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策略研究
2015-04-13陈宗强
【摘要】本文列举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实践,分析传统银行相对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提出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竞争与合作并行”的转型战略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转型实践 策略建议
近年来,以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P2P)、股权众筹融资、网络金融产品销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至2014年9月,我国已有第三方支付机构269家,P2P网络借贷平台1400余家,股权众筹平台20余家,其迅猛占领市场份额的状态已对商业银行传统的营销理念和模式造成极大冲击,“竞争与合作并行”已然成为商业银行不二的应对策略。本文通过分析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各自优势、商业银行转型实践,提出“竞争与合作并行”的应对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金融格局面临洗牌
银行是一个典型的资金流通平台,互联网金融则打造了一个更加开放的生态圈,可以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产生流量并变现,从而创造商业价值。这个模式的出现为中小银行提供了与大银行竞争的契机,可能促成中小银行在零售领域对大银行的超越。另一方面,一些互联网企业已不满足只做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而是凭借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的优势,直接向供应链、小微企业信贷等融资领域扩张,未来可能冲击传统银行的核心业务、抢夺银行客户资源、替代银行物理渠道,颠覆银行传统经营模式。
(二)银行的商业思维面临变革
互联网企业力行“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开放包容理念,重视优化客户平等互惠的服务体验,而传统银行注重通过规范制度流程严防风险,对客户提供差别化服务,经营思维具有封闭性。在对客户群体的产品营销方面,互联网金融通过低门槛高效率的服务“拉”客户,传统银行依靠网点人员的“推”来引导客户,主动性不强。
(三)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
一是影响商业银行的传统利差盈利模式。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下,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较之银行活期存款收益相差高达10倍,T+0兼具流动性,会导致银行活期存款下降,分流银行客户;网络借贷兴起,申贷的低门槛与便捷性形成了在小微企业、个人借贷领域与银行的竞争力,一旦出现面向大企业的网络借贷模式,将真正触动商业银行的神经。二是触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第三方支付已极大地替代了银行结算平台,充当了各项充值、缴费、转账、支付中介,威胁着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
二、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开展的实践
(一)国有银行移动金融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客户使用率增长
面对滚滚来袭的互联网浪潮,商业银行在不断完善网上银行平台的同时,顺应电子载体的变化相继推出了基于不用应用系统的手机银行客户端,以及微信银行、短信银行等移动产品,并赋予其民众高度关注的各项便捷性功能及便民服务。艾瑞咨询《2014年中国电子银行用户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网民使用电子银行服务中,44.6%的用户使用了手机银行业务,较上年增加了15.7%,增幅较大;在民众最喜爱的手机银行调查中,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位居第一、二位。
(二)中小银行加速布局个性化服务,互联网金融竞争力提升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大举进犯”,中小银行借助决策优势、借鉴互联网金融思想的精华,从产品改造入手,提供个性化服务项目,获得了一定的市场认可。例如,兴业银行2013年3月推出新一代理财工具“掌柜钱包”,与第三方支付连接,可支持使用80多家银行卡进行认购。中信银行2013年6月推出“异度支付”品牌,客户消费时只需直接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支付。北京银行2013年9月“直销银行”服务模式正式开通,可提供线上和线下融合、互通的渠道服务。民生银行2013年9月与阿里巴巴启动战略合作,通过在淘宝开立直销银行店铺实现电子账户系统与支付宝账户系统互通。广发银行2013年10月首家推出个人贷款移动办理终端“随申贷”,该平台可实现全部种类个人贷款现场审批、贷款金额确认一步完成。
三、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优势比对
(一)商业银行具备特殊地位和优势
一是只要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控制通胀的职能继续存在,银行体系作为调节市场经济、传导宏观政策的主渠道功能不会变更。
二是银行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中枢,在保障社会资金安全性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互联网金融难以完全舍弃银行信用体系而自建信用体系。
三是银行在货币创造功能和在支付结算体系中的重要性,受到现行法律制度的认可和监管。互联网金融能否取得突破,不仅在于其技术的先进,还取决于社会的认可与接受程度,特别是监管当局的态度。
四是银行公信力、资金实力、信贷经验、支付结算、专业理财以及风险防控上拥有互联网金融难以企及的优势,特别是大额、复杂的金融交易,还能提供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多种融资工具的组合,设计立体融资解决方案,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互联网金融服务便捷、受益面广
一是交易信息相对称。互联网金融环境下,交易双方利用现代化支付平台,可以收集交易和行为信息;利用云计算机和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可有效实现客户评级和风险管理,快速实现供求双方相互匹配。
二是资源配置去中介化。凭借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等累积的用户基础和交易数据,互联网金融公司可以高效掌握用户在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和偏好,从而满足客户和消费者获得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愿望。
三是金融资源可获得性强。互联网金融理财门槛低,“一元钱理财”就吸引了大部分客户闲散资金“大挪移”。此外,投融资双方可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客户只要开通电子银行,足不出户即可从事投融资。
(三)商业银行较互联网金融更具稳健、安全优势
互联网金融因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受到热捧,但运行一年多来,国内相关立法尚未出台,对资金监管、个人信息保护、业务范围仍没有相对应的法规约束,且各大网络平台尚不能形成有效数据扎实风险控制基础,已多次出现兑付困难、倒闭、卷款,部分P2P转化为线下非法集资等现象,整体安全性饱受诟病。此外,存款保险制度对受保护资金范围、额度的限定,也更进一步凸显了金融平台稳健运行的重要性。
四、进一步优化商业银行转型战略的建议
短期看,商业银行主要是在银行存款、支付服务等领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其适实推新的服务产品也获得的一定客户群体的认可,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暂不会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撼动。长远看,互联网虚拟性开放化、互动性体验式、跨行业共生性的特征降低了金融业特别是银行的准入壁垒,使跨界经营成为可能,如果商业银行不能顺势而为,加强与新形态金融公司的合作,现有的客户资源、网点人员、信息网络优势反而会成为成本负担。所以,紧跟互联网、移动平台创新步伐,突出优势加强竞争与合作是商业银行转型布局的主导方向。
(一)强化自有品牌,实现网点服务延伸和业务的扩张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预计未来五到十年间,县域经济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将对银行的各类传统及新型业务带来巨大拓展空间。仅以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状况为例,在2013农村移动支付论坛上,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就指出,“从支付环节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依托互联网金融的移动支付,具有高效、低成本、简单易用的特点,能够较好地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需求。”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不可触摸性,银行网点、人员的真实存在更容易让中年客户群体所接受,商业银行应抢占这一先机,整合柜面个金条线人力资源,让更多的员工转向营销,一方面加强对进入大厅的客户进行有效识别、分流、引导、提供更多更专业的产品推荐、营销服务,提升电子银行分流率;另一方面深入农村地区加大电子银行宣传力度,做好引导、功能开通工作,将服务延伸到物理网点无法覆盖的乡镇甚至农村,拓宽潜在的客户领域,实现低成本扩张开拓新的市场,提升服务档次和品质,强化竞争力。
(二)强化互联网思维,获取大数据红利
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2011年在《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前沿》的投资报告中分析了不同行业从大数据浪潮中获利的可能,金融行业拔得头筹。而今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起也证实了这个论断。可以说,谁掌握了大数据的利用能力,谁就占领了金融市场竞争的制高点。面对这个机遇和挑战,银行业亟须运用科学的分析手段,强化营销数据库和信贷数据库的建设,及时对数据库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总结。在分析和挖掘客户行业、购买产品、交易量、结算量的基础上,对客户价值、客户需求、投资偏好进行定位,从而为客户服务方案制定、主动营销信息发送、营销方案定期优化提供科学决策支撑。面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冲击,银行要改变处于支付结算末端的劣势,可通过建设电商平台增加用户黏性,在大流量数据中寻找客户,依靠自身数据去发掘用户的需求,形成“网银+金融超市+电商”三位一体的互平台;或者进一步发挥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与银行的互补与协同作用,促进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的有机和有效结合。
(三)跟紧移动支付大流创新,着眼终端战略
一是现有资源多功能化。在支付模式方面,一定时期内刷卡模式和无卡模式将并存,但是在未来交易虚拟化,近场支付和虚拟账户交易的结合将成为最终的形态。所以,首先要增强手机银行的功能,打造自身的“O2O”闭环,将其他银行的账户一并纳入自己的手机银行进行管理,增加生活服务类品目,最终融合成“支付+钱包+理财记账+优惠”,提供流畅的无缝连接的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服务,促使客户群体从“体验”向“离不开”转变。二是融入移动渠道。移动互联网上的任何新的支付、定位等拥有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渠道,都可能是银行有待挖掘的新渠道、新入口,对此应采取重在打通各个渠道入口的战略,让“客户唯一识别装置”(客户身份证信息、客户编号等)在各个渠道统一且无阻,并能够通过该渠道沉淀客户行为信息。打通渠道入口后,要注重消费过程的服务提升,让银行电子载体全方位参与生活服务商品的营销、交易与体验,提供支付支持、客户管理、虚拟积分、融资投资、财富管理等多种解决方案,进而实现客户群聚效应。三是做平台的平台。手机是多种功能的综合终端,微信、淘宝的红火,就得益于智能手机普及为其提供了便捷的平台。SLM模式(social/local/mobile)最后一个关键也指向手机。商业银行百年基业,更具有与移动、电信运营巨头强强联合的优势,应抢占此项先机,除了直接抓手机,还可以在SIM卡上做文章,将银行从“你要去的地方”变成“你要做的事情”和“你一直都在的地方”。
(四)抓住民营银行出台时机共同合作、共同发展
国家金融改革的深化、互联网金融的热捧,加快了民营银行的出台步伐,目前申请或有计划申请筹办民营银行的上市公司或其大股东已达近30家。相比之下,民营银行更具专业化、特色化,将更专注服务于某一个产业或产业链,电商等小微企业将会是其主要营销对象。民营银行在初期受业务规模小和网点少的局限,将可能重点经营电子银行和网络直销银行。商业银行要充分运用物理网点广、渠道众多、业务品种齐全的优势加强合作,积极介入代理民营银行跨区域的支付结算、资金清算、投资理财、国际业务等业务。通过与民营银行的合作,共享其互联网客户群体的信息资源,达到扩大金融市场份额,又分享民营银行的业务增长红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贾甫,冯科.当金融互联网遇上互联网金融:替代还是融合[J].上海金融,2014,⑵.
[2]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⑸.
[3]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中国市场,2013,⑻.
作者简介:陈宗强(1974-),男,汉族,经济学士,现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三明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