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研究*
——基于青岛市的调查
2015-04-11纪咏梅
纪咏梅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9)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研究*
——基于青岛市的调查
纪咏梅
(青岛农业大学,山东 青岛 266109)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农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公共服务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命题。该调查以青岛为例,选取有代表性的新型农村社区,以农民为调查对象,对农业科技服务、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就业服务、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养老、农村文化建设等6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对影响满意度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对策。
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
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简单地通过村庄合并实现农民上楼,其根本目的在于为农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以加强公共服务为抓手。青岛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模式。本次调查以青岛为例,调查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情况,对影响满意度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对策,这对于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为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现状,本次调查以青岛为例,选取有代表性的新型农村社区进行调查,共发放“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9份,问卷运用SPSS19.0 统计分析。
(一)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总体评价与公共服务需求优先序
1.公共服务满意度总体评价。由于农村公共服务种类繁多,存在不同的分类标准,要将它们一一进行研究难度较大。本次调查选取农业科技服务、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就业服务、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养老、农村文化建设等6项基本公共服务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较高,总体评价为72.79分,表明青岛市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不断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辐射,构筑以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与农民自我服务有机结合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但与城市相比,与农民群众的期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需进一步提升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2.公共服务需求优先序。根据调查问卷中列出的6项基本公共服务,要求被调查者按需求程度进行排序,需求最强烈的用1表示,以此类推,需求最不强烈的用6表示。统计每项公共服务在每个次序的被选频次,然后每个频次乘以和其所对应序号相同的分数,再将该项目在每个次序所得的所有分数相加,即为该项目所得的总分,总分越小,排序越靠前。可以看出,按需求程度来说依次为,农村医疗卫生、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养老服务、农民就业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排在了第一位,说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突出;农村义务教育排在第二位,反映了农民对义务教育的充分重视;农村养老服务排在第三位,说明养老问题是农民普遍担忧的问题;农民就业服务排在第四位,说明无地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亟待解决;农业科技服务排在第五位,说明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与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排在最后,主要是由于文化服务不会给农民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受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民对农村文化服务的需求强度还比较低。
(二)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问题分析
1.农村医疗卫生。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命健康,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近年来,青岛市农村卫生事业投入力度较大,基本建立了以区市医院为龙头,镇、街道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面向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但由于前期欠账太多,农民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总体评价为71.76分,影响满意度的主要问题有以下方面。
第一,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医疗费用对农民来说是不小的负担,28.2%的农民认为压力非常大,44.7%的人认为压力比较大。农民生病后的就医选择主要是社区医疗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两者之和高达58.8%,但他们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满意度较低,选择“一般”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的农民达54.6%。主要是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场所简陋、设备陈旧、医疗条件差、医务人员诊疗技术和水平不高等,农民发生急重病症必须到区市医院诊治,往返不便致使看病成本增加。这些是造成农民对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不满意的主要原因。
第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与度高,但对报销和保障模式不满意。调查显示,85.1%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14.9%的农民没有参加。有78.9%的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满意,而有21.1%的农民对此不满意。一是对报销手续和报销比例不满意。很多农民反映报销手续太繁琐,报销周期太长。目前是县域内住院出院即报,但县域外仍需凭相关手续回本县合作医疗管理中心报销,十分不便。也有不少农民反映合作医疗报销起付点高、报销范围窄,如昂贵的卫生材料、血液及血制品和意外伤害等被限制不能报销。报销比例低,尤其转诊到县外医院就诊的患者花费多,报销比例反而低。二是对只管大病不管小病的保障模式不满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而大病发生的可能性低,农民基本得不到这方面的补偿;而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高给付率,使低收入的参合者因无力支付自付部分而享受不到相应的补偿。
2.农村义务教育。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是阻碍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本次调查对象,初中以下学历占44.5%,农民对义务教育非常重视。在调研的6项基本公共服务中,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满意度最高,反映出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持续重视,加大教学设施和师资培训方面投入成效明显。但仍有19.7%的农民持一般态度,5.1%的农民表示不满意,影响满意度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农民对义务教育非常重视,但仍有失学辍学现象。调查显示,认为教育对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的占69.1%,认为有一定影响的占26.3%,认为没多大影响的只占4.6%,说明农民普遍认可教育的作用。由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学杂费的减免,适龄人口未上小学的人数极少。但调查中发现仍有初中教育阶段失学辍学现象,原因主要是成绩差没有学校上、外出打工、所学知识用不上不想上学、费用太高等方面。
第二,农村义务教育教学设施落后,师资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差。尽管目前我国城乡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农民的教育负担明显减轻,但义务教育城乡间还是存在巨大差别的。农村中小学无论是校舍面积、教学设备、固定资产等“硬件”,还是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水平等“软件”,与城市相比差距较大。调查发现,影响农村义务教育满意度的问题主要是教学设施落后、教师素质不高、教学质量差等方面。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
3.农村养老服务。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已经超过城市,农村“4-2-1”家庭结构的逐步形成,导致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成熟。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无地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是农民最担忧的问题。在调查的6项公共服务中,农村养老服务的满意度排在倒数第二位。影响满意度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农民重视养老,但对养老保险认知度不高。调查显示, 98.1%的农民认为养老保障重要,但只有64.2%的农民投了养老保险,24.1%的人正在考虑中,11.7%人不考虑。不少农民认为到岁数领到的养老金太少,不划算。这一方面说明政府组织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长期滞后;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对养老保险的宣传不够,很多农民根本不了解什么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因而参保意识不强。34.7%的农民依靠子女养老,21.9%的农民依靠自己积蓄或劳动养老,只有20.6%的农民选择依靠养老保险养老。
第二,农民养老方式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居家养老和敬老院养老需求与供给不对称。调查中,46.6%的社区有养老院或老年人日间照料场所。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农民养老方式以家庭养老为主。调查显示,82.1%的农民选择家庭养老,而社区养老、养老院养老加起来只占15%。其原因,农村老人的居家观念较重,不愿意移居其他地方养老;如果将老人送到其他地方养老,儿女们会承受很大的舆论压力;农村社区内没有比较正规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从事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士;社区外的养老机构费用较高,大部分农民负担不起。而农民希望的养老方式,45%的人希望家庭养老,38.2%的人希望社区养老,12.2%的人希望敬老院养老。可以看出,农民对社区养老和敬老院养老的强烈需求,这正是政府需要大力加强的公共服务。
4.农民就业服务。由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无地失地农民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进一步凸显。农民文化水平低,大都缺乏专长,外出就业岗位不稳定,因此对就业服务需求迫切。但在本次调研的6项公共服务中,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满意度最低,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就业信息需求迫切,但供给不足。调研中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农民外出务工,有巨大的就业信息需求,但农民获得就业信息主要是通过各种媒体(40.7%)和其他外出务工农民(21.5%)获得,而政府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很少,说明政府针对农民的就业信息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调查中还发现,政府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而出台的相应政策,如种植养殖培训、小额贷款、自主创业补助等政策,农民了解得非常少,说明政府的宣传不到位。
第二,农民就业培训资源不足,培训效果不理想。农民普遍认同接受就业指导与培训的重要性,也希望能够接受实用技术培训。但调查显示仅有35.2%的农民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其原因是当前农村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较多。有32.1%的农民认为培训机构数量少,19.1%的农民认为培训次数少,21.1%的农民认为培训内容不实用。此外,还存在培训费用高、培训人员水平低、培训时间选择不合适等问题。
5.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服务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致富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对农业科技作用的认识上,选择“非常有用”和“比较有用”的占27.4%和35.2%,说明农民已充分认识到农业科技的重要性。但调查显示,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的满意度只有70.95分,在6项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排序中位列第4,影响满意度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在解决农技问题的途径上,农民主要靠自己经验(32.5%)、请教有经验的农民(30.9%)、通过各种媒体查阅(17.3%),只有8.7%的农民选择找农技站等政府部门。政府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并没有成为农民获取农业科技和解决农技问题的主要途径,说明政府在农业科技服务方面的不足和欠缺。
第二,政府科技下乡次数少,农业科技培训效果不理想。政府科技下乡是向农民提供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途径,但在对政府科技下乡情况的调查中,经常进行的占23.6%,偶尔进行的占52.6%,从未进行的占23.8%。认为政府科技下乡的效果非常明显的农民占21.7%,比较明显的占7.1%,一般的占27.4%,不明显的占13.8%。农民参加科技培训最多的是乡镇科技站培训(19.4%)、社区组织的培训(15.1%)和农村合作社或行业协会培训(11.9%),而41.0%的农民没参加过任何形式的培训,说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作用还比较有限。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农民对于科技培训的真实需求与现实科技培训的差距,培训内容、方式、时间安排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培训内容不实用,培训方式往往限于发发传单、资料,提问式的交流互动太少,培训时间不够科学,不能根据农民劳作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培训效果不理想。
6.农村文化建设。在调查的6项公共服务中,农村文化建设的满意度排在第二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少。主要是由于农民对农村文化的需求属于自我实现和较高层次的需求,文化服务不会给农民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农民通常也缺乏这方面的偏好。调查显示,农民文化生活单调,只能靠在家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或者和邻居、朋友打牌、聊天等方式来打发闲暇时间。农民对这种状况极不满意,有45.6%的农民非常渴望改善社区文化生活,42.8%的农民渴望改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满意度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社区文化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利用率不高。2006年青岛市出台《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后,新建和改造扩建县图书馆和文化馆、改造扩建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启动,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文化设施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文化设施的利用率却不高。比如农村社区的图书室大多为学生使用,而务农居民一个月的借书量不超过1本;有些社区的运动场地成了晒粮食的地方,没有发挥出改善农村社区文化生活的有效作用。
第二,农村社区文化活动次数少、形式单一,居民参与度低。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常常停留在县乡一级,极少进入农村社区,农民很难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资源。调查显示,政府组织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从来没来过的社区占52.3%。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少,主要限于传统节日等特定场合,或是为了满足政府经济活动( 例如招商引资) 的需要,以放映电影、传统文化活动、群众健身操等形式为主,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二、提高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调查显示,农民看病的首选是社区医疗服务站和乡镇卫生院,因此政府要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服务站的建设放在首位。应提升医疗设备的档次、降低医疗药品的价格、加大对高素质医护人员的引进并提高待遇。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等学校医护专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锻炼,并可通过鼓励城市帮助农村的“1+l”模式开展定期的专家门诊和巡诊,吸引更多农民在社区或乡镇就医,真正发挥出社区医疗服务站便民利民的作用。同时也能避免乡镇卫生院由于设备落后、医生诊疗水平不高导致很少有人来看病而致营业收入低,无法改善条件又造成医术较好的医生纷纷跳槽的恶性循环。
2.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进行制度层面的调整。要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统筹投入,提高报销比例,提高保障水平,提高“新农合”参保率。同时要简化报销手续,应建立网络报销系统,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一些尚不具备建立网络报销系统条件的社区,可在社区里选定工作人员定期到参合农民家中帮助整理报销资料,并代替参合农民到指定报销点办理报销手续,以减少参合农民看病报销的麻烦和不便。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门诊补偿率低、常见病和多发病往往得不到更好的治疗和补偿问题,在制度调整上,应既进行基本医疗的统筹,也进行大病的医疗统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参保者医疗费用的负担。
(二)合理调整布局,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1.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涉及农村中小学的重新规划和布局。应以此为契机,将学校布局于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有利于吸引和稳定优秀教师,有利于进行优质的教育教学。应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适当地撤并规模较小的学校。在实际布局调整时,对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须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等问题。
2.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学校基础教育的投入,将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面貌。要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当前青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仅为城市的35%左右,应进一步提高这一标准。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设施建设,加大力度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改造和维修,加强中小学教学设备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尽管青岛市教师工资实行了区市统筹,但是农村的工资水平与市区相比仍差距较大,影响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应该提高农村教师的岗位津贴。
3.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教师是教育的关键因素,师资力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并在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方面制定特殊政策,用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要给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促进其个人专业发展。据了解,青岛市教育局决定从2014年起依托西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全市农村中小学音体美学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措施。要加大对现有农村教师的岗位培训力度,应注重学校、教师与外部的交流互动,可以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如与城市优质学校交流互动,争取城市学校的帮扶指导,到城市学校观摩教育教学,接受城市学校的支教等。
(三)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养老水平
1.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农村养老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要广泛宣传,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车、网络等媒介,采取发放传单、张贴海报、入户动员、开展参保动员会等方式来广泛宣传,以消除农民的疑虑,让新农保政策深入人心,提高农民的参保率。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一方面,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补贴力度,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标准,建立健全基础养老金随工资增长、物价上涨等因素调整的联动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各区市也要结合实际加大地方财政补贴,可以借鉴城阳、黄岛的经验,由两级财政进行70%以上的补贴。另一方面,对于有能力、有条件的村集体,应鼓励村集体、乡镇企业、村办企业或社会力量增加对新农保的投入补助,如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优惠措施鼓励村办企业为参保农户提供补助。多举措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全覆盖,为老年人接受社会养老机构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奠定物质基础。
2.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新型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要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社区可开展为老年人送餐、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也可以组织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给予老年人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安慰。社区养老服务,要以农村社区敬老院或乡镇敬老院为基础,要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并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养老新模式。机构养老服务,要以设施建设为重点,可以鼓励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管理运行,积极吸引各类慈善机构和组织广泛参与农村养老。
(四)坚持两区同建,加强农民就业服务,提高农民就业率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与经济园区建设两区同建,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为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对于有条件的地区,要紧紧依托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引导农民走进工厂、车间,成为现代产业工人,或者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地区要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因地制宜地建设农民创业园、生态养殖区、粮食高产示范区等适应性产业以带动农民自主创业。对于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要坚持把发展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第三产业作为重点,引导农民就近从事服务业。
2.加强农民就业服务。一是完善农民就业信息网络。可由区市人力资源市场通过网络向各乡镇(街道)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各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也可以聘请专兼职信息员,广泛收集市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企业的用工信息,建立多元化的用工需求信息库。二是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可依托高级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就业训练中心等职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营销、餐饮、家政等实用性、针对性强的专业技能培训。农民就业培训要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拓宽培训领域,采用集中授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订单式” “定向式” “援助式”培训,形成先培训、后转移的工作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五)扩宽信息渠道,增强农业科技培训实效性,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1.拓宽农业科技信息渠道。一是加强乡镇科技服务站的信息搜集与服务功能。乡镇科技服务站深受农民的信任,因此乡镇科技信息服务人员应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和科技设备,为农民提供适时、适用、准确、全面的科技信息。鉴于目前乡镇人员编制压缩、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较少的现实,可采用聘请雇员制的方式,政府从社会各界聘请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合同方式,将技术推广的各项指标承包到村、到户,其工资报酬可从财政技术推广经费中列支。二是优化青岛市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议建立热线服务专家奖励补助机制,提高专家的服务积极性,保证热线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应重视开拓手机短信服务业务,政府可利用手机短信的方式将国家政策、农业技术、市场变化等信息以短信的形式传递给农民,这种方式速度快、成本低。三是优化青岛农经网信息查询平台。青岛农经网是为农业提供信息服务的重要载体,政府应通过多种形式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和社区服务中心等平台加强宣传,引导农民使用,尤其是引导农业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此应优化网络,使其为农业科技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
2.提高农业科技培训的实效性。一是突出农村专业户的农业科技培训。在农村,农业科技的传播主要是在人际交往中实现的,许多技术经农民口口相传能很快被农民接受。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因此出现了一些专业户,可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科技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扩散新技术成果、帮助农民运用新技术发展生产的二传手功能,发挥他们的示范作用。二是转变农业科技培训方式。应根据不同社区的资源条件和种植、养殖习惯确定不同的培训重点,同时要改变以往农业科技培训以发放宣传资料为主的形式,根据农户的实际,采取以进村入户为主,集中办班、实地指导、问题解答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使农业科技培训通俗易懂,可操作性更强。
(六)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尽力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1.进一步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与城市社区相比,差距还很大。应大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广播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乡村现代远程教育课堂以及健身运动场地、器材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为农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场地、房舍、设备器械,充分利用文化基础设施,并做好后期维护工作。
2.广泛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社区的文化设施和资源,引导企业、社区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活动,广泛开展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要充分发掘和保护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项目与文化娱乐活动,发挥文化积极分子、民间演艺团体骨干的带动作用,支持“土艺术家”兴办演出团体。社区可以组建曲艺团、小剧团、秧歌队等业余文艺团体,培养农民自己的文艺力量,开展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1] 何精华,岳海鹰,杨瑞梅.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及其差距的实证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6(5):91-95.
[2] 张开云.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101-104.
[3] 李 强,罗仁福,刘承芳,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最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服务——农民对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意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15-20.
[4] 于慎澄.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问题探讨[J].理论前沿,2008(20):28-30.
[5] 崔伟华.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2):56-57.
A Survey of Satisfaction about Public Services Offered
i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BasedonaninvestigationconductedinQingdaoCity
Ji Yongmei
(QingdaoAgriculturalUniversity,Qingdao266109,China)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constructing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is to provide farmers with a variety of public services,promote the equalization of urban-rural public service,and realize the integrat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refore,the public service is the core propos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ommunity. By taking some representative new rural communities in Qingdao as examples,this survey made an investigation among farmers about the satisfaction of public service including such respects as the service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services of rural employment,rural health,rural endowment and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analyzed the problems that affect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and finally discussed about th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about services offered in new rural community public.
Qingdao City;the new rural communities;public services;satisfaction
*青岛市双百调研课题“青岛市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研究”(2012-C-08);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民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引导研究”(613Y27)之成果。
2015-05-18
纪咏梅(1978-),女,黑龙江绥滨人,青岛农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0.005
C916.2;C915
A
1008-6285(2015)10-0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