时的合流镇、章贡,再到南宋绍兴年间的赣州,经过千百年来的发展,凭借南北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这里商贸活跃、经济繁荣的局面,使得古城赣州逐步成为了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城赣州山水地名不仅反映着当地人民对于山水的特殊情感,更表现出了本区域多姿多彩的思维形态,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以地名为窗口,探讨其与山文化、水文化、风水文化等方面的关系,挖掘古城赣州地名的山水文化内涵,以期提升古城赣州城市文化的品位[2]。
一、古城赣州地名与山文化
不同的地理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地名文化也是不同的。古城赣州地理环境复杂,多山地丘陵、岭坪岗垇。这样的地理条件特色往往以文化变迁的形式大量折射在地理实体的命名上,因而有地理方位、地形、自然资源等按其地理性质命名的地名。这类地名数量较大,广泛分布在古城赣州居民点或是村落的命名上[3]。
古城赣州地名的自然性特点是非常显著的,这种以山体或相关地理环境命名的地名经过长期发展已经逐步融进了古城赣州的本土文化之中,而且透射出赣州古城百姓一致的文化心理和认同,进而造就了古城赣州城市文化中突出的山区特色。同时,也将古城赣州岗峦绵延、丘陵起伏、城廓错落的地貌描绘得淋漓尽致。
据现有的1988年《江西省赣州市地名志》中的统计,在古城赣州地名中常见与山相关的通名有:
山:对自然山体的称呼。古城赣州城区及郊区共有以山命名的地名30个。如东阳山、天竺山、景凤山、东胜山、夜光山、贺兰山等等。
岭:常指山脉、山脊[4]。如田螺岭、杨仙岭、佛岭背、园岭下、铜盆岭等59个地名或村落名。
坑:山体之间洼下去的山谷[4]。古城赣州是典型江南丘陵地貌,许多村落百姓通常选择山谷地带居住,如梧桐坑、老虎坑、烂泥坑、吉坑、焦坑、角坑、狐狸坑、黄鳅坑等。据不完全统计,市区及市郊有135个这样的地名或村落通名。
排:连着、并排着的或长条形的山岗[5]。如龙岗排、其祥排、排上、老角排、龙子排等38个地名或村落通名。
垇(坳)、窝:山间的平地[4]。垇里通常有溪水,生活方便,适宜居住。如官垇、长峰垇、沿垇、坳背、芙蓉窝、打石窝等25个地名。
岗:高起的土坡[4]。坡上可以种树种田,适宜人们居住。如牛栏岗、小屋岗、马蹄岗、虎岗、大岗上、老人岗等17个地名或村落通名。
岽:山脊[5]。如蛤湖岽、白石岽、卢屋岽、丫基岽等,古城赣州市区及市郊有14个以“岽”为地名或村落通名。
迳:山间的小道[5]。如清风迳、猪婆迳、迳里等3个地名。
除此之外,垅、、脑、寨、墈、坞等通用地名也表现了该地地名的山地特色。
通过这些山地特色地名,我们不难看出虽然地处山区,但古城赣州及近郊却没有高山,而是以低矮的小山、山坡和丘陵为主。再加上,章江贡江及赣江对城区的环绕,促成了赣州古城相对封闭的盆地地形。正是这样的封闭盆地地形,培育出了独特的赣州话方言岛现象,也同时培养了赣州人固执、率真和保守的山民性格。
二、古城赣州地名与水文化
“赣据江右之上游,崆峒峙其前,三阳枕其后,章贡二水缭绕乎左右,而郁孤台屹立乎中,诚一方之壮观也”,“环彭皆山,贡水潆绕其中,章水止西出,与贡会于郡城之北。夫复嶂抱流,出云降雨,而人文物产兴焉。”[6]有着独具特殊地理优越条件的古城赣州,以山为脊,以水为源,配上小桥流水人家,描绘出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山水小城丹青。
在交通工具较落后的农耕社会,人们往往选择靠近江、河、小溪等天然航道的地方居住,这样能够方便来往和商贸,也由此促成了赣州古城一系列的特色水文地名的产生。
据1988年《江西省赣州市地名志》中的统计,地名中常见与水相关的通名主要有:
塘:指水池、堤岸[4]。古城赣州城区及市郊有许多以塘命名的地方,这些大大小小的水塘犹如晴朗夜空中的点点繁星,照亮了整个城市,很是壮观。据统计,共有41个以塘命名的地名,且大多位于市区,例如:蕻菜塘、清水塘、花园塘、荷包塘、铁盔塘、狮子塘等等,它们充分反映出该城市的江城特色[7]。
井:人工挖成的能取出水的深洞[4]。井的附近取水方便,许多城市居民区就是以井名来命名地名,如三潮井、丹桂井、八角井、木栏井、白家井等共有34个。
桥: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4]。如黄沙桥、状元桥、单桥、八方桥、福寿桥、西津桥等共有25个。
码头:江河沿岸及港湾内,专供停靠船舶时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的处所[4]。如汶码头、涌金门大码头、龟角尾码头、盐码头、金家码头、杨梅渡码头等共有12个地名。
渡:过河的地方[4]。如东津渡、南河渡、杨梅渡、欧潭渡、黄金渡、储潭渡等共有10个。
池:多指人工挖的水塘[4]。目前古城赣州地名中只有金鱼池、凤凰池、嘶马池3个。
“塘”“井”“桥”等通名有着显著的江南地方地貌特色,这些地名都充分反映了赣州市民依水而居的文化特性。这里井塘密布,江河环抱,不仅滋养了这里的土地和百姓,也浸润着这里的城市和乡村,并逐渐成为它们的符号名称。这些井塘地名既很好地诠释出了它们在城市生态循环系统中发挥的排捞防洪、调节气候和环境的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赣州这座古城千年不涝的奥秘。据《赣州府志》记载,水塘在宋代就成为赣州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些井塘地名来感受着它们所承载着的重任。水文地名正是通过这样的形式,传承并发展着特色的地方水文化,同时,“水文化”的品性也成就了古城赣州城市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多元性[8]。
三、古城赣州地名与风水文化
说起山水文化,就不得不说说古城赣州地名与风水文化的关系。赣南是风水术形势派的诞生地,这里不仅流传着许多的风水民间传说故事,也保存了不少与风水相关的地名。
从唐代的十字街到五代对赣州城的布局、规划、拓城,再到逐步形成的横街、阳街、斜街、阴街、键街、长街等六条城市主干道[9],都与风水理念密不可分。
龟角尾:位于市区北部,街依古城墙外侧而建。据清同治《赣州府志》记载“旧《志》赣州为通天龟形,十县为蛇形,号十蛇聚龟”[10]。古城赣州四面环山,章贡两江犹如玉带般地将古城怀抱,天然的山水格局正是符合风水理论中“得水藏风”观念,成为城市选址的最佳理想环境,再加上一代风水祖师杨筠松(号救贫仙人,俗称其为杨仙)和历代官员们对古城的精心规划建设,使得古城赣州地形好似一只逆水而上的巨龟。而此处恰好为章贡两江汇合口,呈锐角状,形如龟尾,故名龟角尾[11]。
八角井街:位于市区中部。相传在六、七百年前,当地的居民为了解决喝水的问题,屡屡打井,然而,却总是滴水不出。这时,有位老者路过此地,得知此事,便对大家说,他可以帮大家找到水。在大家的询问下,才知道他是杨救贫后世的传人。只见他拿着罗盘摆弄许久,在现今八角井的位置,掐指默念:“乾、坤、坎、离、震、艮、巽、兑。”然后,对大家说道,“此处上坤下坎,为师卦,井下数丈,水养一方。”在他的指导下,果然水涌井成。因见罗盘八角的灵气,大家就以“八角井”为井名。街也因此井而得名[12]。
杨仙岭:位于沙河镇东北部。西北濒贡江,沿江走向,相传唐堪舆家杨筠松曾修炼于此,山顶曾建有杨仙祠,山以此得名。而在民间广为流传着这样的来历传说:很早以前,救贫仙人杨筠松路过一座山岭下,见一老一小正在焚香跪拜,便问缘由。老人答道,因山上妖精作孽,民不聊生,乡亲都背井离乡逃命去了,而自己年迈,孙儿年幼,无法外迁,只好在此焚香,祈求神灵保佑,以求生存。杨仙听后,便举起山鞭朝山上劈去,只听一声巨响,山石四处飞落,从此再也不见妖精作恶了。百姓为了感谢救贫仙人,自愿募捐于山顶建杨仙祠,香火旺盛。从此,这山便称为杨仙岭,一直沿用至今[12]。
长岗岭:位于水东镇西北部。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位大仙在高山上察看赣州城四周的山川形胜,感叹道:“赣州山脉来势虽好,但北面江水泄口太大,风水都随滔滔江水北流而去了!”于是,他偷偷跑到观音的紫竹林,选了一根上好的竹竿,挑起两座大山准备将储潭泄水口堵小一些。这事被土地公公发现了,土地公公不愿失去两座大山,便急中生智学鸡叫,大仙听到鸡叫,以为天亮了,慌忙撂下山和竹杠跑了。挑山用的竹杠被大仙扔到了赣江东岸,变成了一长长的岗岭,于是人们称之为长杠岭,后谐音为长岗岭,直到1942年才改名为虎岗。长岗岭名称来历的传说故事在民间代代流传了下来[13]。
正是在这样的风水理论影响下,赣州城许多历代的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逐步建造起来,它们构成了赣州城丰富的人文景观。从城区的慈云塔、文庙、武庙、八境台、郁孤台,到近郊的古浮桥、古城墙、水口塔、马祖岩,再到崆峒山主峰宝盖峰,一幅突显层次感的风水格局的山水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些人文景观既是赣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更成为老百姓口碑中的路标,渐渐地演变成为了此地地名的代名词。它们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赣州古城的历史文脉,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更增添了古城的文化蕴味。
四、古城赣州地名文化的现代意义
古城赣州山水地名文化是赣州百姓在与大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协调人与天、自然与社会、情感与表现形式等的关系而形成的文化沉积,是我们人类收获的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一笔精神财富。
通过对古城赣州山水地名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古城赣州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和人们遵循自然、改造自然的痕迹,它们直观地反映出了古城赣州显著的山水文化特征。同时,山水地名作为一种文化景观,又与古城赣州的历史文化关系密切,了解它们不仅对古城赣州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科学规划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更为我们进行古城赣州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基础和材料。
1.游客们在参观自然景观名胜时,再锦上添花地配合介绍相关山水地名的由来和内涵,无疑能将现实的景物和建筑生动起来,让人们在收获美景的同时又增长知识,从而实现真正的文化旅游。
2.在科学推进山水老地名的文化保护基础上,大力宣传古城赣州地名的山水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古城赣州山水特色文化品牌,以提升城市知名度。
3.配合特色山水地名及人文景观,开发系列游客参与性强、别具一格的山水相关旅游项目。诸如,在龟角尾设立风水罗盘简易使用入门培训项目,既能极大地调动游客的游览兴趣,又能拉动旅游经济效益,同时,游客们在学习掌握这样的简易堪舆方法后还可以运用于生活实际中,更加讲求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样一来,又无形地将古城赣州人文与自然完美统一的山水理念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冯骥才.地名的意义[J].江淮文史,2001(11):169-170.
[2]梁艳.从地名文化看赣州宋城的人文精神[J].宜春学院学报,2009 (5):169-170.
[3]温珍琴.赣南农村聚落名研究[J].农业考古,2006 (2):158-161.
[4]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赣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江西省赣州市地名志[M].1988.
[6]董天锡,陈英,等.赣州府志[M].明嘉靖十五年.1960年上海古籍书店影印本.
[7]冯长春.试论水塘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及利用途径——以赣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1984(1):38-42.
[8]曹保平.赣南客家地名的特征[J].嘉应学院学报,2004 (2):86-87.
[9]韩振飞.浅议赣州城的风水[C]//第二届中国赣州杨仙岭杨筠松风水文化与旅游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10]魏瀛,钟秀,等.赣州府志[M].清同治刻本.赣州地区地方志办公室重版,1987.
[11]龚文瑞.赣州地名溯源[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12]赣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江西省赣县地名志[M].1984.
[13]韩振飞.宋城赣州[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梁艳(1978-),女,讲师,主要从事民俗旅游与文化研究,E-mail:christine1009@126.com.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编号:JC1346)
收稿日期:2015-04-15
文章编号:2095- 3046(2015)04- 0080- 03 DOI:10.13265/j.cnki.jxlgdxxb.2015.04.019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