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信仰教育与实现“中国梦”的契合点探索

2015-04-14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契合点政治信仰中国梦



政治信仰教育与实现“中国梦”的契合点探索

吴维真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南昌330046)

摘要:“中国梦”与坚定政治信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现“中国梦”是坚定政治的战略目标,坚定政治信仰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和精神动力,“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信仰追求;在高校,将政治信仰教育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的最佳契合点是构建以基层党校为骨干、以各基层组织、团委、学生会、社团、课堂等为构成要素的政治信仰教育网络,加强学校基层党校建设,扩展基层党校的功能,将实体的与网上的党校结合起来,明确学校各基层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组织、课堂的任务、职责,形成一个坚强有力、分工明确、合作高效的政治信仰教育网络。同时,要精心打造好宣传教育、实践和教师创新三个平台。

关键词:教育探索;政治信仰;“中国梦”;契合点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是由不同的群体组成,青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仅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思想十分活跃,对未来充满着热情和幻想。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群体而言,他们政治素质的高低、政治信仰的取向都将直接影响中国社会未来的走向,影响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确立,大学生作为国家的精英群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总体上来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主流是好的,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随着全球化的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会随着物欲横流而变质、腐化,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也会使得人们缺失坚定思想信念,主流信仰弱化、变质,在一些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中存在着模糊化和边缘化两个显著现象,具体表现为对政治信仰认知存在盲区,政治信仰功利化、工具主义倾向较为严重,对我国主流政治信仰的认同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学习重心由“思想至上”转移到“科技至上”“经济至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少数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方面出现了困惑、迷失等现象。面对这一现实境况,如何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修身齐德、全面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标志,我国已经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积极发挥政治领导作用,提出了“中国梦”,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方向,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新理念,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新基础。

十八大后,“中国梦”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赋予了重要意义。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中国梦”使得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育的历史时机更为成熟,给大学生理想信仰教育带来正向影响。

政治信仰教育与实现“中国梦”的契合点探索,重点是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创新,突破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思维,找准中国梦与政治信仰教育的契合点,探索如何坚定政治信仰,实现中国梦的有效教育途径。难点是目前对两者之间契合点进行研究的还不多,相关借鉴资料较难掌握。

二、政治信仰与“中国梦”概念

信仰,《辞海》的解释为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为准则。[1]它是一个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是信念的一部分,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2]信仰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和精神家园,反映和体现了一个民族之魂,成为一个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3]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最高价值的自我意识,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的对象高度信服、景仰、向往、追求,并以之统领自己精神生活,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的思想倾向,是主体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信仰是一种意识范畴、精神现象,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它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信仰不仅表现出了主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也表现了主体对真、善、美的追求、向往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企盼与憧憬。[4]

从《辞海》对“信仰”的解释看,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认为,信仰是以信念为基础的,而且信仰本身也是一种信念,是一切信念中居于统摄、支配其他信念的最高信念。也就是说,信仰的基础也是对真理的确认和对价值的认同,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及某种主张、思想的信服和尊崇,包含着知、情、意等极为丰富的内容,其中最根本、起决定作用的是与人们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念。

从宏观的层面来说,信仰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或一种执着的认识,认为信仰是超科学的,是超自然和社会的。科学信仰来自人们的社会实践,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对客观世界和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和确信。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将信仰分为三个层次:政治信仰——民族信仰——道德信仰。政治信仰解决的是政治认同问题,民族信仰解决的是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道德信仰解决的是生命与人格认同问题。三个层次中,首要研究的是政治信仰,以此凝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实现“中国梦”。

政治信仰是信仰在政治生活领域的集中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当一种政治秩序建立之后,为这种政治秩序服务的政治信仰随即建立。[5]通俗地说,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理想的政治制度、政治目标或理想的政治境界所持有的态度和信念,是以某种政治价值为终极价值追求的精神生活模式,在对既定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基础上,奉为自己言行准则并身体力行的精神支撑。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政治理性,是人们对理想社会模式及其社会政治理论坚定不移的相信和追求[6],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人的政治行为指南。

“中国梦”是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提出来的。“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伟大梦想。“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遵从的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的历史逻辑,是大家的梦。实现“中国梦”,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动员人民群众参加,充分发挥他们聪明才智,得到他们最有力的支持,真正让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而坚定科学的信仰信念,才能使国家、民族和个人结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使国家民族利益、社会整体力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7]

从历史视域来看,“中国梦”是时代的梦,也是历史的梦,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现时代的映射和反映。5000多年文明传承的滋养,170多年深重灾难的砥砺,90多年艰苦卓绝的追寻,60多年艰难曲折的探索,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绽放,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和阐释“中国梦”的历史之维度。

“中国梦”以其宽广的视野、丰富的内涵,成为当今中国的时代强音、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帜,对当代大学生赋予了神圣的使命。高校作为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的高等教育主力军,理应增强大学生对政治信仰和“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强化大学生对自身所肩负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激发出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成为坚定政治信仰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成为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力量的主力军。

“中国梦”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中国梦”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思想理论体系的基本范畴,它确立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顶层设计时期,即制度、理论、道路、文化自信发展的时期,用“中国梦”的辩证法则,不断提高我们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是我们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新选择,亦即我们思想信仰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我们的思想信仰方向。

三、政治信仰与“中国梦”的逻辑关联

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充分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梦”的提出,不但体现了远大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统一,它还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结晶。[8]

可以看出,“中国梦”与坚定政治信仰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现“中国梦”是坚定政治的战略目标,坚定政治信仰是“中国梦”实现的前提和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多次提到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反复强调了坚定理想信念对于矢志不渝地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巨大作用。只有树立坚定的信仰信念,才能找准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才能找准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不竭的发展动力。[9]

(一)坚定政治信仰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和精神动力

政治信仰为中国现有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意识形态的支持。一个社会的政治秩序是否稳定,不仅要有优越的政治制度、不断满足的物质生活资料需要,关键在于必须要有社会成员对这种政治制度、资源分配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自觉的充分认同和情感选择。政治信仰是个体政治生活的灵魂,它渗透在一个社会的政治意识、政治制度及政治行为之中。对于大学生而言,如果缺乏共同的政治信仰或者政治信仰迷失,将会引起大学生对政治现实的冷漠和怀疑,从而导致他们对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认同危机和情感偏向,造成政治组织的方针、政策失去广泛的拥护和支持,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使得社会缺乏、丧失必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就难于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政治信仰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我们只有坚定先进的、共同的政治信仰,才能消弥因社会转型引发的诸多矛盾,实现大学生的爱国情绪和政治认同,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真正落在实处。[10]

政治信仰对大学生的政治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独特的群体,历史赋予他们特定政治信仰的主体和承担者的责任,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者。政治信仰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完整的政治价值判断标准,也对大学生的政治行为起着规范作用。大学生一旦接受了这样一种政治信仰,就会身体力行地按照这种信仰的要求去行动,从而实现政治信仰对大学生政治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中国梦”的实现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作用,坚定的政治信仰,则为大学生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11]

可以看出,政治信仰不仅是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政治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标志,并且关系到社会的整合程度,当一个民族具有特定的政治信仰时,表明一个国家所倡导的政治取向和基本的政治价值观已被政治系统中的其他成员所认同和接受,并且自觉将它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来遵守,从而产生巨大的凝聚作用,形成巨大的合力,促进社会的发展。“中国梦”归根结底就是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2]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其中广泛开展公民的理想信念教育,特别是加强公民先进的政治信仰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所以,公民先进的政治信仰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公民先进的政治信仰,就不会有中国梦的实现,坚定政治信仰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和精神动力。[13]

(二)“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信仰追求

习近平对“中国梦”的诠释,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真真切切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全国上下引起了强烈共鸣。“中国梦”的提出,不仅进一步强化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自觉意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所蕴含的价值取向的坚守,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恪守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尊重,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庄重声明。同时,“中国梦”是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基础之上的。“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集体或整体的价值,是通过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14]

在经济全球化和日益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背景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向我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与此同时,国内的各项改革也进入攻坚阶段,由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也在不断显现,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凸现,各种社会思潮不期而至,再加上后现代文化的传入与大众文化的勃兴,从而导致了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信仰迷茫、精神迷乱、理性思维缺失、国家和民族意识弱化的现象。“中国梦”的提出,对于大学生而言,它既是精神能量,又是责任担当,还是文化气韵。因为,“中国梦”的实质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它的具体实现形式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构筑在这一理论体系基础之上并贯穿其中的政治信仰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仰。“中国梦”可以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更可以进一步让大学生群体明白为了实现这一共同理想需要付出不懈努力,唤醒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彰显传统文明的瑰丽色彩。可以说,“中国梦”的提出再度引起了大学生对于自身历史使命、社会责任的热切关注,极大地增强大学生自身的“抗体”和“免疫力”,引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激发中华儿女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新的自觉。[15]

信仰关乎选择,选择关乎方向。无论是在校读书还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大学生都必然要面临许多是非判断问题,如政治上的大是大非问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是非问题、社会现象的评析等等,这些判断既是一务虚思维习惯,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更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在成长发展道路选择时对“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的掌控和把握。坚定信仰,才能认清和牢牢把握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中国梦”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强梦”和“复兴梦”,也是全国人民追求的“幸福梦”,毫无疑问更应成为大学生的信仰追求。“中国梦”将引导大学生走出人生焦虑困境和现实功利主义,给予大学生生命以精神支撑。坚定信仰的排他性、专一性和坚定性特点,促使大学生在追求信仰的过程中产生了无穷的动力和坚韧的意志,使生命意义在克服生活中的不幸和磨难中变得有价值。[1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最大的共同理想,也是全民共同的政治信仰。它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决定了民族复兴的宏伟指向。只有建立起全民共同的政治信仰,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后盾和精神支柱。[17]

四、政治信仰教育与实现“中国梦”的契合点

在高校将政治信仰教育与实现“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其最佳契合点是构建以基层党校为骨干、以各基层组织、团委、学生会、社团、课堂等为构成要素的政治信仰教育网络,加强学校基层党校建设,扩展基层党校的功能,将实体的与网上的党校结合起来,明确学校各基层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组织、课堂的任务、职责,形成一个坚强有力、分工明确、合作高效的政治信仰教育网络。同时,精心打造好三个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参与平台,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细小事件中来,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是加强高校基层党校建设,拓展高校基层党校的教育功能

根据《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加强高校党校工作的意见》(赣教党字【2008】42号),江西省各高校基层党校的主要任务是:对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理论和基本知识等的培训;配合党委组织部对科级干部进行政治理论培训;对处级干部进行短期培训;学习、宣传、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完成上级党委和学校党委及行政交给的其它任务。培训对象主要是科级干部、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及部分党外干部。

高校作为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四大功能的高等教育主力军,理应成为坚定政治信仰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成为用“中国梦”凝聚当代大学生力量的主力军,增强大学生对政治信仰和“中国梦”的认知认同,强化大学生对自身所肩负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激发出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为此,高校的基层党校的教育功能要进一步拓展,教育培训对象要扩展至全体在校大学生,由基层党校牵头组织、制定总体教育培训计划,明确教育培训任务和对象,根据教育和培训的层级目标,将任务、职责分解至各院系基层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培训链条和系统,以点带动线,以线影响面,从而形成规模效应,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培训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让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大学推广和实行的直接执行者和参与者。

与此同时,还要开设网上党校,积极开展以各种新媒体为教育载体的研究与实践。不能因为新媒体的一些负面影响而简单的采取拒绝和回避的态度,要增强网上党校的吸引力,提高网上党校的档次和水平,并结合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从理论高度加以阐释和引导,使学生自觉抵制政治反动、血腥、暴力、色情、拜金等消极、偏激、反动、萎靡的言论和观点。

1.以网络为载体,在网上党校开设理论学习专区,设立专门的互动专区,既为学生学习中国梦的有关理论及新观点、新论述搭建平台,也为学生围绕中国梦的主题抒发自己的情怀、寄语国家的发展未来、展示自我才华创造条件,利用网络的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共享度高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

2.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建立由校方微博、名师微博、微博粉丝等共同组成的微博联盟,在微博上发起以中国梦为主题的互动话题,并通过微博征文、微博签到、微博接力等多种方式,把握微时代的话语主导权,引导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创意广泛参与、展现自我,将个人的成长、成才梦想统一到中国梦上来,利用微博传递速度的即时性、内容自主性、方式互动性的特点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

高校在加强网上党校建设时应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加强新兴传播工具建设,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微博、微信品牌,进一步增强网上党校的凝聚力、影响力,为加强政治信仰教育和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服务。

二是充分发挥“两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

信仰问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信仰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论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础。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它在积极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坚定信仰和大学生成才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两课”教学始终都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要通过进一步提升“两课”主阵地、主渠道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将“中国梦”的学习教育和国情、省情、校情相结合,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促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入耳、入脑、入心,真学、真信、真懂,使大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为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使大学生内化对理论教育的理性需要,提高和激发大学生进行信仰选择的能力和自觉性。[18]

通过“两课”教育,使其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梦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之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升华。它以系统性的观念更新和思维创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自信,即:道路自信明确了实现中国梦的正确征程;理论自信指引了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制度自信指引了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政治自信确保了实现中国梦的根基所在;价值自信凝聚了实现中国梦的不解动力。一方面,中国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凝聚统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用共同理想武装大学生的政治信仰,用中国道路引领大学生,用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用中国力量鞭策大学生。另一方面,中国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考察、研判当前各种非主流政治文化思潮,抵制和批判反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化解和消除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旗帜鲜明地辨别真伪、区分善恶、甄选美丑,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追求真理、实现价值、发展个人等方面的丰富内涵。[19]

因此,“两课”教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拓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堂,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从而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高校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用这一思想基础武装大学生,使他们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认同,牢固地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上。[20]

深入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现实意义、时代内涵,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根本保障,深入解读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宝贵经验和前进方向,深入解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准确解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在认真梳理、系统归纳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提出背景、实现路径、组织保障等的基础上,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及特点,找准切入点、选好结合点、抓住关键点,将中国梦的相关内容全面、科学、合理地融入和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

三是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功能,积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引导学生凝聚共同梦想

高校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重要载体,是政治信仰教育主渠道的拓展和延伸。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淀形成的文化成果,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指引上,要充分发挥社团文化的辐射作用和隐性德育功能,以马克思主义文化为指导思想,吸收和借鉴其他先进文化,组织举办中国梦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摄影、文艺汇演等青年文化精品活动,创作一批优秀的文化作品,打响一批青年文化品牌,唱响校园文化主旋律,为中国梦的学习宣传教育营造求真、趋善、臻美的校园政治文化氛围,以此凝聚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大学生的报国热忱,使广大青年大学生在参与中感悟、在感悟中内化、在内化中提升,让优秀的校园文化在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理想追求、行为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染和陶冶。[21]

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举办与中国梦相关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文艺展演、影视展播、毕业涂鸦等主题活动,精心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策划、活动实施,充分展示大学生激扬青春、追逐梦想、拼搏奉献、心系祖国的良好精神风貌[22],教育引导他们铸牢中国魂、坚定中国信念、弘扬中国精神,利用活动主题鲜明、组织有力、实践性强地助推中国梦的品读、传播、传递。

四是构建宣传教育平台,贯穿“‘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实现路径、根本保障”这一主线,唱响“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当前最接近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高校要着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品读“中国梦”、感知“中国梦”、传递“中国梦”、唱响“中国梦”、践行“中国梦”中做先行者,做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的坚决拥护者、坚定执行者、带头实践者。

利用宣传橱窗、校园海报、电子屏等校内公共场所的宣传媒介,利用校园网站、电视、广播、报纸、短信平台以及微博、微信等传统、新兴媒体开设“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专题、专栏、专版,广泛宣传“中国梦”,在校园内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宣传教育氛围,展现“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生命力。同时,利用主题宣讲、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专题报告、书籍推荐、歌曲传唱、社会实践等平台,积极开展中国梦理论和实践的宣传教育,解读中国梦的历史底蕴和时代内涵,引导学生描述民族国家的复兴梦、讲述亲历亲见的中国梦、畅谈个人发展的我的梦,促使中国梦主题教育生活化、生动化、形象化。

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既能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国梦”的认知认同,积聚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正能量,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心,又能强化广大学生对自身所肩负责任和使命的深刻认识,激发出强烈的爱国心、强国愿、报国志,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理想信念。

五是构建学生实践平台,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高认识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要求理论的灌输,而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和体验环节,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价值认同,而且要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实现由政治意识、政治评判外化为自觉的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行动是大学生政治信仰培育的重要实践环节,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百姓,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帮助他们将对“中国梦”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当前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社会实践和服务奉献中体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将对“中国梦”的认识、认知、认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行为上,将“中国梦”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进入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大学生将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自觉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将梦想付诸实践,以实践活动传递“中国梦”,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国梦”,以实干精神托起“中国梦”,努力成为“中国梦”的传播者和践行者。[23]

六是构建教师创新研究平台,提升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水平

高校是人才密集的地方,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资源丰富的优势和优质学术资源的优势,以学术前沿论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等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为平台,创建“中国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实现“中国梦”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大“中国梦”的研究阐释创新工作力度,特别是对“中国梦”与宪政梦、西方民主、普世价值等的区别进行全面、深入的阐述,为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学术支撑,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崇高的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群体,科学理论武装越彻底,理想信念就越坚定,思想就越敏锐,行动就越自觉。坚定信仰信念,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唱响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旋律,为实现中国梦构筑好信仰信念的精神大厦,就能使国家、民族和个人联结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把国家民族利益、社会整体力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24]

参考资料:

[1]《辞海》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47.

[2]毕孟琴,郑克清.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党史博采(理论), 2007(20).

[3][6][10][11][12][13][17]文玉忠.实现中国梦必须塑造公民先进的政治信仰[J].理论学习, 2013(7).

[4]马永忠.基于信仰结构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重建[J].甘肃社会科学, 2007(4).

[5]成为杰.政治信仰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 2009 (6).

[7][8][9][24]王燕文.以坚定信仰信念共筑中国梦[N].学习时报, 2014-01-13

[14]李抒望.对“中国梦”的几点解析[J].社科纵横, 2013(4).

[15][16][18][19][21][22][23]徐徐.“中国梦”背景下当代青年大学生理想信仰培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14).

[20]李清华,高琦.加强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4(5).

责任编辑:罗义

[作者简介]吴维真(1964-),男,江西东乡人,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3年江西省高校党建规划重点项目(JXGXDJKT·2D-201305)

[收稿日期]2014-12-10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37(2015)01-0065-07

猜你喜欢

契合点政治信仰中国梦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寻找知识“契合点”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找准契合点,打通教学考——基于学生讨论的2016年全国文综Ⅰ卷第24题教学反思
找到大学英语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的契合点,提高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内涵的契合点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