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石头剪刀布”获胜策略,获麻省理工奖
2015-04-12
还记得去年媒体报道的浙江教授做“石头剪刀布”的实验吗?
4年前,这个被视为儿时的游戏,被学者用到一项科学研究中。现在,这项花了四年时间、20万元科研基金,此前被讥为“吃饱了撑的”“砖家好无聊”“浪费科研经费”“可获诺贝尔闲得蛋疼奖”研究,入选了“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2014年度最优”,成为中国首次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社科领域成果。
这项由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科学院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共同完成的成果,叫做“石头剪刀布”中的社会循环与条件响应,解释了“剪刀石头布”的制胜原理。这项研究采用经济学控制性实验方法——也就是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利用“石头剪刀布”这一家喻户晓而又在博弈论中处于元博弈模型的框架进行研究。这其中,包含了物理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内容。《麻省理工科技评论》认为,这项研究是对人们玩“石头剪刀布”的方法的第一次大规模测量,测量揭示了隐藏的行为模式,聪明的人可以利用这个模式来提高自己的胜算。
然而,看看这次研究获奖之后的网络舆论,大部分声音依然是吐槽,依然是戏谑和嘲笑。
●媒体评点:一部短片,从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的雾霾根源开始,凝视着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呼与吸之间,生存并生活着。雾霾之下,谁都不是局外人。所以,贾樟柯希望通过这一短片呼吁全社会一起来改变空气污染现状。同呼吸、共努力,这是我们每一个人负责任、有担当的态度。
◎话题拓展:追问空气污染;环境保护;改变;行动;从我做起……
(资料来源:网易娱乐、澎湃新闻等)
吐槽“石头剪刀布”的现象并非孤例,在去年,《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网络会话中“呵呵”的功能研究》等学术论文就不断引发争议。但其实,这种“吃饱了撑着”的研究并不在少数。其中,最著名的是2009年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兰斯·德瓦尔和萨拉·布罗斯南关于“猴子与公平”简单有趣且意义重大的研究。科研人员在实验开始给每一对猴子同样的奖赏——黄瓜,后来他们给每对中的一只吃甜葡萄,本来很高兴接受黄瓜的猴子看到同伴得到葡萄时便不再接受黄瓜,并用黄瓜袭击饲养员。由此,他们得出结论:要求公平、公正的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其他灵长目动物也有。再比如,牛顿苦思冥想苹果熟了为什么落在地上,陈景润证明“1+2”的问题。以实用主义去衡量,这些问题于我们有什么用呢?可是,前者却凭着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后者通过证明“1+2”把几百年来人们未曾解决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大大推进了一步,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科学史上还有一段有趣的小故事。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原理时,曾经有人问:“这有什么用处?”法拉第回答:“一个新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处呢?”不到100年,“新生的婴儿”已经是人类不可须臾或缺的“巨人”。
由此可见,单纯地用“有用”与“无用”“有没有用”的标准,特别是眼前的“有没有用”的标准,来评价科学研究的结果,是短视的,而这种短视背后则是浮躁。正像学界所反思的:“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存在学风浮躁、急功近利和脱离实际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术的创新性发展。”
●媒体评点:一般而言,大众舆论的态度,并不会左右一项科学研究的走向。所以,纵使“石头剪刀布”被吐槽至死,也一样还是获得了学界的充分认同……与之相较,真正的风险其实在于,动辄对“学术劳动”充满敌意的社会族群,永远难以发育出健康的科学文化。这意味着,普罗大众与学术精英之间,将会加速疏离;也意味着,本就巨大的知识鸿沟,将越拉越大。“石头剪刀布”研究,也许只是一个极为偶然的案例,可其确乎在提示人们,对基于专业分工的学术劳动保持尊重,对不了解、不理解之事保持敬畏。围观所谓的“奇葩研究”,少些莫名其妙的傲慢,少些人云亦云的附和,多一份理性与耐心,我们可能便会有不一样的判断。(然玉,光明网-时评频道)
◎话题拓展:有用与无用;浮躁与功利;启示与反思;科学超越常识;对学术研究多一些敬畏;浅薄的是研究还是素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
(资料来源:《钱江晚报》、新华网、华声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