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思考*
2015-04-11王莉
王 莉
(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思考*
王 莉
(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国家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观认同,当代中国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学,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化,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的社会环境等四个途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国家认同,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认同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栋梁。他们是民族文化传承、批判、创新中最有生气的力量,决定着我国的前途命运与政治走向。因此,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团结,凝心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认同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统一性
国家认同是国家成员对所属国家的国家主权、政治主张、政治道路、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等的认可,是关于我与我们是谁的回答,是一种归属意识和身份意识,包含着国家成员对作为政治共同体——国家的期待。现代民族国家既是历史文化共同体也是政治共同体,因此成员对国家的政治权威、政治价值、政治制度的支持与信奉,主要基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的认同。因此,我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作为主要内容。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并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初步概括和高度凝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国家认同教育本质上是爱国主义教育。国家认同,其核心是价值观认同,在当代中国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国家认同教育之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才能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激发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的稳定、发展、繁荣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与完善作为支撑。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对强化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最终提升大学生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民族认同,自觉服从国家认同,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的归属感
一个民族国家区别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特征,大都是以历史中形成的特有文化表现出来的。人们由于共同的历史记忆、风俗习惯等形成文化认同,从而对共同体产生归属感。而一个国家只有形成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民族心理,具有为人们认可的共同价值观念,才能形成稳固的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凝结成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各民族和睦相处、友好团结、荣辱与共、共度难关的优良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可以实现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分裂国家的思想和行为,维护祖国的团结、统一、稳定。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学生在语言、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以超越各民族差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共同的价值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贯彻这一观念,可以消除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分歧与隔阂,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创新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以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走向世界。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可以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现代国家不仅是一个文化共同体,更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国家认同也包涵两个维度的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哈贝马斯指出:“虽然民族主义曾经是民族国家成功发展的动力,但是现在民族国家却必须毅然舍弃民族主义所造成的暧昧性格。……民主的公民身份必须扮演比法律地位更大的角色,它必须成为共同政治文化的焦点。”[4]当代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与此同时社会各个领域面临着全面转型,社会矛盾快速积累。另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受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有些大学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对社会主义信念也一定程度上出现动摇,对共产党执政合法性也有所怀疑,从而导致大学生政治认同度降低,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政治冷漠,国家认同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被置于核心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民主法治为主要内容,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强调公民意识的养成,为公民爱国提供了行为准则和具体要求。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以个体的公民身份参与和支持现实的政治制度运行过程,使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贯彻,最终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起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激发他们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热情。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大学生认同理解,并内化为自身的信念,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必须通过科学的、合乎规律且切合实际的教育、引导、培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才能使大学生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自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教学,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历来都是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理论构建与创新的重任,并适时地用科学理论教育引导人民,将他们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保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作为主要渠道。首先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国家认同教育的主体,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精髓、意义等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敏锐准确的把握。通过开展培训班、研讨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师,及时对教师释疑解惑,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通过组织教师参观访问,使他们走出校园多与社会接触,开阔视野,把握时代,防止教学与现实脱节。其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善国家认同的教学内容。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三个倡导,强调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教育规划结合起来,使核心价值观进课本、进课堂,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最后要改进教学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为大学生所接受,所践履,必须把握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探索大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在传授交流中,力戒假、大、空的抽象说教,要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生活,打动人心,在融入国家认同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二)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
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这一空间范围内,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物质、精神的综合体现,客观地营造了一种教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它对国家认同教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推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激励大学生的爱国热情。首先,高校要因地制宜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要科学合理规划,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利用图书馆、教学楼、体育馆、学生食堂、学生公寓等场所,开辟思想文化阵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建设一批寓意丰富,内涵深刻的校园景观,让抽象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让一草一木、一墙一路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国家认同教育作用。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营造国家认同的良好校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各科教师,使他们在认知、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将各科老师言传身教情况纳入学校考核评价体系,以制度促进各科教师在国家认同教育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高校要加强广播、校园网络等传播平台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事新闻结合,融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发挥宣传教育作用。现在各高校院系众多,部门庞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设校园文化要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建立多方联动、协同“作战”的运行机制。党委总体规划,总体协调督办,教务处、学生会、团委、学生社团等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各院系结合自己专业,让学生自己创建切实可行、各得其所的文化建设载体,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增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持久性、实效性。
(三)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国家认同
传统的灌输式纯理论教育,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怀疑。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借助实践活动这一有效载体,大学生能深刻理解和充分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实践教育需要把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建立长效机制,扎实开展。校内实践中,要利用节日庆典解决情感体验问题。运用升国旗、唱国歌等仪式,庆祝政治性节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政治制度认同教育。通过举办民族节日系列活动,使各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加深了解,表达爱民族、爱祖国的心声,体悟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包容和温暖。开展帮扶活动和资助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解决大学生最关心、最现实的经济问题、学业问题、就业问题和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认同的感召力和吸引力。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各种社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团活动结合,充分利用社团的资源,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校外社会实践中,要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革命圣地、纪念馆、博物馆等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认同。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城市、厂矿、企业等地体验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加深大学生对时代精神的认识,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践行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营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的社会环境,稳固大学生国家认同
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培育,不光依赖于思想教育,国民情感的调动,还依赖大学生对社会的现实体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没有完全建立,民主法治不太健全,贪污腐败未彻底遏制,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公平正义缺失等问题大量存在,严重消解着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造成一定困难。国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人民幸福是国家认同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面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度和践行度,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度。因此,国家必须加快经济建设,增加人民财富;完善民主制度,实现民众的政治诉求;消除差别特权,创造机会平等的发展条件;推进社会公正,增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民安居乐业提供现实基础。总之,让每一个公民能够切切实实感受到国家能够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能够极大限度地保障个人利益,才能使大学生自觉自愿地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4.
[2]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学理论,2012(34):7.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0.
[4] 江宜桦.自由主义的宪政民主认同[M]∥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71.
Way to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Wang Li
(MarxismSchoo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Baotou014010,China)
The core of national identity consists in identity of values,and in contemporary China,it mainly lies in the identity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a result,by means of improving the in-class teaching of socialist values,building a campus cultur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values,organizing practical activities focusing on the values,and cultivating social atmosphere with the values as a standard,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values can be improved. In the meantime,the students′ sense of belonging can be enhanced,the appeal and attraction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can be strengthened,and the patriotism of the students can be inspired.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educ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courses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年党建与思想教育研究课题(DJLY2014004)之成果。
2015-06-11
王 莉(1979-),女,山西朔州人,内蒙古科技大学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0.018
G641
A
1008-6285(2015)10-007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