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路径

2015-04-11邹禄禄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能力

邹禄禄

(百色学院 政治与法律系,广西 百色 533000)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

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这一概念是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Beveridge)于1909年率先提出,他认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后来学者和机构对此进行过多种定义,美国有学者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重新选择、获得新岗位的过程;国际劳工组织(ILO)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1]可见,就业能力不仅单单包括我们狭义理解上的个体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应包括个体可持续完成、胜任工作并实现个体自身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来的。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在学校期间系统知识的学习、相关实践的锻炼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获得的实现个体自身职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应该包含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三方面。基础能力也称为基本能力,是指大学生作为个体自身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际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及适应工作要求必要且稳定的心理素质等,这类能力不受所从事的职业种类等限制,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础性因素。专业能力是指大学生个体在校期间所学得的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专业分析解决能力等,是基于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而实践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和决定因素。发展能力是指大学生自身个性化、创新创业性的开拓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要素。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所培养的大学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不能很好适应工作岗位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书本,轻实践

受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考核体系等因素影响,长期形成的惯性思维和习惯,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依旧往往较为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加之高校在此方面引导欠缺,重书本轻实践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变,大学生考试成绩分数往往很高但实际应用能力较差。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成绩很高,但在现实生活交往中却不能熟练应用,成为哑巴英语。

(二)重专业,轻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与此相伴随的是大学专业学科不断细分化。在这一背景下,学生专业本身的学科范畴和涉及面被人为缩小。虽然高校也开设了相应的基础课程,但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学生往往重视自身专业纵向知识面的学习,相应忽视了基础学科及相近学科等横向知识面的扩展。

(三)重实用,轻人文

人文素养教育与熏陶,对个体品德修养、健康心理以及乐观积极的性格心态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理工科成果业绩等相比于人文学科更多是以显性形式存在于大众视野,往往吸引大学生对其过分追逐,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自身人文情怀的塑造与培养。再者,我国在高中就实行文理分科,客观上加剧了这一情况。重实用,轻人文导致学生尤其理工科学生在学科上还算精专,但自身抗挫能力、视野、乐观心态等方面相应欠缺。

(四)重功利,轻素质

自十一届三中全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利益驱动机制,在带给人们经济活力的同时,也对人们心态、价值观念产生深刻影响,反映在高等教育方面则是原本是一方净土的大学也出现对功利的过度追逐,忽视自身如诚信、责任担当等品质的培养与塑造。

(五)职业意识模糊,创业意识缺乏

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缺少必要的社会经历,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大学生本身还难以作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自身就业目标不够明确,目前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方式单一,专业师资缺乏等,导致大学生职业意识模糊。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已将创业提升到促进和带动就业的战略高度,但有些高校还未真正意识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大学生创业意识还比较缺乏。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当前,受高校持续扩展、经济下行压力、就业结构性矛盾等因素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又有结构性矛盾,但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矛盾。一方面有数量庞大的毕业生群体,另一方面有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却招不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这也说明我们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这需要高校自身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建立健全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的专业设置体系

随着1999年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政策,2002年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我国同龄人口的15%,标志着我国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阶段。高校扩招的直接结果是大学毕业生总量急剧增加,导致就业市场供需关系急剧转变,使得高校毕业生这种稀缺资源由精英教育时代的“卖方市场”变为大众教育时代的“买方市场”。但伴随着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进程,高等教育却没有走向市场,高校专业设置老化,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严重脱节。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校要将其放于高校自身发展的战略高度加以认真对待,并且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建设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2]应建立健全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专业新增和退出机制,引导高校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尽可能减少专业设置的滞后性。

(二)高等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加强自身内涵和特色建设

虽然我国将高校进行了分层,如有“211”、“985”名校、省属重点大学、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等,但从学校学科和专业设置方面看,各高校之间并没有本质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也没有实质性差异,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各高校缺乏自身特色和准确定位。这种高校同质化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高校就业工作严峻形势,对地方院校冲击甚大。为此高校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自身内涵和特色建设,“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3]

(三)强化专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的市场适应性

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需要情况作出专业调整的同时,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拥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专业应用能力。较为宽广的知识体系与自身专业能力相结合不仅使学生拥有适应更多岗位需求的机会,而且极具竞争优势与未来发展潜力。在具体实践过程当中,高校应根据学生年级特点进行侧重点适度区分,在低年级开设广义上基于学科群的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中年级开始细化专业方向,与此同时鼓励学生跨学科甚至跨学校选课。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高校要努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将课堂讲授、课外实践、假期实习、毕业见习等有机结合,将对学生专业实际能力培养渗透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此外,高校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力度,最大限度实现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积极开展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书的双证书制度。

(四)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近年来各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不少高校甚至将其列为“一把手工程”。但在如何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如何开展因人而异的就业指导等问题上,还处于探索阶段,有的高校甚至将其简单理解为“找工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有必要主动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工作。

高校在具体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过程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校自身实际,以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中,积极构建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具体来讲,就是要建立涵盖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指导、职业规划指导、创业指导、升学指导等构成的完成体系,伴随学生从入学到就业跟踪的全过程。借助就业创业指导,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谋划好自身大学学业和职业规划。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介入指导,培养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自身素养和品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高年级学生群体,侧重在就业形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就业创业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使高年级学生及时进行自身角色转变,积极主动适应社会。专业化就业创业指导体系要求高校建立一支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师资队伍,以课程设置的形式将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纳入到日常教学当中,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具体开展差异化指导,同时借助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实现对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专业化全渗透。

[1]孙楠,孙福权.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职业时空,2009,(5).

[2]王霆,曾湘泉.提升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3).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6.htm.

猜你喜欢

大学生专业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