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2015-04-11胡澜
新时期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胡澜
(川北医学院科技处,四川南充637007)
摘要:在当前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及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下,生态道德教育逐渐成为了新时期德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生力军,提高其生态道德素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确保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在实践中应从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加强思路创新,实现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及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胡澜(1975—),男,重庆永川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民族未来、人民福祉及社会发展的长远大计。在当前生态危机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发展相等的战略层面,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新布局,并响亮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升华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时代发展的现实呼吁。当然,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伟大“中国梦”,仅仅依靠法律、经济等制度规定是不能完成的,还必须从根本上使人们的传统意识得到改变,使之具有良好的生态道德素养。要达到这个目的,教育无疑是主要手段。也只有将环境的管理和态度摆在道德的层面,才能使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增强人们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感,从而建立起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1]而作为国家民族栋梁的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各阶层群体的道德、行为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因此,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其生态道德无疑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一、生态道德的内涵
所谓生态,主要指人与生物圈乃至整个自然界的关系。生态的内涵不仅反应自然界本身,更体现着显性的人类价值取向。研究生态,不仅以尊重和维护自然界的生态自身价值及秩序为目的,更着眼于自然界、人类和社会的未来发展,强调从人类的整体利益出发,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及和谐发展的生态愿景。正如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的自然界首先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是人类社会的前提,并且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 “自然界, 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 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2]
福斯特说:“马克思的世界观是一种深刻的、真正系统的生态世界观, 而且这种生态观是来源于他的唯物主义的。”[3]道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不仅是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实践精神,是我们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随着社会文明的日益发展,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素质不断提高,这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重要活动,毫无疑问,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五个文明愿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进程中,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推进道德建设,最终实现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
而生态道德作为道德范畴的生态道德,不仅蕴含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伦理关系。生态道德内涵的提出,是为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而构建的行为准则。生态道德从意识形态层面更全面地解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了生态文明社会形态所应具备的价值观特征和价值规范标准,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生态道德从道德义理上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人类应该不遗余力地尊重和保护自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文明社会中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
生态道德的提出,是人类道德进化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建设的新天地,它反映了人们对未来、对人类整体、对自己及子孙后代切身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最高利益的责任心和义务感。[4]当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提出了生态道德。更重要的是,如历史唯物主义一直强调的,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即进行生态道德的教育和实践。只有获得所有社会阶层和所有个人的广泛理解、支持和参与,并成为所有人的内在道德要求和得到道德实践时,生态道德才能最终成为公民的自身行动,达到知行合一,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协调发展,它才富有生命力。
二、新时期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态道德教育是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提高的现实呼吁
道德不是一种泛泛、空洞的说教,而是一种具体的并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改变而发展变化的行为规范。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其社会道德不同,这些道德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衡量的标准在于它是否对社会生活和生产有所指导,是否和社会进步趋势相统一,是否与人类文明发展相联系。在当今时代,人与自然的冲突矛盾问题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诚然解决疑难的根本途径就必须以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为依据,将道德范围向自然延伸。[5]这就要求人类要不断增强生态意识,培育生态道德。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其中生态文明是新提法。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曾经历了“一、二、三、四、五”的不同目标。最初我国提出一个物质领域的现代化,后来邓小平同志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是两个现代化。江泽民同志加了“政治文明”后形成三个现代化,胡锦涛同志提出“和谐社会”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四个现代化”。现在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新提法意味着一个生态文明社会的开始,标致着人类发展进入更高阶段,它是将维护和尊重生态环境视为主线,旨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提供基础。生态文明社会是整个人类社会尤其是子孙后代和青少年的共同期盼。如果一个民族缺乏生态道德,那么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将成为无根之基,人类精神文明也将会是无本之源;而没有符合自然规律的社会演化,政治文明也将是一句空话。可以说,生态道德是人类其他道德的基础和保障,是评价人类是否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一项重要指标。[6]
(二)生态道德教育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社会的变迁及发展都是由众多因素引发的结果。在以往时代,大多数人们只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予以高度关注,而很少重视对生态要素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然而,当今人类社会发展困惑明确反映了生态因素是不可缺的主要内容,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前提。一些真知灼见的政治家深刻洞察到,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其实比解决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政党矛盾等更为紧迫和根本。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一个章节进行阐述,把生态的内涵从过去只注意生物生态、污染生态上升到科学前沿的人类生态、社会生态,上升到生产关系、消费行为、体制机制、上层建筑和思想意识的高度,上升到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将其作为一种发展目标、工作部署、制度设计,溢露出了一种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潮流。众所周知,当前中国的生态问题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日益严重。30多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付出了不小的生态代价,水、大气污染形势皆很严峻,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都在警示我们。生态问题恶化,不仅是直接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社会和谐将受到影响,同时,环境破坏使得社会不安定因素在增加,因为生态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在增多。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长远发展的基本方略,是新时代的宏伟愿景。面对时代呼声,我们必须以新知识、新观点、新思想来转变传统思维方式,重新将生态要素纳入可持续发展中。当然要实现其目的,就有必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通过对有代表性的社会群体来影响。
(三)生态道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 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 而“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7]实际上,生态问题就是人类自身发展问题,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人类同自然处于和谐发展状态,才能从根源上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8]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就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使得社会与人都能获得全面发展。全面发展,不仅体现于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超的技能水平,还应体现于强烈的生态意识,只有这样,人类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而且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是衡量一个人的伦理品质和伦理素养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现代文明社会适应的人,应该是一个既具备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优秀品质,又具备能科学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良好素养的人,也唯有如此,人的发展才是全面的。因此,在新时期里,提高高校德育也必须把生态道德教育当作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德育中贯彻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促进我国大学生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未来社会的持续。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对于大多数的生态环境破坏实例,其实承担主要责任的多是高校大学生。而且无数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几年前曾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伤熊事件”, 其为北京某大学学生刘海洋所为,在这起事件中,两只黑熊身体被大面积烧伤,这无疑体现了大学生自身的缺陷。因此,当代大学生要想获得全面发展,真正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就必须在道德体系中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建设,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养成,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开辟生态道德教育的新阵地,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以先进的生态道德指导大学生生态教育实施和发展推进生态文明的构建,实现生态道德的实践意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新时期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新思路
(一)重构生态道德教育目标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9]高校德育过程是一个价值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在大力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的新时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必然包含了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知识、态度、能力。特别是生态危机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转变传统观念是极其重要的。中国在经历了高污染、低效用的初期工业化后,现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在这一新形势下,生态道德的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节奏,更新生态教育观念,超越工业化初期的“工具人”、“理性人”的教育目标,从生存的角度,以培育“生态人”为新教育目的。这正如周谷平教授认为,教育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把生态道德置于学校道德体系中,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之具有正确处理、科学对待一切自然生态的能力,从而通过其全面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无疑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然而,纵观我国高校的德育教育,长期以来大多是以怎样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集体之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就如何认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内容相对甚少,这样致使大多数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清晰认识,对保护自然环境责任不明确。即使有学校将其纳入教学体系,但多数是停留于表面形式,而很少将其纳入到道德教育目标中,没有深入的研究实践,更谈不上对生态道德人的培养。因此,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开展生态道德教育的重大意义,把生态道德摆在突出位置,重构道德教学目标。
(二)丰富生态道德教育内容
在新时期,将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养成纳入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全新课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新发展。生态道德的培育除了要普及生态知识外,还应着重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生态道德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大学生正确树立生态道德理念是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环节。生态道德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个塑造人们正确的生态价值观的活动。在具体实施中,应帮助大学生重塑绿色消费观,让他们具备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弘扬高尚的消费道德,并对行为给予指导。二是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情感,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它是一个正确理念的树立和情感强化的过程。也即是在生态道德教育中,不仅要树立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还要培养对自然行为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的强烈而鲜明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使他们作出正确的行为。因此,在教育内容上,应尽量从审美角度和生存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情感培养。三是生态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行为准则,生态道德规范是生态道德的一种基本形态,对大学生的生态行为具有约束、规范、指导等作用。当今的生态问题已经超越国界,成为国际社会新安全观的一大挑战,因此除了将国内生态道德规范作为教育内容外,还应帮助大学生树立国际合作精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全球生态道德观,从而进一步推动生态道德规范的建立,在具体的生活中,只有真正懂得生态道德规范,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拓展生态道德教育载体
生态道德既然属于道德范畴,必然也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我们应充分运用思想政治课的优势,增加和补充生态道德教育的相关内容,使生态道德渗透在教学内容中,开辟生态道德教育主渠道。譬如,可在法律基础课中加强环境保护法相关内容的宣讲;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将生态道德内容增补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同时,要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发挥网络辐射作用。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普及和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网上祭拜等新方式,目的是减少传统重大节假日期间人们燃烧烟火所引起的严重大气污染等生态问题。网上祭拜既经济又环保,不仅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而且切实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污染,这是网络载体在生态教育的典型创新运用。因此,高校应加大对有吸引力、有特色的网站建设,尽快开发一些适应于网络环境的生态道德教育软件,开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材体系,使学校生态道德教育更大范围、更有效地实行。此外,学校可利用主题班会、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开展环境宣传;发展生态文艺,引导学生采取文学、歌曲、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大力弘扬保护、善待生态环境的先进典型,鞭挞破坏生态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可以在校园内按班级选定一片绿化区,由学生种植、管理花草树木,深入开展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创建活动等。
(四)强化生态道德教育实践
社会实践是道德形成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优化大学生生态道德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社会实践,通过围绕素质教育积极组建一些有关环境保护兴趣小组或社团。因为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具有凝聚力强、目的明确、辐射面宽等优势,是高校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能够为生态道德教育与实践的提供良好平台。在具体的实践中,可充分利用其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实践活动,譬如对自然科学进行学习、开展志愿服务和环境保护实践等,具体形式包括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植树节、世界无烟日等重大环境纪念日,在校园内推广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如张贴海报、悬挂条幅、发放宣传单等吸引大学生参与,还可以在学校设立跳蚤市场、废旧电池回收站、垃圾分类回收桶等,使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从而让大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激发提升。江苏丹阳市云阳学校在生态道德教育实践上为我们树立了典型,如学校组织的名为“大运河环境保护小卫队”, 该小卫队通常利用双休日、寒暑假及课外活动走向京杭大运河进行大气样本、水样及土样的采集,并在市环保局和化学老师的指导下对成分加以分析,这不仅使学生环保意识得到提高,还对生态知识有所强化、巩固。此外,还可以采取学生上街、走进社区向人们宣传环保知识,积极践行绿色消费,让学校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成为一种常态,真正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并辐射影响其他群体。
参考文献:
[1] 胡榕.大学生生态道德的现状及教育机制研究——以浙江省高校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4):103.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
[3]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3.
[4] 刘伟杰,陈文斌.关于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3):44-45.
[5] 马永庆.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思考[J].伦理学研究,2012(1):1-7.
[6] 王明安,周德新.高校思政课应成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阵地[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35-39.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7.
[8] 高惠珠,徐文越.论马克思生态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4):3-7.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926.
[责任编辑范藻]
Exploration of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New Era
HU L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7, China)
Abstract:Under current circumstances of worsening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and state'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ecological moral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moral education in new era. As the vital force of socialism construction, college students have to improve their ecological moral qualities, which are not only the realistic require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their ow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practice, we should enhance the innovation of ideas in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s so as to achieve 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environmen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ecological morality;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