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人在“漂流式”调查中的角色驾驭

2015-04-11郝君怡

视听 2015年3期
关键词:柴静栏目主持人

□ 郝君怡

主持人在“漂流式”调查中的角色驾驭

□ 郝君怡

1996年5月17日,《新闻调查》第一期《宏志班》播出,其双机拍摄、主持人现场调查采访、层层推进、即时评述的特点拉开了我国调查性电视新闻栏目的序幕。

《新闻调查》是一种“漂流式”调查,在调查前和调查中对于证据和结果都没有确定的把握,就像在河中漂流,沿着河道的大致方向,途中的阻碍和缓急都无法预知。也可以说《新闻调查》重在过程而非结果,而双机拍摄的运用,记录下记者调查的过程,可以说拍摄事件的同时也在拍自己。《新闻调查》的节目模式给调查性新闻栏目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其中就有对调查性新闻栏目中记者型主持人这一角色的思考。对于调查性新闻栏目而言,记者型主持人的中心地位常常决定着一期节目的精彩程度,是栏目的要素。

而在这样一个开放式能动的调查过程中,主持人作为立住船舶方向的“anchor(锚,接力比赛中的最后一棒)”,需要不断发现掩藏的事实、提出质疑,无疑充当了观众认识新闻事实的“双眼”和理解新闻事实的“大脑”的重要角色。同时,由于调查走向的开放性,主持人成为构建全篇报道的主线,主持人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施展。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变与处置,对于受访者话语的判断与追问,充分体现了主持人的个性,主持人也成为栏目品牌的代言人。

一、记者为展示调查过程极力深入现场

在《新闻调查》的《非典阻击战》和《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两期节目中,记者走访了疾控中心、非典收治定点医院、疑似病人住所、病房等等,在非典的治愈方法、传播途径等尚不明确,死亡人数每日增加的情况下,记者穿上防护服深入第一现场。《非典阻击战》中,记者在与疾控中心副主任马彦交谈时背景音便是一名非典病人向医生坦述自己得病的经过,足见与病人之间的距离之近。记者在病房中与几个重症病人交谈的过程中,病人还摘下了口罩。《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中,记者走进已被关闭的,用来隔离疑似病人的“天井”,拍摄一把把见证病人生命的椅子,极力复原当时的景象,在现场给人不断新的发现、关注点,并极大调动起受众的联想与感受。

《新闻调查》是央视唯一一档通过记者在演播室报道导语和片尾评论,完全以现场为主要依托来完成节目的制作与传播的栏目。记者在新闻现场,对现场的信息和线索进行挖掘取证,是调查得以进行的基础,也使得新闻“同步化”。所谓同步化,就是指客观事实被记者选择加工后,奉献给观众,使记者与观众实现心灵沟通,获得思想上的共鸣。

二、“人格化”的传播辅助故事性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资深记者、《60分钟》的创始人、总制片人唐·休伊特总结《60分钟》开播50年来成功的秘诀:“《60分钟》成功的公式是简单的,那就是——给我讲一个故事,就这么容易。”《60分钟》的制片人和记者讲述的新闻事实的故事性堪比电影,甚至能成为影片的故事原型。1997年上映的电影《惊爆内幕》中,影星艾尔·帕西诺饰演的一个电视调查记者,为了捍卫公共健康权利与庞大的官僚体制相抗争,这部影片获得7项奥斯卡提名,而它正取材于《60分钟》试图披露烟草行业黑幕的真实故事。

西方新闻界往往把头条新闻称为“topstory”而非“top news”,很多著名新闻记者和主持人也都把如何生动地为观众讲述一个吸引人的新闻故事看作是自己毕生的工作和追求。在调查类节目中,作为新闻故事的讲述者,新闻是否有引人入境的纵深感,是否能震撼人心、引人深思,记者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在对于调查过程的展示中,柴静的人格化传播最为彰显,而她这种带入强烈个人情感的主持风格也一直饱受争议。在《双城的创伤中》,柴静采访服毒自杀女孩苗苗的表弟,男孩哽噎难言,柴静蹲下身去为其拭泪。这个镜头引发了广泛争议。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在博客质疑其出镜时的“表演”采访,关注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安全讨巧,随后董路也质疑其新闻素养。《新闻调查》是一档崇尚“理性、平衡、深入”精神的、具有浓厚男性特点的节目。主持人柴静以其娇小、柔弱但富有抗争精神的姿态贯穿节目始终,以一位女性特有的感性、敏感、委婉进行报道,刚与柔、情与理的结合使《新闻调查》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记者的举动与神态,类似于蹲下、皱眉等等,在将事实呈现于观众眼前的基础上,寄予了人格化的解读与渲染,让节目多了些许人情味,在真实的前提下更引起了共鸣与思索。

在《非典阻击战》和《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两期有关非典的节目中,记者不经修饰甚至略显狼狈的装束,体现了重在新闻事实而非凸显自我的职业心态,焦虑的眼神,略带沉重的语气以及发自内心的关切,都引导着受众的心理感受。在《非典阻击战》中柴静乘救护车接非典疑似病人,身穿防护服、戴口罩,摄像机也跟随车子颠簸,报道的语气急切快速、准确简明。在采访完隔离疑似病人后,柴静在医生指导下脱掉防护服,头发凌乱地进行报道的过程,让人体会到一个女记者的勇敢与能量,油然而生敬佩。反打镜头的运用突出了柴静的神态动作,其中展现出的人文关怀,只有敏感感性的人才能流露,是记者个性化的、独一无二的。

在《新闻调查》中,记者除暗访外大多数不需要刻意隐藏身份,以真实的主体身份驾驭节目进程,记者的身份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因此抱以一种真诚的态度,记者的语言平易不失严谨,质疑不失关怀,始终以真切的语气进行报道。作为记者型主持人,在内容上准确可靠是首要前提,在形式上把自己的感情、态度、观点适当流露,能够使节目传递出更多的人性魅力。

三、强烈的好奇心是调查深入的推动力

在《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中,主要是柴静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朱继红之间的对话。其中最有看点的是柴静对于人民医院内部非典大爆发的步步不让的追问:

“你看到什么了?”

“你知道那意味着什么吗?”

“你找过办法吗?你是急诊科主任啊?”

“治疗照顾这么多病人你们哪来的条件,怎么防护?”

一系列追问引出了最引人深思的一句——

朱继红:“我们靠精神防护,是肉搏”。

这句回答最后被放到了节目的导视里,足见被记者一个个追问激出来的回答之精彩。

好奇心是记者在调查新闻中必备的素质,对于事实真相强烈的好奇心,反映了记者对于事件的关注度,以及积极参与其中的社会责任感。一系列的追问,也显示着记者对事件解析判断、抽丝剥茧不断寻找发现点、关注点的过程,是推进事件调查、节目进程的动力。

不可能每个客观事实都能让人眼前一亮,不可能每个新闻事件都能挖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话题。纵观《新闻调查》的话题,养老、环保、儿童……并不新颖,每期节目却没有给人老生常谈之感,究其原因在于记者本身对于客观事实的新鲜感,正如在《死亡名单》一期中,记者曲长缨在太平间核实死亡名单发现了被瞒报的死难矿工,没有对于事实的好奇心与新鲜感,就难以注意事实不易察觉的细节,调查二字也就无从谈起。

主持人作为“漂流式”调查的anchor,有着主张起止的作用,只有以极力深入现场的热情、“人格化”的个性魅力和永远的好奇心,才能驾驭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打造节目影响、求得事实真相。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

猜你喜欢

柴静栏目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关于栏目的要求
栏目主持人语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