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工作人员的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

2015-04-14谷军荣刘民建蒋作富廖建英

海南医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艾滋基础知识艾滋病

谷军荣,刘民建,王 琼,蒋作富,廖建英,吴 杰

(1.桂林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广西 桂林 541002 2.桂林市中医医院南门社康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2)

社区工作人员的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分析

谷军荣1,刘民建1,王 琼1,蒋作富1,廖建英2,吴 杰2

(1.桂林市中医医院检验科,广西 桂林 541002 2.桂林市中医医院南门社康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2)

目的 通过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了解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的认知度及态度。方法选取本院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工作人员1 294名,根据艾滋病相关知识自制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形式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熟识度、对传染途径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结果①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的病原体、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能存活多久、艾滋病主要破坏什么系统、艾滋病毒携带者是否有传染性等有关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艾滋病的正确命名、常见灭活方法以及国际艾滋病日等非医疗专业类问题的掌握程度低;工龄≥10年的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基础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工龄<10年的工作人员以及实习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度: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均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与艾滋患者共用浴室、坐式马桶、被褥,与艾滋患者礼节性握手、拥抱、吻额,蚊虫叮咬等非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度明显低于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认知;③对艾滋病的态度:60.9%的人愿意与艾滋患者进行必要的日常接触,但仍有39.1%表示拒绝艾滋病患者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当发现自己患有艾滋病时,仅9.9%的人愿意公开或告知他人。结论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且随着工作年限的不断增加,对艾滋病患者的理解程度也不断的增加,多数工作人员能接受艾滋病患者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但也有部分工作人员由于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等知识的认知度较低,进而影响了对艾滋病患者的主观态度,拒绝与艾滋病患者接触。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消除不必要的偏见,应大力开展对社区工作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培训,促使人们更深层次的了解艾滋病、理解艾滋患者。

社区工作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问卷调查

艾滋病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而导致人体免疫系统遭受破坏的危重传染病,其主要攻击人体T淋巴细胞,造成大量细胞凋亡,由于免疫力低下而引起各种疾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最终导致死亡。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咳嗽、呼吸困难、便血、神志异常、皮肤溃烂甚至出现恶性肿瘤。有关数据显示[1-3],全世界每年因患艾滋病而死亡的人数高达6 900万,且呈逐年增高趋势。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母婴以及性传播。社会各界人士对艾滋病患者存在一定的歧视,为了进一步消除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认识误区,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详细为人们解释艾滋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有关研究显示[4-7],对艾滋病患者的理解程度与公民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有一定关系。为了调查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笔者通过对既往专家的文献分析,自制调查问卷,对1 294名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艾滋病知识的相关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工作人员1 294名,包括居委会、民政、老龄委、治保委、卫生委等社区基层工作委员会人员,其中男性718名,女性576名,平均年龄(32.3±19.5)岁,社区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和工龄情况见表1。

表1 社区工作人员一般资料(名)

1.2 纳入标准 根据《社区工作人员工作指南》[8],经核实为社区工作人员(包括社区工作实习人员);无神志异常;年龄18~65周岁;自愿配合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排除社区退休、离职人员;近期外出办公;休假人员。

1.4 调查方法 根据艾滋病相关知识手册,自制调查问卷,将问卷发放给社区1 294名工作人员,全部当场答卷后予以回收,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熟识度、对传染途径的认知程度以及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的病原体、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能存活多久、艾滋病主要破坏什么系统、HIV携带者是否有传染性等有关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较艾滋病的正确命名、常见灭活方法以及国际艾滋病日等非医疗专业类问题的掌握程度低;工龄≥10年的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工龄<10年的工作人员以及实习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2 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度 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均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与艾滋患者共用浴室、坐式马桶、被褥,与艾滋患者礼节性握手、拥抱、吻额,蚊虫叮咬等非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度明显低于对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的认知,见表3。

2.3 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的态度 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患者的态度显示,60.9%的人愿意与艾滋患者进行必要的日常接触,但仍有39.1%表示拒绝艾滋病患者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当发现自己患有艾滋病时,仅9.9%的人愿意公开或告知他人,见表4。

表3 1 294名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传播的认知度

表4 1 294名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同时由于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艾滋病患者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艾滋病这一无法治愈的传染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艾滋病(HIV)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于人体感染了HIV病毒,引起淋巴细胞的大量坏死,进而诱发免疫系统疾病,导致免疫系统低下,因而机体在受到外来病毒的入侵后免疫系统无法抵御外来病毒,最终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甚至引起恶性肿瘤,最终危及患者生命。艾滋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溃烂、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便血,甚至恶性肿瘤等。由于艾滋病目前并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因此患病后只能通过药物及化疗来控制病情。人们对艾滋病的主要认识还停留在吸毒者、不良性交易者等身上,因此对艾滋病患者产生了诸多的误解;此外,因为目前医疗界对艾滋病的一些医疗常识和生活注意事项等传播力度不够,导致一些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对艾滋病存在较深的偏见和不理解。为了消除人们在对待艾滋病上的诸多误区,使人们具备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有关研究显示,多数人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上有一定的误区,一些非艾滋病传播途径被误认为是具有危险的行为,因此影响了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主观认识,也进一步给艾滋病患者带来了身心上的痛苦[8-11]。为了进一步了解人们对艾滋病的认知程度,了解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一些误区,能更好的展开宣传,笔者对既往文献进行了相关研究,结合临床实践,对1 294例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艾滋病知识的相关问卷调查。

3.1 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的病原体、艾滋病病毒离开人体后能存活多久、艾滋病主要破坏什么系统、HIV携带者是否有传染性等有关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对于常见灭活方法以及国际艾滋病日等非医疗专业类问题则掌握程度较低;工龄≥10年的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工龄<10年的工作人员以及实习生,李佳等[12]对192名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艾滋病基础知识的调查,发现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逐步加深,说明社区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能了解和学习有关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还发现人们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了解多倾向于非医疗专业的知识,而对有关医疗知识的储备相对较低,这一结果与本实验中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基础知识了解的薄弱环节是相对专业的医疗知识,因此未来的知识传播方向可更倾向于专业的医疗知识储备。

3.2 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度 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均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与艾滋患者共用浴室、坐式马桶、被褥,与艾滋患者礼节性握手、拥抱、吻额,蚊虫叮咬等非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度显著低于对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的认知。苗慧[13]对红星社区的215名工作人员进行了有关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调查,发现多数人对艾滋病的三大主要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均有较高的认识。但对与艾滋患者的日常生活接触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并表示出对艾滋患者接触方面的担忧和回避,这以结果与本实验观点一致,也说明了人们对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认识不足,这种误区很有可能是人们对艾滋患者产生偏见的主要因素,对接下来的知识宣传,应该更加注重与艾滋患者保持安全友善的交往等层面开展。

3.3 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的态度 半数的人愿意与艾滋患者进行必要的日常接触,但仍有部分人表示拒绝艾滋病患者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当发现自己患有艾滋病时,仅少数患者愿意公开或告知他人,这与自愿公开的人数存在较大差异。徐元宵[14]对1 902名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了关于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等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工作人员愿意与艾滋患者有一定的社会生活交际,但部分人员表示无法接受艾滋患者参与正常的工作生活,并拒绝与艾滋患者公事,尤其反对非传染病医院接收艾滋患者,这一结果表明人们对艾滋病患者存在一定的偏见,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及传播途径的不了解,可能是导致人们对艾滋病患者主观排斥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艾滋病知识、消除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应该对人们进行必要的艾滋病知识普及,为艾滋病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更加做到以人为本。

综上所述,社区工作人员对艾滋病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认知度较高,但由于医疗专业知识的不完备以及对非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不了解,导致部分工作人员对艾滋病患者持排斥态度,为了能更好的改变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诸多误解、让社区居民更多的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消除恐怖心理,有必要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艾滋病知识的普及,更好的协调艾滋病患者与普通居民良好关系的生活关系。

[1]许菲斐.河南省农村艾滋病高发区不同人群对艾滋病认知、态度、行为及政策措施的调查研究[D].济南: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2]彭华萍,王 萍,刘 卓,等.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现的状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11-113.

[3]朱 一,张 钰,张 珍,等.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及职业防护行为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2013,29(8):1093-1096.

[4]马 颖.社会资本与艾滋病防制的关系及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3.

[5]刘 萍,吴 洁,杜国明.2011年张家港市常住人群和流动人口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J].职业与健康,2014,6:798-801.

[5]赵光昱,朱建军,刘梅瑶,等.凉山彝族自治州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认知与防护行为[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1):22-26.

[6]张开利,夏明艳,丁庆军.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J].吉林医学,2014,35(14):3048-3050.

[7]张立辉,戎志东.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调查[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2):226-227.

[8]李贞贞,王红红.艾滋病相关歧视社会心理学因素及对策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14,28(3):1029-1032.

[9]董 娟,周亚东.艾滋病重点建设示范区不同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4,2:185-187.

[10]周 荃,林 鹏,许奕涛,等.潮州市医务人员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及影响因素[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4,20(2):21-23.

[11]陈小明,胡智平.中老年人成为HIV感染高发人群调查分析[J].中医学报,2014,6:697-698.

[12]李 佳,王 艳.天津市河北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居民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4,5:376-377.

[13]苗 慧.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自我认同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4.

[14]徐元宵.民办社工机构艾滋病患者关怀项目的运作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R512.91

D

1003—6350(2015)09—1380—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09.0495

2014-11-1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2012年科研课题(编号:Z2012395)

谷军荣。E-mail:gjunrongnh@126.com

猜你喜欢

艾滋基础知识艾滋病
昆明地区艾滋初治病例感染、免疫及耐药情况调查
《 世界艾滋病日》
清律的基础知识
艾滋歧视诉讼的域外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社会排斥视角下艾滋就业歧视的认知与应对
艾滋病能治愈吗
预防艾滋病
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外出打工预防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