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临床妇产科学中的应用
2015-04-13袁春女程艳香陈福海
袁春女,程艳香,陈福海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形成性评价在临床妇产科学中的应用
袁春女,程艳香*,陈福海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教学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教学评估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目前我国大多使用终结性评估,近年来兴起的形成性评估也仅限于部分英语教学中。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武汉大学在临床妇产科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应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形成性评价;临床妇产科学;终结性评价;自主学习
一、教学评价国内概况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面、客观、科学、准确、及时的评价体系对于实现课程目标十分重要。它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反馈信息,帮助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1]。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采用的多为终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即在学习结束后对教学成果做出相应的评判,作为做出各种决策或决议提供教学上的依据。这种评价的特点是:客观简便,易于实施,但是手段单一、效果欠佳。当然,近年来也出现了形成性评价模式。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家斯克里芬1967年论及课程改革时第一次提出的,以“过程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为显著的特点[1]。
二、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比较
随着对教学评价研究的深入,终结性评价的弊端逐渐显露:考试目的片面化、考试内容教材化、学生作弊严重化[2]。这样的评价不仅没有达到很好的检验教学成果的目的,还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与积极性逐渐下降。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更加全面更加科学的评价方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反馈、鼓励、指导是形成性评价的三个要点[3]。
三、形成性评价的应用
目前,形成性评价在我国主要局限于英语教学的过程中[1,4],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十分局限,而且评价的过程基本雷同。武汉大学在吸取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的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学生的思想状态、行为习惯以及学习过程,进行相应的修改完善,创立了新型形成性评价,在中美芝加哥教改班中推广。
作为其中一个十分成功的例子,临床妇产科学课程中便引进了形成性评价体系,与普通五年制学生的教学不同,中美芝加哥教改班的形成性评价具有更大的优势:评价内容多层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主体多样化。经授课老师和学生反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下以“子宫内膜炎”为例浅谈临床妇产科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
(一)评价内容多层化。
普通五年制学生学习妇产科学时,仅限于这本书中知识的学习,最多在其基础上进行引申。与普通妇产科学的教学不同,我们的临床妇产科学的教学贯穿了基础解剖到临床应用的所有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教学内容包括:子宫内膜的组织学结构、子宫内膜的生理功能、子宫内膜的病理学结构、子宫内膜的病理生理状态、子宫内膜炎症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子宫内膜炎的病例讨论。
随着教学内容的改变,考核内容也从以前单一的考核“子宫内膜炎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变成了从基础到临床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考核,将知识变成系统,真正深入到知识的理解层面对其进行考核,考核内容灵活,并不局限于简单的记忆。这样多层次的考核,督促学生真正理解知识而不是记忆知识,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有极大的推动力。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主要依靠期末的卷面考试的成绩来决定学生最终的学习成绩,由于权重大,导致很多作弊的情况出现。而在我校临床妇产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体现在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评价方式多元化。
课堂到课率(10%)、课堂发言情况(10%)、阶段性测试成绩(10%)、病例讨论的表现情况(10%)、期末考试的成绩(60%),都体现在了学生最终的成绩中。每两周一次的阶段测试,减轻了期末考试的压力,从教学开始到教学结束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加全面客观,也能反映出每一部分内容学生的掌握情况。期末考试仍占据较大的比重,是因为理论依旧是考核的主要方面,只有掌握好理论才能学好知识。同时,仅仅埋头读书得不到优秀的成绩,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以及病例讨论的参与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巩固知识的同时促进了逻辑思维、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经学生反映,形成性评价实施后,自主学习的热情高涨,自己会不自觉的加入到课堂活动中,积极发言、思考,课后查阅资料学习相关病例,对于疾病的理解也更加的深刻,学习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授课老师反映,有了形成性评价后,学生的到课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从原先的70%左右到了几乎95%以上,课堂发言的增多使学习氛围极其浓厚,学生们愿意学习,老师也愿意教授更多的知识(见附表)。
附表 武汉大学普通五年制班级与芝加哥教学改革班的比较
(三)评价主体多样化。
在传统的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将填写关于课程及授课教师的评价表,但由于教师们能看到每个学生在每项评分中所打的分数,评价表的价值十分有限。
在实施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我们一改传统的“老师在上,学生在下”的观念,设置了学生、授课教师、课程负责人三种评价主体,不再由授课老师一个人说了算。课程结束后,学生们会进行自我学习情况的评价、学生们互相进行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及对老师授课情况的评价,老师们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课程负责人则会对课程整体进行评价(包括老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5]。所有的评价表会由课程负责人同意分发统计并告知有关人员她在学习或授课中的优点和缺点。同时,这种教学评价贯穿在课程的每一个阶段中,具有及时反馈和及时修改课程缺点的优势。
多样化的评价主体,让我们从各个角度看到了课程中的不足以及优势,及时查漏补缺,扬长避短,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形成性评价的效果总结
形成性评价在我校临床妇产科学中已应用两年,取得极好的效果并将一直推行下去。据授课教师反映,实施形成性评价的班级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最后反映在卷面成绩上也有更大的优势。我们相信,医学教育培养的不是所谓的“高分低能”的学习者,而是懂得如何学习、如何理解的创造者。只有从新颖的角度学习、理解并进行相应评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1]朴 杰,杨琳丽,曹德品.关于形成性评价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5-6.
[2]杨维忠,黄仁峰,李 彤.形成性评价的分类及其应用[J].肇庆学院院报,2008,29(6):66-70.
[3]刘丽军,李 勇.试论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中复合型评价体系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1):95-99.
[4]王丽颖.形成性评价与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取向.滨州学院学报,2008,24(1):87-89.
[5]蒋宇红,周 红.大学英语采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69-74.
G642.0
A
1002-1701(2015)09-0086-02
2014-06
袁春女,女,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9.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