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奥斯威辛:世界反思历史的路标
2015-04-12
二战期间,15000名犹太孩子被送到距离布拉格60公里的特莱津集中营。在集中营里,孩子们学会了绘画、诗歌。孩子们的老师,想尽办法艰难地把孩子们的诗和画保存下来,为了让今天的我们,有那么一个片刻停下来,去了解——人们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真实经历。也让我们有哪怕一小段的静默时间,去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和今天的儿童们一样的孩子,有了一个被突然中断、再也没有能够长大的童年。这其中,画下《特莱津》的女孩鲁特·萨赫苔洛娃,出生在1930年8月24日。1942年3月19日,她被遣送到特莱津。1944年5月18日,她被送往奥斯威辛集中营。在那里纳粹杀死了她,她还没到14岁。这是一张上色的剪贴作品,用了当时作废的表格纸,贴在一张发亮的黄色纸上,作品的构图、变化和虚实处理都很好,是艺术化的特莱津景观。
林达在《像自由一样美丽》这本书中,以数十幅被害儿童的幸存画作为主线,围绕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这一核心内容,讲述相关背景和有记载的人物及故事,直面犹太家庭中的生死际遇。
今年1月27日,整个世界都在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从1940到1945年的6年时间中,包括中国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多万人死于德国纳粹在波兰南部小镇奥斯威辛建造的集中营。苏联红军解放这座集中营时,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近1.4万条人发毛毯,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5000双女鞋和不计其数的尸骨。2005年11月1日,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1月27日定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
●媒体评点:温故知新。今天的奥斯威辛,是整个世界反思过去的历史路标。奥斯威辛的历史足以让全人类在其后为和平而保持永恒的警觉。而奥斯维辛的孩子,更告诉我们:任何时候,自由和梦想都不能辜负。(《新京报》)
◎话题拓展:渴望自由;历史见证;人类良知;坚守人的尊严;提醒与警示;追求和平……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人民日报》等)
编辑/华放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