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如何执行新会计制度中折旧的规定

2015-04-13但成蓉程萍

时代金融 2015年8期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高校

但成蓉 程萍

【摘要】新会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折旧进行了系统的规定,如何执行好这一规定,对于每一个财会人员都是一个新的科题。只要搞清楚了那些属于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等,这个问题还是容易掌握的。但我们要为成本核算而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就还要继续努力。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高校 折旧

要对高校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首先要搞清楚,那些属于高校的固定资产,如何折旧,折旧的账务处理等内容。要执行好这些新规定,就必须认真学习新会计制度。

一、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意义

(一)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是学校核算教育成本的需要

几十年来,我国的高校都是靠财政拨款,有多少钱用多少钱,从不考虑节约成本。所以,以往的会计核算只考虑收支平衡,不考虑投资效益和教学成本。因此,对固定资产不进行折旧核算,浪费和损失了许多国有资产。新会计制度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将来还会计入教学成本,这样,各高校就会考虑投资效益和主动节约。

(二)控制盲目扩建的需要

从高校扩招以来,各地高校投入了大量的基本建设资金,这里面大多是靠银行贷款。高校只要银行能贷,就不管还不还得起,大量进行基本建设。这不但加大了高校的财务风险,还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浪费。所以,进行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将来进行教育成本核算,那么占用固定资产多的高校,相应的教育成本就高,市场竞争力就低。

(三)提高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新财务制度》第六十二条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需要,逐步细化成本核算,开展学校、院系和专业的教育总成本和生均成本等核算工作,科研活动成本的核算应当细化到科研项目。第五十八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在支出管理基础上,将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将效益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会计年度相关的支出,按照有关规定,以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形式分期计入费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便于正确核算教学和科研成本,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二、《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

(一)高校固定资产的定义

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是:固定资产是指高校学校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质,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管理。也就是说,作为高校的固定资产,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二是单位价值要达到规定标准。三是在使用过程中原有物质形态保持基本不变。对于单位价值没有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年限超过1年,且这类物质数量较多。例如图书,有的虽然只有几元钱,但都属于图书类,使用年限超过1年,所以,新制度把这类也作为固定资产。这在制度固定资产分类中具体体现出来。

(二)高校固定资产分类

新会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其中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阵列品;图书、档案;家具、装具及动植物。这里面包含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有形资产好理解,无形资产例如软件类的具有知识产权的资产。有的固定资产是可分的,有的有形与无形不可分。可分的分别核算,不可分的作为单一资产核算。

三、新会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的准备工作

原来高校的财务核算对固定资产没有专门的规定,新规定加强了高校固定资产的管理,并且通过折旧来评价学校的教学成本。虽然新规定还没有完全规定进行教育成本核算,但目的是向这个方向发展的。并且,高校已经可以通过新会计制度的数据,自己进行本单位、各部门的成本核算。因此,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前的准备工作应该根据成本核算的要求来进行。

(一)根据不同的类别对全校固定资产进行登记

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分为六大类,我们就得根据分类,对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核查登记。在登记的时候,遇到特殊情况,要按照新制度对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进行登记和核实价值。

(二)按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登记

新会计制度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核算教学成本。也就是通过对固定资产折旧摊销的办法,算出学校的教学成本。各校也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对各分院、系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分析,从而找到学校那个院、系投入少,效益高,有发展前途。因此,我们在对固定资产登记的时候,可以分为直接教学用固定资产、公用固定资产、管理用固定资产三大部分。直接用于教学的如教室等,公用的如学校道路等。新制度没有把道路纳入固定资产,但由于现在学校都比较大,里面的道路非常多,投资也非常大,应该纳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用于管理的固定资产主要是管理人员占用的固定资产。这样通过分类,可以分析出直接教学成本和学校的管理成本。

(三)确定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

新制度并不要求对所有的学校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对有的规定不予折旧。不进行折旧的有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文物和陈列品、动物、档案、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不进行折旧还有一定道理,但图书得植物是否进行折旧值得商榷。图书是教学的必要产品,纳入成本是完全应该的,也符合新制度对固定资产达不到规定标准,而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计入固定资产的要求。现在各高校的绿化投入非常大,种植了很多植物,这些投资应该纳入共同设施投入进行核算。完全可以通过折旧(生长年限)来进行核算。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以经营租赁租人的固定资产,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应当另设备查薄进行登记。也就是说以经营租赁租人的固定资产不进行折旧。

四、折旧的方法与账务处理

新会计制度规定,折旧年限主管部门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也就是说,有规定的,从其规定,没有规定的,各高校根据情况自行确定。折旧的方法新制度规定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新制度对折旧的核算设立了累计折旧科目。

一是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应计提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累计折旧”。

二是固定资产处置时,按照所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按照固定资产已计提折旧,借记“累计折旧”,按照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累计折旧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高等学校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累计数。

五、如何运用新制度折旧来测评学校教育成本

新会计制度制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核算高校的教育成本。由于高校几十年的习惯,所以,新制度并没有要求一步到位。但是,通过新会计制度对支出的分类和固定资产的折旧,我们可以利用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数据,对本校教育成本进行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财务依据。首先要把教育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就是直接用于教学的成本,如教学用固定资产折旧摊销、教师工资及福利,教师办公经费、学生所支出的费用等。间接成本主要是公共费用和管理费用,也就是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办公费用及管理用固定资产折旧的摊销等费用。公共费用也可以纳入管理费用一并计算。也就是说,要计算本校的各项成本,就把事业支出的相关数据与固定资产折旧摊销两项相加即可。教学和管理人员的经费支出,可以从单位经费支出中找到相关数据,固定资产折旧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清单和折旧来计算,两项相加就得到了直接用于教学的成本和管理成本。通过教学成本和管理成本的比例分析,就可以看出本校管理水平和人员结构、固定资产投资是否合理。通过各院、系教学成本的分析,就可以看出那个院、系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

六、新会计制度对高校固定资产折旧规定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现时价值

《新会计制度》下对于价值难于计量的资产,以名义金额1元入账;对于图书、档案、学校大量的绿化植物等不计提折旧;对非正常的毁损,如遭受火灾水灾导致原有固定资产的价值大大降低,不计提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此类规定导致不能完全反映全部资产的真实价值,特别是图书,是直接用于教学的,完全可以通过折旧来计算直接教育成本。

(二)无助于教学科研成本的核算

计提的折旧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成本费用,即使按资产类别等设置明细也无法分摊至需要细化核算的项目中去,无法根据计提的折旧衡量教学或科研所占资产应分摊的成本费用。累计折旧科目只是在固定资产处置时有借方,其他全是贷方。也就是说这处科目全是贷方余额,仅反应高等学校计提的固定资产累计数,而不进入教育成本的分摊。只有当学校本身想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才有一定用途,其他没有多大作用。

综上所述,新会计制度对于高校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只是增加了科目,而没有正式纳入成本使用。随着高校市场竞争的更加激烈,各高校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投资效益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只要我们通过新会计制度的过渡,就能进入高校教学成本核算的时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高等学校会计制度[M].2013.

[2]财政部,教育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M].2012.

[3]财政部.新旧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Z].2014.

[4]赵冬梅.新财务制度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研究[J].会计之友,2013(08).

[5]唐剑丽.美国高校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3.

作者简介:但成蓉,女,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专门从事高等教育财会研究;程萍,女,大学本科,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高校财务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新会计制度高校
基于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模式的分析
《医院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方法及意义
新制度视角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初探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试论述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