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做出郑重承诺
2015-04-13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加的阶段,如何能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兑现减排承诺,已成为我国未来必须面对的挑战。
我国在国际社会中做出承诺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责无旁贷,并已在国际社会中做出承诺。今年6月份,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提交了“国家自主决定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根据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际责任担当,文件确定了中国2020年和2030年的行动目标:2020年的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左右;2030年行动目标是,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还将继续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在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重点领域和城市、沿海、生态脆弱地区形成有效抵御气候变化风险的机制和能力,逐步完善预测预警和防灾减灾体系。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此表示欢迎,称中国的行动营造了积极势头,对今年底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新的气候变化协议具有重要意义。
何建坤告诉记者,从2014年11月份到现在,中国已经同美国、欧盟、巴西、印度等这些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分别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并引起共识,中国所做的这些努力都有助于巴黎气候大会取得成功。
吴昌华告诉记者,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本应没有责任与义务为绿色发展基金提供资金,但是中国充分意识到,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中国已经出资200亿美元建立南南气候合作基金,在此之前,中国也每年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节能技术培训等,同时捐赠空调、节能灯等一系列节能产品。
中国长期做出巨大努力
长期以来,中国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积极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开展节能减碳和生态建设,在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42个省(市)开展低碳试点,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新模式。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3.8%,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2%,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216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21.88亿立方米,水电装机达到3亿千瓦(是2005年的2.57倍),并网风电装机达到9581万千瓦(是2005年的90倍),光伏装机达到2805万千瓦(是2005年的400倍),核电装机达到1988万千瓦(是2005年的2.9倍)。加快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着力提升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科技支撑能力得到增强。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是第一大排放国,绝对排放量最大且排放量增长也最大,因此在国际上承担着很大的压力。吴昌华表示,全球本世纪在气候上能够得到多大和多快的缓解,重点在于中国。由于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因此这种压力也能够变成一种动力,助推中国进行转型,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既是压力也是机遇。
面临这种巨大的减排压力,中国在提交上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承诺的目标非常清楚。这些承诺既呼应了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进程的诉求,同时又是国内目前对经济转型大势所趋所需要的。中国是独特的,具有代表性,全球的目标与中国国内的目标完全吻合,因此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吴昌华预测,从现在到2030年,中国对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将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