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及其路径探析*

2015-04-11田晋颖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现代化政治思想

田晋颖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及其路径探析*

田晋颖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利用当前先进思想和技术不断变革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以适应社会和人的现代化发展要求。该文正是基于此背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路径进行了探析,其现代化路径着力重点应是理念的人本化转向,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构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元体系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的需求、人的现代化的发展、现代技术的广泛运用都促使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完成教育现代化这一战略目标。这也标志着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二是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在此双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高校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逻辑和本质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对其内涵的准确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作为一个派生词,要明晰它的内涵需要考察教育现代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涵义。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依托现代化理论与教育自身发展需要而出现的命题。所谓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逐渐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这样一段历程,在此过程中不仅包含着工业化这一核心,同时也包含着其他领域的深刻变化。教育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实践领域,在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深刻变化就是教育现代化。学界较为统一的观点是:“动态的教育现代化……是与它所处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发展和变化,而静态的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所具有的能够体现当代教育发展的高度或现代水平的形态,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1]学界主流看法为,教育现代化就是传统教育的各构成要素依托当代先进思想与科技而不断自我革新,以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在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这一概念被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子系统,其概念则一定是从属教育现代化这个上位概念,所以宏观上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内涵应与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一致。随着近30年的理论发展,逐渐形成两种倾向的理解:一是从宏观角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指自身从传统“社会本位”模式向“主体本位”模式的转变;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使各个构成要素都能够较好地符合当前的时代水平[2]。两种观点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这一概念。综合以上两种观点,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概念归纳为: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满足人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有效利用当前先进的思想和新技术,来使自身所包含的各个要素不断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特殊实践领域,虽然在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方面与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差异,导致实践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领域特性,但作为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下位概念,其现代化的内涵核心应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是一样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利用先进思想和技术来创新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制度等教育要素,实现自身面向现代化发展需求的转化过程,进而可以适应国家、社会和大学生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发展的新时期,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价值困境、发展困境和模式困境,实效性不理想是各种困境的集中表现。近几年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但传统教学方面的改革只是消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困境的一种尝试,过分热衷于创新教学方法,属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式的发展,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困境,必须把自身现代化的整体考察当作探索实践的基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成功转型,高校需要在充分认识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目标和价值的基础上,从整体出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使其涵盖的各个要素都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其现代化路径的着力重点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人本化转向,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构建和方法的多元体系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理念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问题的价值判断,其核心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回答,它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价值诉求和发展方向,因此它的现代化决定了其他要素现代化的可能。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解读,不论是“又红又专”还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工具价值过分强调,因此教育理念倾向于社会本位。这种一元、单向、强制性的社会本位教育理念,将大学生仅仅视为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和理论的潜在载体,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并弱化了他们的个体需求。过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位作用,既没有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又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需要摒弃这种传统的社会本位理念,革新为“以人为本”的人学化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理念,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延伸。人是实践的主体,更是终极目的,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和最终目标都在于人的现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沦为驯化学生的政治理论宣讲机,应该成为满足大学生精神需要,解决他们成长困惑,提升他们素质品质的必修课。“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了教育本质,“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以大学生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3]这一教育理念彰显出人的主体性,突出了大学生的需求,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与自由。要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转化,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具体的教育对象出发,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和精神需求。高校教育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其思想特征会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观念更加理性、务实、开放,强调独特性,并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时产生较为强烈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民主意识和自由意识等。这些变化是人的现代化发展的表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给予肯定和引导。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期,所面对的时代环境复杂,现实压力巨大,容易产生价值观念的错乱和行为方式的失范,与社会整体发展产生错位。这些情况是人的现代性困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及时洞悉并给予他们帮助。因此,只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化为“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认识世界从而改造世界,并使他们实现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实现的重点,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否顺利贯彻教育理念,并直接关系到教育的实效性。

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重点依旧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他的构成部分(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治教育)开展的并不是很充分。另外,传统教育内容的立足点多强调其国家意志和社会意义,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是作为现实的个人而存在,忽视了教育对象的需求,弱化了个体价值存在的意义。这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所形成的社会固化的目标指向,标准很高,却会和大学生的现实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内容正确但距离遥远,标准很高却没有吸引力。所以,“大部分学生对现阶段各高校积极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给予了较低的综合性评价,认为其仅仅是传播思想理念的一种形式,实质上并不存在一定的时代意义与社会价值。”[4]那些缺乏时代气息、空洞乏味的教育内容,容易让大学生产生不信任感,并带来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情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需要反思传统教育内容的建构,新时期的教育内容应以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和发展需要作为立足点,科学设计内容层次,并选择那些富于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的内容。恩格斯指出:“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力……”[5]成为意志动力的内容必然是那些满足需求,能够激发兴趣的存在。大学生作为现实的人的存在,是处于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在复杂的现代化进程中更需要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作为人生支撑,避免人的现代性困境。所以,要想实现内容现代化,首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放在核心位置,同时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情况结合起来,运用最新理论成果更加充分地为社会和人的现代化服务。其次,“90后”学生呈现出重感性,注重个人体验的认识特点,倾向于按照自我需求、利益、理想来认识世界。那些符合大学生兴趣需求的内容,往往会被赋予更高的价值,也更容易被他们接受。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五个组成部分来看,道德、心理、法治方面的内容更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并且这三方面对大学生来说,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较容易产生困惑与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代化,还需要充实道德、心理、法治教育的内容,要从大学生所处的时代主题、现实生活和焦点热点问题挖掘资源。通过解释解决实际问题,因势利导,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帮助大学生心灵成长、素质提高,使他们成长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优秀人才。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必须要科学构建教育层次,充实那些反映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鲜活内容,满足大学生主体发展需求和国家、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连接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中间环节,承担着传递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标的使命,它的完善与创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有着制约性作用。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突出的教育方法就是“灌输”。这种教育方法仍然深刻影响着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越来越不受大学生的认可。“灌输”式的理论教学方法忽视了大学生理性思维和思辨意识增强的思想特点,忽视了他们彰显个性和创造性的主体要求,以及解决现实困惑的主体需求。在信息化、民主化、现代化的新时期,这种强制性的单调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变成了描述性、知识性的内容而非现实性、价值性的存在,造成大学生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说而不听、听而不信、信而不做的窘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尝试,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问题的突出表现有两点:一是新方法完全否定“灌输”,断裂了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关系;二是方法创新缺乏整体性把握,忽视了各种方法的层次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需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批判性地继承,并不断创新丰富多元的方法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这一论述强调了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创新上也要坚持“以人为本”,探索符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接受模式的新方法。后现代知识观、教育学、心理学和网络媒体技术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广阔思维空间,将其吸纳和引进到实践领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主要模式。然而在实践运用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情况,方法上要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并注重教育方法的艺术性与科技性创新。我国大学生群体数量庞大,并在个体环境和思想发展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方法的运用与结合需要考虑现实环境。针对群体性的教育方法,要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的结合,注重教师讲授和引导的结合。课堂教学依然是主要的教育渠道,理论教学的“灌输”仍具有存在价值,但考虑到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在选取教学方法时要尽量凸显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灌输”与互讲式、研究式、主题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应避免不加理论辨析的硬性“灌输”,要转换为因势而导,实现“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此外高校要完善实践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他人教育的融合。只有使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产生有效的融通和渗透,才有可能实现外在知识和规范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同时,加强创新针对个体性的教育方法,如高校心理健康咨询、日常生活教育、网络新媒体运用、校园文化熏染等。对于群体式的教育方法而言,它未能较好地考虑大学生实际情况,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所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个体式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实现学生的渗透式自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方法组成。

三、结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建立在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判断和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的适应之上。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人学化理论,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要求,顺应了国家社会现代化发展趋势,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各构成要素的现代化必然要遵循这一根本理论。同时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各个构成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存在,必须要实现平衡,共同发展,偏重某一方面的现代化都难以真正实现整体的现代化。只有各要素齐头并进,在转化发展基础上形成合力,才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除了上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现代化,同样需要在教育队伍、教育环境和教育机制等保障性要素上实现顺应现代化发展的革新,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1] 朱旭东,王春华.西方教育现代化研究述评——兼论教育现代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1):22-23.

[2] 杨增崇.近20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7(1):89.

[3] 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05.

[4] 于 翔.如何增强大学思政课的实效[J].理论观察,2015(1):167.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Research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Realistic Path

Tian Jinying

(CollegeofMarxismStudy,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030801,China)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a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advanced thoughts and technologies are constantly applied to changing all the elements involved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the individual. Right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this article made a research on path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ointing out that key points of the modernization should include the human-oriented change of education ideas,the contemporary and actu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ents and the multi-dimensional creation of education methods.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odernization

*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网络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研究”(2014SZ004)之成果。

2015-07-16

田晋颖(1986-),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农业大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0.021

G641

A

1008-6285(2015)10-0086-04

猜你喜欢

现代化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边疆治理现代化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