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氢弹之父”于敏获国家最高科技奖
2015-04-12
于敏是谁?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国产土专家一号”……于敏身上的头衔很多,但是在他1月9日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前,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由于从事氢弹研究,他曾经“隐身”28年之久,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并且,由于保密的原因,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连他的妻子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工作,二十多年后才恍然,“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
从事氢弹的研究,是于敏一生中的重大转折。那是1961年,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要求他“转行”,参加氢弹原理研究和核武器研制工作。34岁的于敏那时候内向沉默,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而且,他当时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正处于可能取得重要成果的关键时期。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对于敏个人而言,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常年奔波。可是,于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国家需要我,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于敏说,“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自此,于敏开始涉足深奥的核理论研究工作,和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等人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于敏没有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这个“国产一号土专家”站到世界科技的高峰。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在当时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他更是只有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这其中,计算是繁复的,而我们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穷人有穷办法,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着。就这样,在氢弹理论突破中,于敏组织团队实现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并定型为中国第一代核武器。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而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在军工界有句俗语:“氢弹在世界上就两种构型,美国的T-U构型与中国的于敏构型”。于敏的强悍理论与精深技术由此可见一斑。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很多人称呼他为“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并不接受。他常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核武器是成千上万人的事业,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于敏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于敏对“宁静”有着自己的解释,“所谓宁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所以,当“文革”期间,军管领导胁迫于敏将某次试验中的技术问题定调为科研路线问题时,他并未屈服,反而在会议上挺身而出,鲜明地指出并论证那次试验的理论方案并无问题,只是一些新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从来不存在所谓路线问题。
于是,于敏成了被批判的对象,但他无悔:“如果我说假话,我可以轻松过关,但我经受不了历史和真理的考验。我宁愿现在挨整,决不说对不起历史的话,不说违背真理的话。”
于敏不屈服威权,能让他屈服的是科学和事实,还有一个能让他“屈服”的,是唐诗宋词的艺术。大物理学家之外的于敏,是一位喜欢中国历史、古典文学和京剧的老人。儿子于辛说:“父亲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诸葛亮和岳飞。他教我背的第一首诗就是岳飞的《满江红》。诸葛亮的‘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是父亲的座右铭。”“诸葛亮,是父亲心中的完人,那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常被他提起。”
“一个现代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聊以自慰了。”88岁的于敏如此说。
■热议锐评:这是一个回肠荡气、又会让不少人有些哽咽的爱国故事。从今天市场环境下年轻人的视角望去,于敏以及他们的战友们,几乎是神一般的人物。他们什么个人利益都不图,一头扎进分布在沙漠及深山中的研究机构和试验场里,几近“常年失踪”。于老以他对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贡献,向我们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