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体论视觉探寻“体育”真、善、美的意蕴
2015-04-11唐海平
唐海平
(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系,安徽 合肥 230061)
从本体论视觉探寻“体育”真、善、美的意蕴
唐海平
(合肥师范学院 体育系,安徽 合肥 230061)
从本体论视觉思考体育,探寻体育哲学意蕴.基于本体论的学科理论知识,对体育进行哲学划分.体育作为人感性实践的存在,从本体论范畴对体育进行探寻,将体育分为求“真”的知识、向“善”的意志、审“美”的情感和“力”的自然;全方位的审视“体育”,并赋予“体育”哲学的本真意义.
本体论;哲学;体育
任何一门学科的主题都是抽象或普遍的,它是从万千的现象中抽离出不变的本质,“体育”也不例外,因此,体育在追求知识普遍性的过程对“体育”开始追问,并对“体育”进行哲学探寻,这将成为“体育”学科的理论基础.学科内在知识的预设与本体论思想的探查是分不开的,“体育学”从感性直观到理性透视,必须结合这种思维观念才能真正建立起本学科的学问基础.“体育”作为人感性实践的存在与人的生活密切联系,渗透进自然理性的原始特征中,成为人创造世界的实践、改造和探索行为.本文探索性地从本体论的视觉对“体育”进行“真、善、美”的尺度划分,成为人生命存在的具体根据.
1 本体论的理论基础
本体论(ontology),西方哲学一种特有的一种认识形态.虽然直到17世纪“本体论”这个概念才被德国经院哲学家郭克兰纽在《哲学词典》中使用,但是并不妨碍它成为西方哲学的主干内容:第一哲学.随着人文学科分野,人们在学科领域内构建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建立起本学科哲学观念,而本体论的创建成了关键,于是就出现了艺术本体论、历史本体论、文学本体论、教育本体论、社会本体论等各种哲学形态.体育本体论不仅是一门学问,同时也是认识“体育”(由于对体育概念存在的争论,有必要加引号以特指)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体育内涵中最基础的部分.体育本位论在这种追求知识普遍性的路途后,关注经验现象背后的理念和原则,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并引导着行而上学问题的提出.于是什么是本原?这一问题接着产生了.这是一个贯穿哲学史始终的问题,它被理解为最高原则,唯一性和不变性内生于事物的本质中,并统摄着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事物内在的本原.希腊人将它理解为“逻各斯”:理性,它是能说出来的原则和道理.事物出于本原的运动是有序和规范的,存在、运动和变化、存在和虚无、形式和质料等问题一一被提出.这种探索的思维方式,依循着对事物普遍性问题的探察,成为哲学的最高原则,支配着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规律的探索和原则的考察.沿着这一思维路径,从世界的本原的探索到寻找人生的普遍意义.体育本体论寻求着研究对象最初的原因和最高的原则,把握着“是本身”的所有本性.对体育知识的思考需要探寻特定的方式,而本体论范畴的演绎,是体育本体论理论基础,也是事物本质划分中最为实用的手段.
2 “体育”本体论的哲学划分
“体育”在哲学思维的“真、善、美”中,具体属于哪一个领域呢?这个问句中”存在先于本质”[1],从人生理和心理、思想和行为、理论和认识、伦理和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实践选择中,”体育“似乎都活跃着身影,成为人理性根据的现实依赖;但在实际学问建立的过程中,“体育”似乎又不在真、善、美的任何一个领域中,逻辑学(哲学)、伦理学(宗教)、美学(艺术)都涉足进入人核心思想的知识范畴中,成为人理性意识诞生的标志.而“体育”却不在其间,游离和徘徊于人理性思维的认识边缘,感性创造的实践之外,“体育”的理论基础被瓦解和剥离.但是,事实“体育”是人生命形式存在的最好证明,是人本原自然的能动力量;“体育”本体知识的确立,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寻找到认识真理的思维路径.幸运的是,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给了我们答案:“体育之效,至于强胫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情感,因而强意志”.从此,“体育”不仅进入了“真、善、美”的认识领域中,同时,呵护着身体的本原,成为哲学思想的实践依据.“体育”将构成自身的哲思范畴,同时,建立起“体育”的自然本原生命哲学.
2.1 “真”的知识
真,乃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的知识,它始终依赖信念表达人的情感态度.“真,一定与人类兴趣有本质的联系.”[2]兴趣将“体育”与真的观念联系起来.真的对立面是假,在“体育”本质的认识和学科建立的基础上,不反应假的知识和观点,只汇集真理、真实、真知、真义和真谛,真才是“体育”从知识角度所要呈现的内容.马克思说:“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体育”是因实践而成为人行为的固有品质,人生命活动的价值关怀是“体育”所思考的终极问题.审视“体育”的知性本原,必须从生命形式的运行动因中把握,潜在的显现、自在到自由、行动到超越,都是人自然本性的行为结果,“体育”是回归本原身体的历史努力.在文明进程中,“体育”知识逐渐体现出结构上的有序性,功能上的能动性,运动上的整体性,行动上的目的性,从混沌到有序、无为到自为、简单到复杂,都是生命性的体现,并以知识的形式储存起来,因此,“体育”成为人生命实质的感性法则.生命意义的价值,理想信念的追求,乃是哲学关怀的内容.“体育”并不思考这些问题,并在学科体系中书写着知识,实践认识意义的目标.人的存在方式、感性结构、理性规范和意义开显中,不能缺少“体育”的参与和关照,人活着只为回答活着这个事实,“体育”成为更好活着的方式.“体育”的知识体现在实践中,有先天的本能、后天的习惯、经验的养成以及行为的学习等因素构成,最终都成为人有目的、有意识和有规律的实践活动、人自觉意识的觉醒,使“体育”从混沌的身体运动中上升为规律的活动、意义的行为和生命的形式,“体育”成为主体实践的符号.体育与身体结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生命共同体.[3]“体育”是对人生的改造活动,从有限的实践到无限的意义,“体育”让人生命在一次运动中,实现着意义的超越,内在潜能的激发,外在力量的拓展,“体育”张扬着个性的生命意志.个体的是有限的存在,大写的人是意义的扭结,“体育”让有限的人生尝试着无限的意义可能,人终极理性的关怀、追求和超越,实现着“体育认人成为人”的生命理想.“体育”真的知识,是人性意义的哲思,它在生命形式的实践中映现,领悟“至真”的研究.
2.2 “善”的意志
善,是一种德行,是愿望的期许.人有向善的品格,并使道德植根于至善的理念中,来规范世俗生活的思想与行为.亚里士多德[4]谈到:“每种技艺和探索,与每种实践和选择一样,都显得是追求某种善”.善指引着事物走向最终的目标,并通过行为实现人生幸福的愿望.“体育”在善的概念中,就是去培养勇敢、忍耐、坚毅,锤炼品格,追求卓越和奋斗进取,证明身体自然状态的优越与出众.“体育”在善的范围中进行描述,无法在生命禁止中获得,而必须去运动、去实践、去超越,在道德欲求的具体行为中实现.在“体育”中获得善的德行,不是健硕、俊美和文雅的人,而是奋进的拼搏、恒久的决心、困难的克服、坚定的付出和勇敢的参与的人.这样实践善的行动,才能导致人间美好事物的出现,道德在德行的“体育”行为中获得优化.“体育”行为本身就引导出善的愿望,节制、正义和勇敢成为道德的具体内容,“体育”向善的本性得到宣扬.
“体育”在善的目的性中,追求个性的卓越,践行身体的超越,实现生命的勇敢,以此来赞美和歌颂人行为的完美.“体育”是社会道德的推动力量,榜样导致英雄崇拜,荣誉光环具有辐射的效应,使社会成员都敬仰这种拼搏、进取和奋争的品格.在“体育”的品质中,一、卓越,是民族性格的精神依托,在“体育”赛会中,民族竞争的表演,通过体力行为的付出,彰显民族德行的特质,收获荣誉和尊敬;二、超越,身体极限能力的超越一直都富有挑战性,跑多快、跳多高和投多远,似乎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和魅力;三、节制,必须保持适度的克制,“体育”在规律中运行,在超越极限中必须遵守法则,这就要求具有节制的理性态度来对待行为的鲁莽;四、正义,是公民良知的核心部分,“体育”裁判和判罚的尺度就是正义的天平;五、勇敢,是生命活动的激励因素,勇敢才能超越、进取和奋斗,才能不惧怕危险,才能创造、开拓和前进,“体育”正是培养勇敢的行为,勇敢成为智慧、美德和高尚,引领着人生目标的实现.在人生意义的实践行为中,“体育”具体向善的品格,实现着人对善的理想追求.
2.3 “美”的情感
美,涉足人的感性直观,它是体验的对象,并通过具体存在得以显现.“美”是运用纯粹自然的规定性“.[5]自然中规定着人本性的行为,美,时刻对这些自由行为进行模仿,并着意将其刻画成美的对象.“体育”是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同样,成为美所捕捉的对象,用绘画、雕塑甚至诗歌进行展示、宣讲和流传.“体育”表现生命力的冲动,是作用于人身体之上的行为,同样在感性意义中体现存在的价值.“体育”是强力,是生命意志,是本能欲望,是勇敢冲动,美正是在意识上塑造着“体育”的形象,被看作生命自然的一部分.在身体理论的根本性问题中,获得美感的途径最容易在“体育”行为中寻找,欲望、表象和激情使美的创造活动充满现实的素材.模仿是美的动力,在美的自由选择中,“体育”总能成为审美的对象,人类行为的这种动力,被转变成为一种自我解放的理由.感性行为中的“体育”,被美的意识创建成为心灵审视自我的工具,“体育”在美中界定为一个感性生命的源泉.
美是两种力量相互渗透的结果,一种是感性冲动,一种是理性幻想.幻想在于意义的自问,冲动在于本性的展示,美在这两种元素整合中创造鲜活的存在.冲动是感觉世界中唯一的动力.“体育”是一种主动的作用,源于生命的自我冲动,在经验的世界里给美带来活的形象.活的形象是游戏冲动的对象,更是美所要着力表现的生活形式.游戏冲动是形式和质料冲动的集合,美的最高理想就在两者的完满结合中实现,因此,游戏冲动成为美无法抗拒的力量.“体育”在感性直观中,由生命活动的身体行为,引申出游戏冲动创造的美,在审美状态中“体育”实现意义的升华.“体育”是生命形式的感性冲动,当“体育”以游戏的方式存在时,人性的意义获得了完满,人成为了人.完整的人,同美进行游戏,真正游戏使“体育”获得理性的意义,在感性实践和理性思维中,“体育”获得知识体系结构的机会,成为与艺术同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体育”的游戏冲动,通过审美尝试获得纯粹形式的机会,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规范,再到情感寄托,“体育”完成了哲学的纯粹分析.在审美的意象中,“体育”行为上升为游戏冲动,最终成为自由的美,完美着人的情感.“体育”是人经验的部分,在审美的游戏冲动中,成为完满人性的情感寄托.
2.4 “力”的自然
“体育”在哲学“真、善、美”中,都寻找到了意义的归属.真是善和美的前提,[6]但是,在超越生命自我活动的意义上,“体育”存在另一种境界,这就是:力.力,在哲学中体现出一种相互关系,在事物内部潜在的存在.“力的本质是未知的,所被把握的只是它的表现”.[7]这种表现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得到确认,关系是自我存在的内在和外在联系的统一.“体育”本质是行为的表现,通过力的诱导将潜在的能力给予挖掘.“体育”行为中体现这种力的相互作用,力量和气力的产生通过力得到发挥,最终又回到身体能力的力的循环中,只是在“体育”中呈现出力的保持和增长状态.从其人体与运动科学观之,主要包括人体运动状态的激发与调适.[8]“体育”使身体接近自然,并显示出生命力的活跃、激烈和热力.生命是一种实体从一个内在原则出发来规定自己行为的能力.[9]“体育”就是生命力从原初状态走向意义本身的最好证明.生命力的内在形式是纯粹根据,“体育”的行为基础、实践目标和活动规律都是以生命力为原则进行,这种生命力通过体能实践的具体状态得以呈现.而生命力的外在价值是力的表现,“体育”在走、跑、跳、投、游的具体行动中,都透露出超越、进取和奋争的意义,生命力在行为中获得直观的感性价值.
尼采曾经谈到生命的强力意志,“体育”中充分映现出这种主人道德权利欲望.生命自然在“体育”行为的力的呈现中,实现着身体能力的改变.“体育”仍是生命力充盈的行为,“体育”使得身体能力从静态到动态,从病弱到强健,从消极到积极,生命力在“体育”中逐渐受到野性的自然、实践生活的必须、获得意义的自由.“体育”行为让身体具备魅力、动力、用力和能力,力量在消耗中增加,力气在释放中汇集,生命在原冲动通过力在“体育”中展示.认为身体教育的根本在于启蒙健康、理性的身体观,进而使每个人能尊重、悦纳、呵护、赞美自己的身体,[10]力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力是人生存在形式的反映,“体育”恰巧反映生命力的状态,是对力的生命行为的科学总结.在求真的知识中,生命力是知识首先追寻的目标,人生命力的基础形式通过“体育”知识研究并保存下来,“力与真”是认识“体育”的知识基础;在向善的意识中,对生命力存在价值的探讨,是人实践道德的自我实现,“体育”依靠人生、实现人生、完善人生,人对自我善的品质在“体育”中尽显,“力与善”是实践“体育”的道德要求;在审美的情感中,生命力在于表现人性的美,是身体形态的具体刻画,“体育”立足追求这种生命力美的瞬间,“体育”表现生命美的形态,“力与美”是升华“体育”的情感象征.“体育”是力的生命实践形式,在于生命力的关系中,回归生命的本原自然.
3 结 语
在哲学意义上求索“体育”的终极思考,在知识、意志和情感的“真、善、美”哲思范畴中,寻找到“体育”与人生命自然的“力”的意义关系,“体育”成为人生命的具体根据.哲学应该全方位地审视人,体育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它不仅关注人肉体的自然状态,同时思考人主体实践的自由,是应对自然生存挑战的本原武器,激发出人生命自觉性的无限可能.由经验的“体育”上升到总概念的“体育”,正如由艺术上升到美感,人学到思考人性和解释文化观念,都是从万千现象中抽象出来不变的本质,这是由经验知识思考过后的理性总结.“体育”是人生命自然需要,“体育”必须建立本体论的依据,这是体育哲学赋予的任务.通过对体育“真、善、美”的考察,上升为人们对知识的探索、道德的实践和情感的寄托,是对人自身生命存在意义的研究.因此,在体育“真、善、美”的表现形式中,更多的是寻找“体育”普遍的本质和共享,这是一条“真理之路”而非“意见之路”,是本体论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体育学学科建构的基石.
[1] 考夫曼. 存在主义[M]. 陈鼓应,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03.
[2] 唐纳德·戴维森. 真与谓述[M].王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7.
[3] 刘欣然,范捷. 从身体哲学中寻找体育运动的哲学线索[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23-26
[4]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注释导读本.邓安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8.
[5] 费里德里希·席勒. 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14.
[6] 黑格尔. 小逻辑[M].黄昀,常培育,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65.
[7] 熊文. 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新理念——更真、更善、更美[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29-32.
[8] 黄洁,黄玉珍,胡科. 论身体教育亦是向善,竞技运动也可求真 ——兼与王学锋商榷 [J].体育学刊,2010,17(5):1-6.
[9] 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M].邓晓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53.
[10] 李传奇,田雨普. 新世纪我国身体教育思想研究评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118-122.
[责任编辑:徐明忠]
Existence and nature:searching the gist of“sport”by metaphysics view
TANG Haiping
(P.E. Department,Hefei Normal University,Hefei 230061,China)
To understand things and explore the philosophy meaning of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ysics. The metaphysics on sports is based on ontology theory knowledge. As the existence of human perceptual practice, spor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knowledge of the truth, the upward willing, the aesthetic emotion and the nature of power searched for from philosophical category; seen from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s, sports is given the true meaning.
ontology; philosophy; sports
2014-10-30
唐海平(1980-),男,安徽宿松人,合肥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运动训练学、体育社会学的研究.
G807
A
1672-3600(2015)06-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