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Ladder to Top”教育理念的卓越医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2015-04-13王立新唐秋莎赵枫姝胡向阳花菊兰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医学教育卓越

王立新,唐秋莎,谢 波,季 红,赵枫姝,胡向阳,花菊兰

(东南大学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教育管理

基于“Ladder to Top”教育理念的卓越医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王立新,唐秋莎,谢 波,季 红,赵枫姝,胡向阳,花菊兰

(东南大学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

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以来,国内各医学院校均积极开展医学教学改革。东南大学作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从医学教育模式、培养体系和实践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提出了“遵循生命轨迹、构筑卓越之梯-Ladder to Top”的教育理念,为开展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卓越医师;医学教育;培养模式;临床医学;生命轨迹

2012年5月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启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医学教育改革,东南大学医学院结合本校特点,进行了积极思考和探索[1-5]。

一、医学教育与卓越医生培养

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是创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基本保障。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迁,现代医学对“卓越医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一个知识面狭窄、人文素质欠缺的专业型人才难以成为未来医学的领军人才[1,3]。

(一)“卓越医生”的成长之路。

医学生是卓越医生培养的起点:当代医学生是高中生直接进入医学院的90后大学生,“应试教育”特征明显:应试能力强、注重知识的获得、外语计算机水平较高、获取知识渠道丰富多样,但运用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人文关怀精神薄弱、沟通能力与技巧较差;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成功欲望,但对学医难度心理准备不足、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目标不明确、抗挫折能力欠佳、心理问题突出;自主意识强烈、富有自信,但合作意识欠佳、团结协作精神不足。因此,医学教育必须补上“素质教育”这一课,为“卓越医生”的成长奠定基础[6-7]。

医学教育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基础:医学教育,不管是“5+3”培养模式还是长学制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首要目的是培养“合格医生”,而“合格医生”成长为“卓越医生”还需要多年的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是检验是否卓越的惟一标准,因此,医学教育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为其后续发展打造一架“通向卓越之梯”[6]。

当前,“以教师、学科、课堂、以教材为中心,注重知识灌输,强调知识掌握”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专业教育,人文素养教育薄弱”的教学内涵以及“过分注重形式和成果、忽视实际成效和总结反馈”的教学改革,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卓越医生”的培养目标,医学教育阶段打造的“梯子”越来越不能承载“卓越医生”的后续发展。因此,医学教育改革必须立足“起点”、着眼“终点”,为卓越医生后续成长奠定基础[7]。

(二)“遵循生命轨迹、构筑卓越之梯(Ladder to Top!)”—卓越医生培养新理念。

人既有“生老病死”的自然属性,也具有与之密切关联的社会属性。在“生老病死”的过程中,不仅涉及生命科学和医学的专业知识,而且与心理、伦理、经济、政治、法律、道德等紧密相连。将“生命的轨迹—生老病死”作为医学教育的一条主线,不仅可以培养医学生树立“病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病”、“病人不是一台有待修理的机器,而是具有生老病死双重属性的人”等理念,而且可以将“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健康干预、治疗抉择、临终关怀”等素质教育有机地贯通于医学教育全过程。为此,我们提出:医学教育要遵循“生命的轨迹(Life、Aged、Disease、Death)”,医学教育改革要以评估与改善体系(Evaluation&Revision)作为保障,而医学教育本身是为卓越医生的教育培养打造坚实之梯(Ladder to Top!)(见附图)。

二、基于“Ladder to Top!”新理念、构筑卓越医生教育培养新体系

基于“遵循生命轨迹、构筑卓越之梯(Ladder to Top!)”的理念,我们对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其内涵是:一条主线:将“生命的轨迹”作为贯穿医学教育的主线,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总学分控制在190学分,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其中设置8.5学分课外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二种属性:以“生命的轨迹—生老病死”为主线,分别制定了“素质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其中“素质教育模块”安排75学分,达39.5%,将素质教育提升到重要位置。三大要素: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医学教育的三大要素,以“生命的轨迹—生老病死”为主线,通过“素质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分别通过“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研讨型教学体系以及课外教学体系”等组成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的融合(见附表)。

附图 “Ladder to Top”卓越医生培养新理念

附表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

(一)理论教学体系。

设计生命科学与医学整合模块、基础与临床整合模块、临床核心课程模块。其中,生命科学与医学整合模块课程:依托生命基础与疾病导论课程进行纵向整合,其核心是掌握生命的起源、发育,包括生命科学导论(各基础医学课程介绍)、医学导论、细胞结构与代谢、人体结构与组织、病原生物与感染、药物治疗学基础、疾病概论等课程;基础与临床整合模块课程:以系统和疾病为基础分别进行整合,其核心是打破学科的界限,结合我院的特色,按照系统或疾病进行课程整合。临床核心课程模块课程:针对各种常见、多发疾病,采用专家授课、床边小班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总论、概论由专家集中授课,各论采用床边小班教学、密切联系临床,提供学生“多临床、反复临床、从临床到临床”的机会。同时也进行部分以疾病为基础的整合,如肿瘤学、炎症、神经疾病、急救医学等。

(二)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利用学校、医院、社会资源(实践实验教学平台),通过“早期接触临床、社会实践、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群、临床技能培训课程群、跨学科创新实验(选修)课程群、课外自主研学项目(SRTP)、临床见习、通科临床技能集中培训、临床实习等环节”实现“实践教学不断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衔接”。其中:跨学科创新实验(选修)课程群:每门课(32学时、1个学分)均围绕一种疾病(或一项技术或一个科学问题),采用小组化、自主式、RBL形式开展研讨型实验教学。每位学生从20-40门课程群中任选2-4门。临床技能培训课程群:将医学本科生需要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逐项落实到“临床技能培训课程群”中,每位医学生,从大二开始,逐项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并通过“通科临床技能集中培训及考核”才能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

(三)研讨型教学体系。

采取“点—线—面”顶层设计研讨型教学体系,点:将“生命的轨迹”所涉及的主要基础、临床医学知识、医学人文等有机地融合于每一个案例;线:3-5个案例组建一门课;面:每届学生(大一到大四)的30-35个案例覆盖所有系统、重要器官、常见疾病、主要医学人文问题。共计12门课、20学分,占专业教育模块的15%左右。分别采用PBL、CBL、RBL等方法实施教学活动,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和终身学习习惯和能力、交流沟通技巧、合作协助精神、批评性思维、总结与反馈精神等。

(四)课外教学活动体系。

课外教学活动是医学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导航仪”。我们制定的“12345”课外教学活动计划(1年级:早期接触临床;2年级:基础医学知识竞赛;3年级:创新论坛暨科研设计大赛;4年级:医学挑战杯;5年级:临床技能大赛)与课堂教学遥相呼应、密切配合。同时,通过课外研学计划(SRTP)、社区主题活动(社区健康教育志愿团)、志愿者主题活动(红十字协会、志友协会)、医院见习等活动、海外学习计划等进一步拓展课外教学活动。

三、卓越医生培养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东南大学医学院传承了创建于1935年的“原中央大学医学院”的医学教育传统。目前,每年招生300名学生,其中临床医学专业180名,学生数量及师生比基本符合医学精英教育要求。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是行政隶属于教育部的附属医院,位置紧邻医学院,“教室、临床 技能培训实验室到科研实验室”真正延伸到医院、到病区,实现了“基础与临床没有围墙的融合”,为我校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临床基地和临床师资保障,为制定适合我校的“卓越医生培养体系”奠定了基础。

(一)思想建设。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不仅针对教学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而且针对广大教师、所有学生进行了全方位、细致、深入、持续的思想动员,逐步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二)组织建设。

组织是改革的保证。充分利用我校医学院行政实体的优势,组建多个学院层面的工作组,专项负责各项教学改革,如:研讨型教学改革工作组,负责:(1)建立Tutor培训体系、实施Tutor培训、组建Tutor库;(2)案例的顶层设计与组织撰写、组建案例库;(3)建立评价与反馈体系,实施研讨型课程的督导、评估与反馈、宣传与动员;研讨型教学课程负责人团队,负责课程实施,依据课程特点,分别从Tutor库、案例库组建教学团队和教学内容,采用PBL、CBL、RBL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跨学科创新实验课改革工作组,负责跨学科创新实验课程群的建设,与课外研学计划(SRTP)的衔接,负责科研设计大赛和医学挑战杯等。我们体会到,医学教育的整体改革,必须突破学科或学系的界限,需由学院组织实施。

(三)制度建设。

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制定配套的政策才能保证稳定可持续发展,如:教育评估与反馈制度建立(包括教学改革评估体系、学生学习评估体系、教师教学评估体)、教学改革立项政策、授课质量系数政策等等。

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遵循“整体设计、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先以“研讨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发到全院教师在“所有专业、所有年级、所有学生”中全面开展研讨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随后开展的“跨学科创新实验(选修)课程群”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正在推进的整体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总之,我们立足于当代医学生的现状、围绕卓越医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遵循生命轨迹、构筑卓越之梯(Ladder to Top!)”理念,将在今后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馈,使我们的医学教育质量得到螺旋式提升。

[1]黄 钢,陆斌杰,张艳萍,等.构建以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新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PRICE医学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9):1-3.

[2]王延军.浅析成为一名好医生的ABC[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1-2.

[3]刘成玉,严 瑛,姜 宏,等.基于“卓越医生培养教育计划”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与实践[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2):1-5.

[4]李 明.改革创新培养卓越医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 (7):17-19.

[5]刘国祥,胡伟军,黄继东,等.卓越医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32-33.

[6]严 丽,吕永曼,李树生,等.论中国精英医学教育的现状[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142-143.

[7]伍金林,王 华,唐 军,等.探索医学生人文素质与医学精英人才培养的融合教育[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5):374-375.

G649.21

A

1002-1701(2015)09-0016-03

2014-09

王立新,男,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管理和免疫学教学工作。

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项目[教高函〔2012〕20号(92)]。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9.009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医学教育卓越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从优秀到卓越门店需做好12项修炼(上)
2019年第一批口腔医学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当地区域经济
浅析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
卓越之梦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