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吹尽狂沙始到金

2015-04-12王学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5年11期

文言文中的人物素材堪称经典,如果适当加以运用,能够有效提升作文质量,给阅卷老师留下材料丰富、论据充实等美好印象。综观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有很多考生在运用文言文中的人物素材上体现出自己的特色,或概述,或详写,或单一人物演绎,或多个人物综合;或拿来作论据,支撑观点;或解读人物,别有寄托。当然也有一些文章在运用文言文中的人物素材时,由于事实的谬误、分析的不当、安排的不妥以及角度的不对等,留下遗憾。

文言文中的人物素材运用,主要有以下一些技法:

(1)弱水三千,取一瓢饮。文言文中的人物素材常常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多个话题,有多个运用角度,但我们在运用时,往往只“弱水三千,取一瓢饮”。这里所说的“取一瓢”并不是随意的,而是要从素材与作文题目最契合的点切入,对人物进行挖掘,做到发人之所未发。

■高考范例:

学学李白吧!他“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喊“我辈岂是蓬蒿人”。贵妃捧墨、力士脱靴、龙巾试吐,恩宠一时无两,但他最终毅然退出官场,寄情山水。那辞官的勇气,便是他心灵深处的召唤;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高歌,便是他真实的心声。

这勇气,来源于他的自信与洒脱,他不关心功名利禄,因为他深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用勇气,谱写了一首激荡文学长河的生命赞歌。

——高考佳作《给成功以勇气》

■技巧点拨:

李白一生的事迹很多,考生单单选取他退出官场这一事件,围绕“勇气”进行叙述和议论,阐述了勇气对人生成功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同类叠加,多人组合。面对作文题,如果觉得使用文言文单个人物素材不能有效论证中心,那么可以将同类的人物有机地罗列在一起,同类互补,形成集团效应。或从相同角度来论证中心,或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观点。如果能够做到点面结合,构成有力的群例证明,则会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句式上可以采用排比句、对偶句、连续反问句、假设句等;结构上可以采用蒙太奇、小标题等形式;可以在一个分论点下统率几个人物,也可以在中心论点之下,一个分论点配一个人物。

同类叠加的人物要有共同之处,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材料不能放在一起使用;应做到异质叠加,避免重复列举;要有共同的指向性和服务于中心;要防止杂乱堆砌,句式尽可能一致,力求营造铺陈之美。

■高考范例:

对求学的人来说,严于律己的精神必不可少。纵观历史,凡学有所成者莫不深知此理。古时学者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故有纵横捭阖之才、经纶世务之智;王右军临池练字,在池中洗笔,竟染黑了一池水,故后有书圣美誉。他们这种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也正因为这种精神,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经世济国之才。

对修身的人而言,严于律己更是不可或缺。先贤荀况有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大儒朱熹强调“吾日三省吾身”,以不断检视自己的行为。可见反躬自省、严于律己对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进而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高考佳作《宽以待人处世,严于律己修身》

■技巧点拨:

为了论述“严于律己”的重要性,文章列举了多则文言文人物素材,如苏秦悬梁刺股、孙康囊萤映雪、王右军临池练字,还有荀况和朱熹的名言等,这些材料分别从求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使得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3)正反对比,对比映衬。写作时,我们可以将文言文人物素材中有关联的正反两面的人物对比,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主张。“正反对比”主要分“同质对比”和“异质对比”两种。“同质对比”又叫“纵比”,是将同一个人物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的不同情况进行对照,是同中求异;“异质对比”又叫“横比”,是将两个不同性质的或存在差异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好坏优劣不言自明。因为比较的双方形成鲜明的对照,互为映衬,所以,这种方法特别能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鲜明的对比中,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从而更有利于突出文章主旨。

运用此法关键在于精选素材,不能强作对照,要有可比性,要确立对照点。“异质对照”所选人物务必是性质截然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对比映衬应该有主有次,一般以正面人物为主,反面人物为辅。

■高考范例:

我曾感慨于北宋的党派之争,王安石有感于百姓生活的苦楚与政事的壅蔽,决心改革;司马光则看见权力斗争的复杂与利益的波流暗涌,保守拒进。势不两立中,这两位后世声名显赫的文学家无愧于其君子之质,以谏为剑,以劝为刀,相促相进,使北宋在这谦谦君子之争中获得长久的安宁。犹记得王安石去世之时,司马光悲痛不已,涕落满襟,这其中,也因那可敬的人言从此不再有了吧!

——高考佳作《人言可敬》

■技巧点拨:

在以上文段中,作者将王安石的决心改革与司马光的保守拒进进行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又将司马光自身反对王安石变法与其痛惜王安石去世进行鲜明的对比,从而强调“人言可敬”的观点。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