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井冈山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实践及启示

2015-04-14唐海英

关键词:井冈山群众

唐海英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务部,江西 井冈山 343600)

新的党章指出:“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工作“两个一切”、“一来一去”的概述是迄今为止我们党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的最权威的表述。近几年来,党中央大力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的威信和形象进一步树立,当下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与根本工作路线。2015年4月10日,第五届中国——新加坡领导力论坛在井冈山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新加坡总理张志贤出席论坛并分别致辞。赵部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凝聚社会共识的探索,是在井冈山孕育发展的,传承不辍、历久弥新。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于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余部上了井冈山,党和红军要在井冈山立足、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涉及到党和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在这个时期,党和红军真正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巩固和发展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时期群众路线的贯彻践行,对中国后来的革命、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也对新时期开展群众工作具有启示作用。

一、井冈山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实践经验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摇篮。取信于群众、给群众以实利、问计于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是井冈山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一)取信于群众,党和红军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

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辗转来到永新县三湾村。由于老百姓不了解这支军队,害怕得躲进山里。毛泽东要求部队立即分头上山喊话,向群众做宣传,告诉村民,部队是为贫苦人打天下的队伍,要村民下山回家。有胆大的村民下山看到,这支队伍果然有些不一样,说话和气,不抢不砸,而且见了面叫“老俵”,顿时消除了心中的疑虑。于是,大家陆续回村。三湾改编期间,毛泽东住在一个叫协盛和的杂货铺里,出钱请医生帮助村民治病,又带头为村民修红双井。离开三湾时,毛泽东在枫树坪向战士和干部讲话,并宣布行军纪律。百姓纷纷对这支军队竖起了大拇指。

工农革命军要在井冈山落脚,不得到袁文才、王佐的允许是根本不可能的。袁文才、王佐是绿林出身,担心毛泽东率部上山会“火并山寨”,夺取他们的地盘。事实上,革命军中有人也曾提议用武力解决,毛泽东却要求不能用武,而是要积极地改造他们。在大苍村,毛泽东会见了袁文才,通过恳谈,消除了袁文才的疑虑,并决定送他一百支枪。袁文才很感动,表示要竭尽全力帮助工农革命军解决各种困难,同意建立后方医院和留守处,答应上山做王佐的工作。

在茅坪“安家”后,毛泽东率领部队沿着湘赣边界开始游击,扩大政治影响,解决给养问题。在大汾遭受反动民团的袭击后,毛泽东率队真正走上井冈山。途中,毛泽东亲眼目睹了部队中一些战士随便拔取老百姓的红薯充饥的情形,为防止违反群众纪律的事情发生,毛泽东在荆竹山雷打石旁语重心长地对战士们说:我们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接着宣布了三条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第三,不拿农民一个红薯。”这是工农革命军最初颁布的“三大纪律”,它的颁布赢得了群众的欢迎,得到了井冈山上的 “山大王”王佐的支持。毛泽东将队伍带上了井冈山,在这完全站稳了脚跟。

工农革命军能在井冈山立足,原因在于获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得到了袁、王二人的支持。这则得益于毛泽东的眼里有群众、心里装着群众,他了解群众、充分尊重群众。毛泽东后来制定的“三大任务”、“六项注意”等,也体现了党要密切与人民群众关系之举。

(二)给群众以实利,发展和巩固了井冈山根据地

设立士兵委员会,在军队中实行民主,保障士兵的利益。上井冈山途中,毛泽东在三湾对部队进行改编,其中有项重要内容,是在连以上设立士兵委员会,以废除旧军队中的旧制度及影响,建立新型的官兵关系。士兵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一是参加军队管理,二是维持红军纪律,三是监督军队的经济,四是作群众运动,五是作士兵政治教育。士兵委员会的建立,使工农革命军破天荒地实现了官兵一致、官兵平等。打掉了军官小灶,官兵们同吃一个盆里的饭菜,同住一个房间或茅棚,遇到难事大家一起讨论办法。这种前所未见的民主气氛,给战士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愉快。尽管部队的物质生活是那么艰苦,但士兵们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感到过得很开心,士气陡然高昂。官兵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原来的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变成阶级兄弟的关系。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于军事与战术的提高,对干部的改造与锻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所说:“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弊,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的民主主义。 ”[1](P65)

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土地政策,切实解决农民的利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注重社会调查研究,作了《宁冈调查》和《永新调查》,掌握了边界土地的状况,在倾听了群众的要求后,制定和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并且在宁冈大陇、酃县中村等地进行了试点,从而比较正确、科学地解决了土地问题。在1928年5月至7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发动农民在边界各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具体做法主要有:成立了分田领导机构,抽调红军干部指导分田,以乡为单位进行分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土地革命运动的深入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贫苦农民的积极性,分到田地的农民发自内心地喊出了“共产党万岁!”他们积极报名参加,支援了革命战争,巩固了根据地的发展。

实行“一个红枣也不能动”的政策,保护商贩的利益。边界的经济是小农经济,有些地方的交易采用“日中为市”的逢圩办法。对待中小商人和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保护工商业”和“保护中小商人”的政策。遂川县草林圩场的复活与繁荣,以及1928年7月间开辟的大陇红色坪场,就是贯彻和执行了保护保护工商业政策的结果。谭冠三曾回忆说,红军打下遂川县城,把商人、小贩的货物也没收了,其至连药铺里的称砣也拿上了井冈山。毛泽东发觉这些情况后,当即作了纠正。他指出:“我们反对封建剥削,只能没收地主的财产,保护上商业利益,如地主兼商人,就只能没收封建剥削的部分,商业部分连一个红枣也不能动。 ”[2](P114)“一个红枣也不能动”的商业政策,充分调动了赤白区中小商人的积极性,不仅提供了军队自身需要的给养,也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进行长期的斗争,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问计于群众,提高了井冈山军事斗争的实效

“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的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 ”[1](P63)如何在井冈山粉粹敌人的多次“进剿”和“会剿”,毛泽东虚心向群众学习,获得了军事斗争的智慧。

毛泽东经过向群众调查,他了解到井冈山从前一个山大王朱聋子的故事。朱聋子叫朱孔阳,他在井冈山当了几十年山大王,官府一直捉不到他。因为朱聋子对井冈山的地形、气候、敌我力量对比都做过详细的调查。井冈山地势险峻,到处是悬崖绝壁,只有几条狭窄的小路通进山里,有的地方甚至连羊肠小道也没有,要靠攀爬才能上去,而且山里树密林深、气候多变,经常是云雾弥漫。朱聋子充分利用这一点,官府的兵一进山,他就跟官兵满山转圈子。因此他总宣传说:在井冈山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

毛泽东从这件事上受到很大启发。他想,打圈是为了避实就虚,摆脱敌人的追击,并迫使敌人暴露其弱点,而打仗是为了吃掉敌人,战胜敌人。总之,要把打圈和打仗结合起来,才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毛泽东把朱孔阳对付官军的 “打圈子战术”进行了改造,后又将之总结、提炼成为红军游击战术十六字诀,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朱毛会师后,增强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军事实力,也引起了敌人的恐慌。国民党发动了多次对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充分利用这里地形复杂、群众条件好的有利条件开展有声有色的游击战争。1928年5月,首战五斗江,朱毛军队击破赣敌的第二次“进剿”;再战草市坳,击破第三次“进剿”;6月,龙源口大捷,“打败江西两只羊(杨)”,打破第四次“进剿”,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

(四)与群众同甘共苦,开展反经济封锁斗争

井冈山的斗争艰苦卓绝,敌人除了在军事上疯狂进攻外,还在经济上加以封锁,企图把红军饿死、困死在井冈山,妄图扑灭这一“星星之火”。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的共产党人,带领井冈山军民,艰苦奋斗,百折不挠,以超常的意志和毅力,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在人口不满两千、产粮不满万担的井冈山,吃饭是个问题;因战斗而需要救治伤员的问题;敌人经济封锁而食盐奇缺的问题;部队穿衣过冬的问题;等等。“在白色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军民日用必需品和现金的缺乏,成了极大的问题……有时真是到了极度”。[1](P53)毛泽东在向中央报告情况时,用“极度”二字,足见当年的艰辛。

在战争和困难面前,军中领导带领广大军民,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红军指战员帮助农民进行劳动生产,发展粮食生产,解决吃饭的问题;在茅坪、小井办起后方医院、红军医院,上山挖草药,用土办法救治伤员;广大军民自己动手熬制硝盐,解决食盐的问题;在遂川草林和宁冈大陇,开办红色圩场沟通赤白贸易,活跃边界经济;在桃寮创办被服厂,解决部队穿衣的问题。为取得反经济封锁的胜利,毛泽东等军中领导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与军民一起自力更生,摆脱困境,渡过难关。毛泽东、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上山,留下了“朱德的扁担”的美谈;为节约物质,毛泽东用一根灯芯,在如豆的灯光下写文章;朱德送盐,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彭德怀坚持和战士们一起睡地铺、盖稻草。那时,从军长到伙夫,每个人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官兵们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穿的是两层单衣,真正做到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上下平等。

二、对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若干启示

毛泽东是群众路线的主要创立者,他在井冈山时期群众路线的探索实践,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也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和实践经验。向毛泽东学习,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就是要继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尊重群众,爱护群众,向群众学习,接受群众监督,把群众路线的要求付诸行动,落实于具体工作中。

(一)重视群众力量,夯实执政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曾说过一段经典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3](P1031)

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开始探寻新的革命道路,寻找落脚点。没有袁文才、王佐的支持,工农革命军是不可能在井冈山站住脚跟。没有群众的支持,红军也不可能击破敌军的多次“进剿”和“会剿”,不可能有工农武装割据、建立红色政权的局面。没有群众的支持,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也必然会被国民党很快扑灭。

群众,永远是执政之基。毛泽东反复教育全党:“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3](P1094)事实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战胜一次又一次风险和挑战,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关键也在于能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关键在于始终牢记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党就像“种子”,人民就像“土地”;关键在于相信人民是“铜墙铁壁”、爱护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关键在于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信条,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过头顶,把“人民至上”作为坚定不移的信念,以无比博大的胸怀和实际行动把广大人民团结在自己周围,集聚成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先锋部队和战斗堡垒。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可以拥护你,也可以抛弃你。人心向背,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至关重要。环顾世界,任何处于执政地位的党,都应该十分清楚争取群众支持的现实意义,我们党概莫能外。如果我们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群众就会站在党一边,党就有了力量之源;反之,党如果失去群众支持,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会有垮台之虞。

(二)关心爱护群众,切实保障群众利益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一切为了群众”,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从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来看,我们党是工人阶级政党,党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离开人民,党的一切奋斗和理想不但都会落空,而且都会变得毫无意义。

井冈山时期,红军中实行民主主义,保障了士兵的权益;颁布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确保了群众利益秋毫无犯;打土豪分田地,贫困农民分到了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土地,农民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一个红枣也不能动”的政策,保护了商贩的利益。正是因为党和红军真真切切保护了群众利益,所以群众大力支持党、支援前线的战斗,用鲜血乃至生命来保卫胜利果实。

党要赢得群众的信任,必须与群众同甘共苦,践行为民宗旨。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3](P1096)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坚持做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群众的所思、所忧、所盼。要关注热点,围绕改善民生等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贴民心、顺民意,使各项决策切实体现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意愿;要关注难点,特别是在住房保障、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上,下大力气、动真决心,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关注焦点,对不作为、乱作为的党员干部进行严厉追究,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充分尊重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蕴含着党攻坚克难、克敌制胜的全部秘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对实现群众路线的途径进行了有效地探索和总结。毛泽东向群众问计,十六字诀就形成了,多次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在后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阶段,每当党的事业面临重大挑战,每当中国的前途命运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我们党总是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动历史车轮前进。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的过程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的正确与否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后来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3](P899)这段话,将党的群众工作如何去做,十分科学地进行了阐述。

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以形成正确的领导意见和决策,这是基本的领导方法。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需要我们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要树立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摆正心态,放下架子,敢当群众的“小学生”。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去体察民情、体验民生、体会民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从人民群众的鲜活思想中汲取营养,从人民群众生动的实践创造中提炼经验,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增长执政本领、引领正确方向,领导群众前进。

(四)接受群众监督,改进工作作风

作风关乎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更关乎党的执政基础。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朱德等军中领导和群众同甘共苦,共同奋斗,靠着优良的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建立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深刻指出:“共产党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绝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 ”[3](P809)

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党处于权力的中心,处于执政地位,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集中表现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问题。这“四风”,违背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也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就是要集中解决“四风”问题。

扫除“四风”,群众是最强大的监督力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干部作风如何,存在哪些问题,群众看得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依靠群众监督的理论,不良风气“潜伏”再深也能发现,“马甲”再多也能识辨。把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放在群众监督的汪洋大海之中,是领导干部改进作风的不竭动力。

抗战胜利前夕,黄炎培到延安考察,谈到了“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称历朝历代都没有能跳出兴亡的周期律,毛泽东回答他的忧虑时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今天,改进作风关系到党心民意。“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要广泛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发挥群众监督的“放大镜”和“显微镜”作用,请群众参与,让群众评判,受群众监督,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八项规定落到实处,要把“四风”关进制度的笼子,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把制度执行下去,坚决做到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余伯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井冈山群众
云治理”要贴近群众
井冈山诗五首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井冈山之恋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
井冈山抒怀
七绝 井冈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