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偏离优势的测度及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
2015-04-13吴思斌��刘细发
吴思斌��刘细发
——以山西为例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实现雁阵发展的主要手段,由于山西的资源型经济在全国最具典型性,因此使用shift-share扭转份额模型对山西省近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将数据分析结论与全国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所得到的变量从结构性、竞争力对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时间序列计量分析,得出三次产业中不同变量的偏离程度,可对产业结构调整下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地发展提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shift-share;经济增长;计量分析;建议对策
文章编号:2095-5960(2015)02-0084-08;中图分类号:F061;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和文献综述
当前我国已进入21世纪新的发展阶段,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以及经济危机的阴云仍未消除的今天,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以技术革新为本的发展模式是当前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路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具体到产业层面就是一、二、三次产业在资源分配、产出效率和增长速度方面一定要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任何一个产业的过度超前和落后都会引起其他产业的连锁反应,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刘伟等(2002)由我国三次产业产出量增长率作为因变量,国民总产出增长率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当前制度性原因引发的第三行业扩张导致第一二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下降。王焕英等(2010)采用pooldata模型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个体出发得出了产业结构优化得当、资源配置效率高与经济增长成正向关系。但笔者认为产业结构使用产业增长率指标进行简单测算后再与经济增长作计量分析是欠妥当的,因为产业增长率本身属于内生变量,所以需要使用原始数据进行换算得到结构性和竞争性指标更能体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这里使用shift-share法以全国为参照对象,计算出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效率情况,并与该省GDP对数序列进行VAR和脉冲响应分析,以期得到有益的结论。
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加剧的新形势下,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 欠发达地区面临双重时代任务: 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又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区域资源、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等问题,需要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一、二、三次产业一定要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某产业的过度超前和落后都会引起其他产业的连锁反应,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山西 119个县中有94个产煤县,资源型经济在全国最具典型性。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在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片面追求产业高度化发展,忽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产业本身创新能力和转换能力不强,以及高消耗、高污染等产业粗放型发展状况较为严重。山西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也因此而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问题。[2]
二、山西产业结构现状
山西作为西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近年来一直强调科技在提升竞争力中的重要地位,在产业层面主要培育高新技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旅游、果业和畜牧业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并且增势强劲,加之其高等教育资源雄厚为地方产业园区的建立运行和科技孵化器功能的顺利发挥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持。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年发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蓝皮书的数据,山西省排名位于全国第22位,西部前五位。山西2011年1—11月工业增加值为488296亿元,增长率为177%,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4%。截至2012年11月,十一年间山西耕地复种指数呈增加趋势,平均提高30%,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金融支持上也取得了有效地发展,已经向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王建康(2011)对当前山西特色农业发展进行了总结,认为包括果业、蔬菜、中药材在内的特色种植业和特色畜牧业在产业结构上已基本实现优化和外向型经济。[3]但也有大量研究表明山西农业经济仍然存在着供给不足的现象,如高莹娟(2011)通过调查总结当前制约山西农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制度支持缺乏、金融信贷短缺和基础设施供给薄弱三个原因。[4]应当积极响应党中央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号召,实现以政策性金融为主、私人金融为辅的农村金融供给体系,所获取的资金应从各个层面对农业发展的薄弱部位进行修补。
此外,山西现代服务业在近年来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根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11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21%,但由于基础设施、仓储物流业等配套产业基础的薄弱,一直是全省经济发展的短板,与东部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较大差距。在当前流行的大国雁阵模型中,明确指出现代服务业是拉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动力,所以努力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是当前山西经济工作的重点。
根据表1中1995—2010年共16年的样本数据,结合山西产业调整发展实际可总结出以下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
1第一产业。山西在近十年中积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在苹果等水果种植业、畜牧业上的产量逐年增加,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充分提升资本、人力、技术等各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农业产值从并且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在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从总体上看国民生产总值由1995年81658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1002153亿元,预计到2012年实现四连翻,并且在2005—2006年间实行传统农业向现代产业的重大转变,2005年之前增长率均为10%—15%,而在2006年之后曾显出15—20%以上的增长趋势。从农业来看,以2006、2007、2010三年的增长率最高,达到了25%,但其他年份增长率较低,约为5%左右。尽管近年来山西在农业投入上逐年加大,但由于地区农产品具有低附加值性,产量与产值的增长速度不一致,所以当前重要任务是通过提升物流配套及品牌营销等措施实现附加值的提高,尽快将农业产品卖到国外及全国其他地区,科研院所应发挥强大的技术优势以助其增大附加值的实现。可喜的是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近年来逐年下跌,由1995年的223%下降到2010年的99%,但根据2006年的山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报告,山西农业比重下降幅度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
2第二产业。工业和制造业在全省大力提倡优先发展产业目录中,煤炭、电力、石油与天然气、核能、化工与钢铁等二十三个产业,在产业集群建设、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科技研发投入、对落后工业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绩。工业总产值从1995年的3364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40160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4%左右,并且占国民总值比重也上升了13%。目前已经初步建立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特色工业经济区,结合各地区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能源工业,并在食品、医疗、太阳能光伏、风电产业上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逐步打造出新的增长极,成为未来山西工业发展路径中重要的一步。从2005年开始工业就占据了半壁江山,相比东部地区这一进程慢了近3年。
3第三产业。从我国整体上看,第三产业整体实力薄弱,根据李苗苗(2010)所采用的主成分分析法得到我国第三产业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5],具体到山西侧更是位列全国倒数第9位,从表1看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一直保持在36%左右,16年间无明显提高,这可以归结为以下因素:人才资源的缺失、政府职能的落后及地区观念的停滞,导致第三产业中劳动的产出弹性较低,根据有关测算,一二三产业中劳动力产出弹性比为:03:009:008,这进一步说明当前山西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工业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三、实证分析
(一)shift-share模型
该模型又称为偏离-优势模型,目的在于将结构性动态变化中的趋势性因素提取出来,以对剩下的偏移情况作分析。此模型在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中非常盛行,目前采用此方法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有:马强强(2009)年对安徽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力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安徽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工业是短板的结论;[6]董麓等(2011)对偏离模型进行改进得出效率参数并结合实际案例数据进行实证;[7]史春云等(2007)在对国外文献进行相关总结后得到了该模型的应用范围及重心。[8]下面简单介绍shift-share模型:
对于研究对象(记为i),i∈N(i=1,2,……n),在时间序列t=1,2,……T上,上对应的指标值(这里可为GDP)为Yit,其由k个部分组成,组合情况为Yit=Yi1t+Yi2t+……+Yikt。同时选择偏离参照物Ytc0,同理可以得到其内部组合情况为:Ytc0=Yic10+Yic20+……+Yick0。那么可以根据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求解:
(1)特定对象内部演化系数求解:即较基期t=0的增长幅度。
rj=(Yijt-Yij0)/Yij0(1)
(2)与(1)类似求解参照对象的演化系数R,即参照物指标的增长幅度。
Rj=(Ytcjt-Yitcj0)/Ytcij0(2)
(3)特定对象——参照物连接系数。以i地区k部分指标占总体比例再乘以参照物k部分指标。
ρ=(Yikt/Yit)*Ytckt(3)
(4)增量分解。特定对象i的指标值可以根据结构分为三类:一是η——以参照对象的运动方式所预定实现的增长量;——结构优化型指数,>0表示状态良好,<0表示状态不佳;ψ——潜力系数即相比参照物在j组成结构上增长较快。将三类系统合并后形成:
Δ=η++ψ(4)
η=ρ*Rj,=(Mij0-ρ)Rj,ψ=Mij0(rj-Rj)
根据模型的阐述,可以发现shift-share模型克服了以往产业评价指标固化的不足,意图从总量规模、增速及比例三个角度同时入手,对经济系统中的组成比例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该方法操作简单,在EXCEL软件上即可操作完全部程序,比其他指标体系构建及高深计量处理有简便性优势。
(二)计算结果
根据上述模型运算步骤,对山西三次产业结构基于全国为参照对象进行比较增长指数(偏额分量)、结构优化型指数(结构偏离分量)、潜力系数(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估算结果如表2。
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山西省三次产业的比较增长指数在各年度均为正,其中第二产业从0074增加到了8341,第三产业从0078增加到了8552。若以1995年为基准年,当时三次产业的份额偏离效应相差不大,均在007左右,但到了2010年,三次产业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2010年农业产出份额偏离仅为1043,说明虽然总体上三次产业的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提高,但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在技术发展速度上远远低于其他两个产业。2从结构优化指数来看,结构偏离分量在三次产业中1996—2008年间均为负值,说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山西的产业优化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从2009年开始产业结构优化程度才得以提高,跳出了不及格水平。3区域竞争力指数虽然为正,但非常不显著,仅仅处于[0,1]之间,可以认为山西第三产业竞争力水平与全国整体平均竞争力水平较为接近。值得提出的问题是:这里采取的参照对象是全国平均水平,实际上西部地区由于本身技术水平、配套设施和政策支持力度与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有很大差异,这样大面积的以国家整体作为参照的科学性有待商榷。于是就有学者认为shift-share模型中选取参照对象应取决于研究的目的,笔者建议后续研究中应着眼于西部强省之间比如四川、重庆和山西、以山西为主的关中产业集聚区为主体的西北经济圈作为参照对象,对区域经济板块研究将大有裨益。
(三)偏离优势与经济增长率的互动
计算产业结构调整的偏离效应目的在于更好地为产业结构合理调整提供理论依据,具体来说就是考虑这种偏离到底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笔者搜集了1995—2010年全国及山西的GDP增长率数据,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两条曲线从整体上波动趋势较为一致,但具体到各年却很少有非常相近的支出。如2001—2005年和2007—2010年间山西GDP增长率高于全国,强调的是这里将三次产业中的偏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共计三组九列变量对lnGDP序列进行作相关系数矩阵,再做简单线性OLS回归分析。一是体现不同行业同一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体现同一变量由于行业不同而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
表3 中显示了由EVIEWS50软件处理出的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三次产业中的三项指标大多数均与经济增长率为正相关,只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量为负相关,充分体现了当前山西省农业、工业、制造业中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从绝对值来看第一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第二产业的偏额分量与lnGDP序列相关程度最高。下面将建立以nGDP为因变量,N1——N3、G1——G3、F1——F3九个指标为因变量的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如式(5):
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解释能力较好,达到了4193%,达标检验显示无明显异方差。模型当中显示长期GDP增长率达到了2635%,从当前山西产业结构现状来看,第二产业中的偏离分量、结构性偏离量和区域竞争力分量均对GDP增长起到正向推动作用,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偏离作用带来增长率的下降。经济意义为:当三次产业结构中由于资源稀缺性存在,一些行业快速发展抢占了另一些产业发展所必需的资源,从而导致整体经济效率的下降。结合山西实际来看,近年来第一产业农业比重下降过快,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没有使包括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跟进,国际上普遍认为第三产业占60左右为最佳黄金比例,发达国家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大约为3∶36∶61,我国西部地区由于自身省情不同及各方面条件限制,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将是一个非常长期的过程。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1.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下跌,速度过快,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尚未完成的当今,快速降低农业基础供给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年稳步增加,山西基本实现走完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落后,多年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停滞不前。
2.根据对偏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的测算发现,虽然总体上三次产业的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提高,但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在技术发展速度上远远低于其他两个产业。
3.回归结果验证出三次产业结构偏离效应对经济增长贡献率2/3指标为负,本文认为由于资源稀缺性导致过度发展某些产业而忽略了其他产业导致的资源配置失当。建议山西地区确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动态三次产业比例结构,以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二)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山西地区产业结构自2000 年以来,虽一直发生变化,但是变化基本不大。总体来说,存在“偏重”的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占比在整个产业中过高;各产业内部结构也需进一步调整。
1.规划转型产业结构。根据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产业结构遵循“三二一”发展模式演进规律。山西产业结构发展遵循的是“二三一”模式,其中第三产业结构比例偏低,且处于下降状态;而第二产业长期以来占比一直偏重。山西地区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还不是最优比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已经成为山西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需要进一步巩固主导产业农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改造提升传统重工业,强调文化因素对山西的吸引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等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尽快调整三次产业整体结构。
2.科学承接产业转移。随着发达地区生产要素成本的攀升,经济转型的升级加快,一些传统的具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往中西部迁移。山西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一定要科学承接,并且通盘考虑产业布局,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
培育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方向的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引导资金加大对第二产业尤其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从而实现三次产业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优化吸纳结构,通过财政优惠、金融资金注入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等,通过产业关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承接符合山西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产业,从而推动山西区域经济发展。在承接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环境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创新内陆型经济开放体制机制,增强对内对外开放能力。加快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区,引申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合作,深化中部六省间的合作交流,加强与西部区域合作,合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9]
3.整体提升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等第三产业,整体提升第三产业总体比例,使第三产业比例最终超越第二产业比例。根据山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的基本省情,应确定旅游产业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从而带动金融、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现代文化娱乐业、卫生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教育业等产业在第三产业内部的占比,努力改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重点发展第三产业第二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指提供中间需求性质服务产品的企业结合,其服务对象是面向企业而非最终消费者,它对保持工业生产工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优化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生活性服务业着重改善社区餐饮、医疗保健、美容美发等居民服务业,构建和谐服务业。加速科教文卫等第三层服务业,并拓展第四层次的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服务业。加快引进和培养现代和新兴生产型服务业人才的步伐,引导直接投资生产性服务业。[10]
4.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支柱产业,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高级化也是一个产业结构软化的过程,知识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是最具动态比较优势潜力的产业,也是最容易集聚资本的产业。近年来,随着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的不断凸显,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和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同时,加速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建立完善
的技术劳务市场,逐步形成科技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以适应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2]
5.建立循环经济。建立资源型产业集约高效发展的体制机制,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建立有利于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围绕传统产业循环化、高碳产业低碳发展,努力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不断加工转化中实现发展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全省煤炭循环经济园区布局,打造煤炭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构建推进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推进节能节水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李中元,等.中国中部地区发展报告( 2012 ) [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刘晓辉,吕佳文.浅析转型发展背景下山西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及对策[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10):121
[3] 王建康,智敏.陕西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山西发展和改革,2011(1):45.
[4] 高莹娟,王青. 陕西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M/OL],中国社会科学网, http://www.cssn.cn/ news/423836.htm
[5]李苗苗,姜照华. 中国各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主成分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0(1):71.
[6]马强强. 基于shift-share方法的安徽省产业发展分析[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3):83.
[7]董麓,付灵芝,朱少杰. Shift-Share区域经济评价模型及其扩展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3):99.
[8]史春云,等.国外偏离—份额分析及其拓展模型研究述评[J] .经济问题探索,2007(3):57.
[9]唐新平.中部崛起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J] . 经济理论研究,2008(15):67.
[10]靖学青.上海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演变及升级趋势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