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2015-04-11廖启云
廖启云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廖启云
(太原科技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部,山西 太原 030024)
关于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演进和人类发展中所起到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进行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的逻辑基础。文章从概念、功能、内容和实现途径入手分析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体现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这种价值体现为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净化作用和凝聚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
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对价值的内涵界定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马克思的阐述揭示出价值产生的渊源,即内存于主体人与客观外物相互作用产生的关系之中。可见,价值以一种关系范畴的面目出现,它既不属于标记某种非依赖性存在的实体范畴,也非反映某一独立存在物的境况的样态范畴。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阐述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方面所起到的效能和具有的意义。它形成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观认识与客观实践活动中,呈现出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的状况,反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存在与人的发展内在需要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2]。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论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作为价值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事物本体,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客观的主客体关系,这种关系的维系是以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而一切社会关系的主体不外乎三类:个体、群体和社会。因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相应表征为三个方面: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和社会价值[3]。马克思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在论及个人与社会二者的关系问题时,就明确指出:“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做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4]可见,经典作家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来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考察,始终认为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基础是感性的人的存在。所以,在关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类价值基础上,我们特别关注其社会价值的存在及其功用。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关键期,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财富分配呈失衡状态、意识形态由一元走向多元、多种思想观念激烈博弈、社会结构性矛盾突出,在这样的社会态势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征途中,要构建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充分发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功能,一定能有效地推动目标的实现,为丰富的活动提供直接动机,为伟大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所以,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进行剖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功能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然内在的客观属性,事物的用途由此衍生。事物效能性横向的广度和纵向的深度,构成了我们判定事物价值大小的标准。即横向上的扩张、延展和纵向上拓深、转衍的程度越高,事物的价值就越大。所以,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事物的价值:一是价值依托的客观物质基础,即价值载体本然具有的客观属性,当此物与彼物发生作用关系时,能显露出独一无二的功能。二是主体人具有对该事物特定功能的内在需要,又具有能利用、掌控、驾驭这种客观功能的能力。因此,一事物功能的实现过程,就是该事物客观属性的价值化过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当然不能简单等同于客观事物“物的价值”,但从二者均具有价值基础和价值化的实现过程这一角度考量,二者却是同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属性的延展奠定了其社会价值的客观基础。
(一)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交往关系中,社会成员遵循主流意识形态,相互进行意识流的传递、品德话语的交流以及德性的批判与重构,使得社会成员能够形成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过程[6]。这一过程同时是主流思想观点的行为主体内化过程,支配、控制、引导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导引接受主体感受信息表象,与自我已有的储备信息结合,综合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经过研判、过滤、甄别而致认同、支配、控制、引导主体思想、情感和行为。对于同一组织系统,将组织的价值信念共识通过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赞扬等方式,灌输给社会成员,使得价值取向不同、内在需求各异的个体能够自觉地按照组织原则行事,在多元的价值取向选择过程中,推动价值目标趋同化,使单个人的奋斗方向与组织进步的最高目标统一起来,修正自己狭隘的价值取向,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激励作用
具有相似或相同价值选择的行为主体能够团结凝聚成集体,并使集体得以巩固,然后在这个集体中受到文化熏染。如此一来,在集体中没有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造的群体就会努力地去追赶这个集体中优秀的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就体现在这些优秀人员对于落后行为人员的激励性,从模仿和学习优秀人员的行为中,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偏移性和狭隘性,进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使得行为主体或者小的群体转变为一个优秀的、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的集体。
(三)净化作用
个体是社会机体基本的组成细胞。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作用于人的内心世界,赋予人的素养、情操、境界以美的内核,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净化人类的心灵,使社会成员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7],锻造文明精神、野蛮体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使得个体人格完善化,还可促进个人的思想行为社会化,帮助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美育功能:涵养心境、启迪心灵、富足情感及陶养品性,既利于超拔个体的心灵,又能够成为个体内心世界的正向价值观导引与情感归属,建构个体美好的心灵港湾。其净化作用是在实现思想素质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等基础上使个体的思想得以净化,最终提高综合素养,在实践中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修为,“外塑形象,内塑素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凝聚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过程中还发挥着一种特殊机制作用。它以事物、问题等特有的实际内容或所在关键,把千差万别的个体凝聚起来,凝练出大家努力奋斗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崭新显露。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模糊主体以及客体之间的界限,而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管理中,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从而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思想建设的重要形式,它必然会与社会机体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和生态结构发生互动关联,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由此生成,成为社会价值必然的具体表现。
(一)经济价值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否具有经济价值,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是否能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可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要的效用为判定标准的。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经济的层面来看,可以分为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
从社会层面看,思想政治教育会影响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持续驱动力。通过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等多种方式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灌输给经济主体,保证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复杂的世界格局中保持自身特色、开辟发展前景。从个人层面出发,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力量,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必然具有思想意识,而身处经济社会之中,他们的一切行为和实践活动必然要受到思想意识的制约和影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个人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的提高,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效益观、价值观、时间观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二)政治价值
马克思指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8]292所以,政治价值因其重要的作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而在诸价值中居于首要地位。
首先,对社会精神的生产价值。社会生产包括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精神生产,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物质生产是第一性的,精神生产是第二性的,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服从服务于物质生产。在整个精神生产领域中,思想上层建筑又居于指导地位。无产阶级政党是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来对上层建筑加以控制的,以实现对精神生产的调节和导向作用,使得精神产品和生产可以直接为社会经济和政治服务。
其次,对政治关系的再生产价值。政治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特定的利益要求而形成的、以政治强制力量和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它是政治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现实政治的属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建立在经济关系基础上,是阶级社会中人类政治活动的必然产物。但社会的特定政治关系一经形成,就反过来规约人们的政治行为和经济行为,在促进受教育者政治社会化和政治决策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对政治关系的再生产。
另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对于协调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中的矛盾,以及推动政治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同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最后促进党的路线和方针的落实。在党的领导下我们所享受的幸福生活告诉我们,只有坚持党的路线才能维护政治的稳定以及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三)文化价值
人需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决定于人的社会文化性,人的这种属性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生成的根源。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范畴。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为狭义的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含于社会意识形态之中,与文化休戚相关。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身处的文化背景如何决定其价值如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社会文化的厚度和广度。另外社会的人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与消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念的过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文化选择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的选择上包括了肯定性选择和否定性选择。换一种说法就是,一定的社会主流观念、思想认识、固有知识以及群体习惯等文化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如果属同一话语体系,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把这些文化因子纳入到体系当中去;反之,则会批判甚至是摈弃,把这些不和谐因素剔除出去,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纯粹性、教育目的的崇高性。
第二,文化传播价值。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社会或集体以思想认识、行为规范、道德模式对成员加以影响,使其思想品质能够和社会需要相适应。思想认识、行为规范、道德模式以文化为载体,以政治文化的面目展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政治文化的传播,不能再局限于单向传递,教育者主动投注,接受者被动承受,且两者之间的地位不变,教育者一方只发送信息,受教育者一方只接收信息。而应该适时调整变更为互为信宿、互为信源的双向交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者之间的位置不断交换,且教育者是以协商和讨论的姿态面对接受者,文化传播出去以后还需及时听取反馈意见,必要时双方可进行多次重复商谈,直到双方共同明确和满意为止,如采用交谈、协商等方式。在这样的文化传播中,接受者理解信息和发送信息者意图的准确程度大大提高,实效性明显增强。
第三,文化渗透价值。当前的社会文化内容不仅包括了主流文化,还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非主流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所宣扬的主要是主流文化。但是实践证明,如果对非主流文化不加引导而任其自由发展的话,会导致社会文化有失偏颇,成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个人提升的滞障物。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上的渗透作用主要是通过把主流的文化渗透到亚文化中,引领其发展方向,规约其要素内容,校正其影响途径,同时又对这些文化之间所产生的冲突进行调节,最终实现为社会文化服务的目的。
第四,文化创造价值。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9]我国改革开放后,国家的社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民族间以及各个国家间的交流也在全球化发展下得到了发展,文化发展的需求已经展现了开放和竞争的风貌。国家要在世界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靠经济,更要靠文化。因此,文化的竞争从根本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发挥其文化的创造功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个性鲜明的人才。
(四)生态价值
主体人的存在蕴含着社会生命和自然生命。个体生命的保障与维持,种族的繁衍与存续,构成了人的自然生命。作为自然的产物,人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人自身的发展,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反思和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一方面,人与自然依存共生关系。因为“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0]161。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在于协助现代人理清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对象性关系,从而在激烈的现实利益博弈中,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支撑起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共生。马克思说:“人较之动物越是万能,那么,人赖以生活的那个无机自然界的范围也就越广阔……人靠自然界来生活。”[10]161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斗争。马克思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10]209“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自然界,这是人作为有意识的类的存在物的自我确证。”[10]192人类在确证自我类存在物的力量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人类把有益于人的特性的自然物仅仅当作人种延续和良好存在的工具,随着人类主体性不断彰显,贪婪索取变得无所顾忌,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了。恩格斯前瞻性地警告:“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11]因此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生态意识灌输到实践中,使人们树立环境和生态伦理意识,进而使人类明确自己在生态中的地位,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目前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和业已严重的生态危机,从而树立生态意识,为保持生态平衡采取积极的措施。
三、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途径
追本溯源,价值问题隶属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产生概莫能外,在主客体关系及其运动实践中诞生,通过以下途径推动社会价值的实现。
(一)营造良好的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8]92一方面,人具有接受环境浸染和束缚即受动性特质,不能摆脱环境而独自生活;另一方面,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对环境产生反作用,对环境的客观存在施与积极影响和调控外,还能创造出适宜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环境。这种能动性表征为三个层面:已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对环境的选择过程;实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应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对环境的重造过程。高品质的外部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条件,也为社会价值的实现提供保证。所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要营造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为社会提供好的硬件和软件环境,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在此背景下,优化环境、塑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观势在必行。
舆论宣传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的精神环境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其内容的科学性对于精神环境的营造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要从社会成员的实际生产和生活出发,依据一定的原则,对舆论宣传的内容进行科学选择,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
(二) 健全硬件设施,改善社会物质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产生和实现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所以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要在物质基础和硬件设施上进行改善和优化。要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条件进行评估以及检测,积极引进多媒体等先进设备,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效率;加强对培训组织的建设,社会性的培训组织是学校教育的扩展和补充,因而要对这些培训组织进行设施的优化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需求;完善社会公共设施,例如,公共图书馆、小区书屋等的建设。
(三)优化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环境
发挥精神环境的能动性,就是要求创设一套建构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富有文化价值内涵的理论体系,从精神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契合处着手,通过二者的整合与互动,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文动力。联合国发展计划署教育顾问德怀特·艾伦曾严肃指出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作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12]高品质的社会精神环境可以调动社会成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因此在传统舆论宣传优势方法的基础上,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成果来优化社会精神环境,以保障社会人才的发展。同时,也要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提供好的社会氛围和支撑:通过报纸、广播等传统的宣传途径增加理论传播的受众范围,加强对传统媒介的改良,提高其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最后形成一个多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环境。积极地使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对舆论进行引导,加强网络等新媒体的建设,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的范围,提高新的科学技术宣传手段对公众的影响作用。经营好我们所生活的社区小环境,这样才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四)提升执政党的权威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执政党和政府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因此,要加强党和政府的建设,维护党和政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在党和政府支持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加强党的建设,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科学性,加强社会主义意识理论研究,通过先进的理论引导党用先进的方法进行管理。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安定团结的环境,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及时果断地消除不安定因素,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改革政府行政体制,建设服务型、节约型、效率化政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建设,提高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反腐倡廉力度,提高党和政府队伍的纯洁性,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以及社会公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性。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和国家生产及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民族凝聚力上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无论是个体还是集体都要提高思想政治意识,不断地接受其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是人们在其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国国民的思想素质教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其社会价值对于构建主导价值观有着巨大的意义。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6.
[2]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人的价值[J].教学与研究,2002(12):55.
[3] 蒋 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
[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
[6] 廖启云,廉永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及其载体[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1):87.
[7] 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04.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08.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
[12] 德怀特·艾伦.高等教育的新基石[J].求是学刊,2005 (3):201.
The Social Value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ao Qiyun
(EducationalDepart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China)
The study about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moting and facilitating the social evolution and human development,or rather,the study about the social value 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s the logical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from the concept,function,content and the approach to its realization,analyzes the social value of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hich include its economic value,political value,cultural value and its ecological value that can exert orientating role,inspiring role,purifying and cohering role.
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cial value;political value;cultural value;ecological value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研究”(晋规办字[2014] 3号);2015年度山西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流行文化发展趋势及引导策略探析”之成果。
2015-06-09
廖启云(1973-),女,云南西畴人,太原科技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0.017
D64
A
1008-6285(2015)10-00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