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与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结合应用探究
2015-04-11韩清恩王日升
李 娜,韩清恩,王日升
(1.山东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357;2.山东交通学院,山东 济南 250347)
一、微课与慕课的定义和特点
慕课(MOOCs)即大规模网络开放性课程。“M”代表“大规模”(Massive)。传统线下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慕课则动辄上万人。此外,大规模还有一层含义,即慕课不是一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它通常来自于一个团队、一个高校,或一个跨校甚至跨国教育联盟,形成了一个广泛的课程群。第二个字母“O”代表“开放”(Open),即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以兴趣为主要导向,只要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性别、年龄、地区甚至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称之为慕课。第三个字母“O”代表“在线”(Online),通过在线网络,采取视频观看、论坛讨论、邮件往来等交流方式完成学习,上课地点无需受到物理距离和当下时间上的限制。当然,这也注定了其交互性必须受到网络的限制,难以采取面对面式的交流讨论,对学习者的网络环境和课程提供者的现代网络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个字母“C”代表“课程”(Courses),慕课课程处于一门课和一节课堂之间,一门课若由不同的人来讲授、录制或实施助教管理,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慕课课程,一个慕课课程可以被切分成数个网络课堂,每个网络课堂以一个网络视频为核心,辅之以在线答疑、相关作业、阅读资料等。
由慕课的定义和特点可见,慕课远不是一个教学视频所能概括的。慕课的大规模数量特征和开放性应用特性异常鲜明,因此,慕课的应用实践及相关研究都更多地指向网络教学过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网络课程考核体系、教育证书的社会化运作等多个维度。
微课则不同,它更多地指向教学视频。根据国内微课发起人胡铁生的定义,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与慕课的大规模、开放性等特点不同,微课更突出时间短、内容精、模块化、情景化、半结构化等特点。
首先,微课要“短小”,这使它不同于过去的课堂录像,后者一般以一堂课为基本单位,有时甚至是一个两小时长的讲座,而微课一般为5-15分钟,根据心理学对学生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的研究,微课甚至不适宜超过10分钟,最好保持在5-8分钟为宜。在美国还出现了一些1-2分钟的微课,被称为“知识脉冲”(knowledge burst)。微课的短小注定了其内容必须精致,否则微课就难以完整而透彻,进而难以作为独立的学习对象吸引大批受众。
那么录制一小段教学视频是否就能称之为微课了呢?纵观当今网络上各种各样的教学视频,不难发现,如果没有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仅一小段这样的视频并不能称之为微课,因为它有可能难以被应用推广到教学过程当中。要使得微课视频方便应用、有价值,在录制之前,就需要对其进行总体计划和组织编排,使其模块化;在录制过程中,要采用各种方式吸引后期观看者容易进入学习体验的情境;在录制完之后,要方便教学者对微课视频进行各种不同的运用,比如作为课前预习的帮手,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案例或讲授的调节剂,作为课后作业或小组项目训练的素材或样板等,它必须是半结构化即又完整又敞开式的,可以随意被教学者嵌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由此可见,相对于处在宏观体系层次的慕课,微课更注重微观层次的策划、选材、制作,追求视频的整体质量——内容的、形式的、技巧的——努力吸引学习者和方便教学者。这为二者的互补性应用提供了可能。
其次,虽然慕课不仅仅意味着通过视频观看来完成教育活动,如前所述,它也强调论坛讨论、邮件往来等交流方式,但不可否认,师生一切交流的前提是视频制作与观看,这是承载师生交流的一座桥梁或一块基石。这又为二者的结合应用提出了必要性。
总之,在现实应用当中,微课和慕课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这种至关重要的联系还可从随后对二者在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中再次得以证实。
二、我国高校慕课发展现状与问题
慕课背景下,教育的信息化、产业化飞速发展,日新月异。2011年,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塞巴斯蒂安·特伦(Sebastian Thrun)成立了在线教育初创公司Udacity,欲使全世界数百万没能接受更高等教育的学子可以通过网上授课享受到斯坦福大学式的教学和课程。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宣布,投入6000万开发在线教育平台“edX”,其主要目的是配合校内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推广网络在线教育,通过整合两所名校师资,使10亿人受益。在这一影响和推动下,美国顶尖级大学陆续设立在线网络学习平台,面向全球大学生提供免费的在线网络课程,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也随之兴起。除了和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顶尖级大学合作外,它们像真正的大学一样,有一套自己的学习和管理系统,日益受到瞩目。为此,人们将2012年称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元年。不过,国外的在线教育公司并不满足于此,他们的目标是盈利,将公司转变为真正的商业企业。为此,Udacity通过安德森-霍洛维茨基金(Andreessen Horowitz)领投的B轮融资募得1500万美元,帮助其发展盈利业务。尽管Udacity的课程免费,但学生可选择参加一些收费的认证考试,或者通过付一定的服务费让Udacity帮助其找工作。此外,在线教育科技公司2U也募得2600万美元;在线基础教育网站Codecademy募得1000万美元。来自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的数据表示,未来5年在教育科技方面的投入将连年增加。
中国国内慕课现状如何呢?此前,哈佛、麻省、耶鲁等名校的公开课已在中国产生广泛影响。在来自世界教育变革大潮的压力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也正式加盟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之后,清华大学又于2013年10月10日正式发布中国大陆第一个由高校主导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几乎与此同时,由台湾国立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共同合作发起成立了ewant开放教育平台,课程主要由两岸五所交大提供,修课通过者可以获得交大学习认证。2014年4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发布,作为中国高校慕课联盟的官方网站来推出C9高校及985高校的优质慕课课程。
显而易见,国外的慕课大都由高校发起,但由市场企业如Udacity等运作,而中国的慕课主要由高校发起并主导应用,企业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似乎不够明显。不过,撇开高等教育的限制,放眼中小学教育及整个社会教育领域,也可以看到我国在线教育市场上企业家们的努力:2012年12月底,网易在继“公开课”之后,正式上线“云课堂”,意欲和传统教育机构形成互补关系,接着,网易旗下只做云笔记、搜索、词典三款产品的有道也开始布局在线教育,试图促使有道词典中3.6亿的激活用户完成变现;2013年4月底,百度测试“百度课程”,在搜索结果中直接展示课程结果,自建教育领域的中间层;2014年1月,百度教育正式推出“度学堂”,以直播形式提供中小学、IT、艺术等门类的课程。在商业化方面,中国在线教育企业也有可圈点之处。继中国大学网络公开课之后,全国最大电商淘宝推出课程平台“淘宝同学”,面向公众提供有偿视频直播平台。腾讯也推出“腾讯大学”。可见,国内在线教育发展虽然起步晚,但也十分迅速。有人据此论断,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但笔者对在线教育的发展表示惊叹的同时,又难免心怀忧虑。这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的在线教育市场是否真正复兴乃至快速繁荣起来还有待商榷。在线教育市场的发展在中小学教育和各种考试培训方面一直处于长盛不衰的状态,并不存在所谓的“复兴”,而在众人期待的高等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并没有给社会带来带来令人欣喜的快速变化,至少与电商对购物方式的改变、微信对营销模式的改变相比,在线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改变要更加缓慢些。一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固化因素决定了中国高校和企业、社会的利益连接、交流合作相比西方社会更微弱,作为事业单位中的教师在其自身管理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活动范围比较保守,走出去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横向课题科研合作和实训教学环节,全方面的“教学-市场推广”型合作较少。
忧虑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在线教育市场的发展的确向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1)教师职业能力面临转型,教师除了要熟悉所攻专业的教授内容、教授技巧,还要学习视频拍摄和制作方法、网络基本知识,组织网络活动,等等,几乎要变身成一个“大导演”。
(2)传统授课模式将不断被要求革新,那种“讲台上老师神采飞扬、讲台下学生低头繁忙”的现象必将被社会历史无情地抛弃。短平快的社会节奏将把教育推向不仅追求内容而且要求形式、色香味俱全的快餐时代,谁的授课视频更精美,谁的视频设计更具悬念和启发性,谁的论坛互动人气更火爆,谁的网络口碑更神话,谁就将成为新时代更具社会影响力的教学大师。
(3)传统教育机构本身也面临风险。甚至有人预测,未来的实体性大学将所剩无几。虽然有点骇人听闻,但今天“想找份旧报纸都变得困难”、“收音机缩水为车载收音机”等事实都已经无情地证明,时代的转换并不比我们的想象慢太多。何况,现实中,的确在各大高校都已出现了比前网络时代更高的退学率。
但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上述两个令人忧虑的事实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在线教育市场发展所遭遇的瓶颈,如视频碎片化与知识系统化之间的张力、视频内容种类的有限性、视频内涵质量的把控、视频影响力的提升、在线学习的考核机制与认证体系、在线教育的盈利模式等问题,都需要联手传统高等教育机构来共同解决。这实质上又为高校的成长创新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谁最先建构起快捷、有效的适应体系,谁能推出在质量上堪称重量级的视频课程,谁就会在新一轮的教育市场竞赛中占得鳌头。
三、我国高校微课应用现状与问题
近两年,慕课平台尤其是可汗学院的成功将微课推到众人眼前。在当前已经投入使用的慕课中,学生们喜欢的课程大都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教师善于表达,授课过程类似演讲,语言简练、清晰,且富有表达力和感染力,第二,视频动画丰富,画面色彩、语言个性突出,精致而活泼,第三,每集视频长度不是太长,大都在10-20分钟,第四,老师在翻转课堂的课堂讨论环节或者网络答疑环节互动较好,既尊重学生,又启发学生,既关怀学生,又给学生以自我思考和发展的空间。而前三个特点都与微课的开发与应用密切相关。
为迎接在线教育快速发展提出的挑战,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9月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全国参与比赛高校1600多所,涵盖985、211、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开放大学、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等,参赛作品12000多件。其中,山东省高校提交的微课作品数量最多,达2968件。2014年3月,中心又启动了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预计2015年5月结束。
两年一届的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的确提高了微课在高校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不再是中小学的独角戏。因为此前,微课已在中国的中小学被广泛应用并达到一定质量水准,相应地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著作,部分中小学甚至已将“微课制作与应用”列为教师培训中的常规性课程,而在高校中,却几近无人知晓,以至于参赛教师首先对“什么是微课”这一基本问题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和热烈的讨论。可见,在高校中举办微课教学比赛,有利于发现问题、廓清认识,推动教学信息化的创新。
从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反映出的问题,结合现实情况分析来看,目前微课制作与应用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认识清楚微课制作的目的和应用方向,导致选题点过大,聚焦点不清,结构上过于求全,[2]不仅难以产生大量的优质参赛作品,更因缺乏对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对微课制作的长期规划而难以形成专题化的资源体系。(2)各高校重视程度相差很大(参赛作品最多的山东省提交微课的数量超过了初赛报名总数的1/4,山东交通学院提交了121件,积极性最高,而有的高校却没有参加),录制条件参差不齐,录制技术未经专门培训,大多依赖于所教专业和个人兴趣。(3)微课作品应用性较差,类型不够丰富,多数制作者简单地将课堂实录下来,没有考虑后期应用的兼容性,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不明显。(4)关于优秀微课评选方式、评审标准、评审价值取向等认识不一。由于每个专业的教学模式不同,理科课程、工科理论课程、技术实践类课程、人文思想类课程、社会调查类课程、艺术类课程等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教学特点差别很大,教学环境和方式要求各异,再加上现有微课视频大多缺少长期的教学实战应用,学生的客观评价缺失,仅靠有限的评委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大量作品进行评选,结果容易引发质疑。如首届微课教学比赛中某省于复赛结束前一天晚上在“再不公示复赛结果,视为弃权”的警告下匆忙公示结果,在参赛教师中引起大量猜测,打击了部分参赛教师的积极性。在组织方建立的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QQ群中,众多参赛教师热烈讨论的争论点最终主要集中在微课的定义和分类、微课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主体、甚至微课比赛的意义上,从反面折射出高校普遍存在的对微课认识不清的问题。[3](5)目前,国内与微课教学相关的研究性论文、著作较少,有关微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的指导性科研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指导性研究的缺乏是造成参赛者疑惑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国内高校开发与应用微课的重要障碍。
第二届高校教师微课比赛正在进行,热度不减。但同时也要认识到,微课比赛的如火如荼并不当然地带来微课的整体发展,因为微课比赛与目前的职称评价体系紧密相关。首届高校教师微课比赛后,多数获奖者因此获利,这无可非议,但获奖者中极少有人将微课制作与应用作为一项工作持续下去。所以,对于微课比赛的意义,有必要一分为二地认识,不能期望太高。
从慕课和微课在中国的应用现状可见,慕课主要应用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而微课则最早发端于中小学,后来才被高校借鉴。目前,从制作质量、制作培训体系、评价体系、资源开放量、应用广泛度、认知度和影响力几个指标来看,中小学微课远远领先于高校微课。
高校微课什么时候才能获得整体的长足发展?恰如在微课特点中所述,缺少教学模式转换这一土壤,微课就难以获得现实的生命力。这一点,微课与慕课殊途同归。
四、微课与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结合应用的基础
从微课与慕课的定义和特点可作如此概括:慕课着眼于宏观,除了视频载体,师生网络互动、在线考评、认证体系等都是其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微课则着眼于微观,更多考查教学设计、制作规划、制作质量、学习目标、应用效果等。慕课要求其评价体系为双向评价,学生与老师在互动中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甚至要比老师的教育引导性更加突出;微课恰恰也是要实现过去精品课曾忽视的“吸引学生使用”的录制原则,剔除项目运作中常见的为评选、比赛而耗费资金、时间的现象。微课与慕课在此呈现出互补性的角色差异和相似的未来诉求。
从目前中国高校微课和慕课的应用现状来看,阻碍高校慕课发展的重要障碍有:1.教学视频制作的质量较低,各大慕课平台中不乏有照本宣科、照搬课堂实录的作品,缺少对视频制作的设计,动画因素较少,不符合视频媒介的生动特点。这是目前最大的障碍,因为无论是论坛互动还是翻转课堂,都必须以学生自学视频为基础,如果视频观看环节受到抵触,其它都将成无本之末。2.慕课资源的体系化建设不足,专业不全、课程不全,尤其是市场化的慕课网站,其大量视频主题和一般网络视频网站内容并无明显区分度,常识性、奇异性有余,学习性、教育性体现不足。3.慕课的出现必然要求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变革,但目前积极应对这种变革趋势的高校、教育者还少之又少,只有少量教师在坚持着尝试与此相关的翻转课堂模式,反映出教育制度、教育激励机制滞后对教学变革的消极反作用。4.部分高校的慕课资源应用受到网络硬件的限制,播放效果差,学生抵触情绪较大。5.慕课教学的市场化与社会化运作水平不高,目前除“超星慕课”外,与各高校合作的大型商业慕课平台并不多,更多企业家认为慕课的未来市场不在校园,但至今尚未在国内发展出较为成熟的社会市场模式。
阻碍高校微课制作与应用的障碍有:1.囿于比赛,微课制作缺少长远规划和体系化建设。2.视频系统化制作的动力不足,缺少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激励机制的支撑,也进而阻碍了优质资源的共享。3.与微课紧密联系的教学模式改革较少,使得微课应用的需求疲软,难以对微课实践提供动力。4.微课制作技术不健全,制作环境不友好,相关培训多为兴趣班,甚至变相成企业从事商业制作的广告宣传班,高校缺少对微课制作的常规化培训。这一点与中小学存在巨大差距,与商业企业对技术培训的重视也相差甚远。
微课与慕课的发展现状所折射出的以上问题具有联系性、共通性、相互依赖性和互补性,因此,两者应用难题的解决不应孤军奋战,而应联合起来考虑,寻求整体性的问题破解方案。
五、微课与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结合应用的思路要点
根据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综合考虑微课与慕课的特点、发展现状和主要障碍,可以概括出二者在高等教育中结合应用的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
(1)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课程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紧密相联,因而慕课开发应重点包含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以大学生学习思维为主线录制的、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能被广泛应用的微课。
(2)课程必须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对于慕课策划和微课录制,都必须加强前期规划与设计,体系化进行,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系统化资源。
(3)在慕课和微课发展中,切忌制作方式、质量标准的“一刀切”;教学方法设计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自身经验、教学资源装备等进行;应鼓励创新,加强效果跟踪评价。
(4)微课和慕课必须结合教学模式的变革、教学方法的创新来实现落地应用。大学教学方法设计目前面临由“单一方法”到“灵活组合”、由“权威灌输”到“质疑理解”、由“结果传授”到“过程经历”、由“独白布道”到“对话教学”的整体转型。[4]因而慕课和微课的实践过程不能忽视“视频观看”之外的讨论、提问、答疑等交流环节的设计和应用。借助新兴的教学方式,微课和慕课不仅能帮助实现翻转课堂的改革,而且为学生的跨专业学习、学校的学分制改革都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5)网络平台辅助下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大学课堂教学的新型组织形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应用都要求教师要加快实现角色转型,教育行政部门应帮助教师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方法,不断更新和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同时,高校也有必要组建慕课/微课制作人才团队,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通过细化社会分工提高工作实效。
(6)大学教学除了具有文化传播、文化创新的价值,还应实现经济增长的价值。[5]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与教育企业、投资人交流沟通,搜集能够平衡知识产权和知识共享的慕课/微课资源开发建设思路,在高校建立起合理的投资和激励机制,探讨高校微课资源如何与社会公益微课资源、社会商业微课资源相互区分并开展合作,以独特优势更好地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作用。
“人人皆可为师,处处皆可为课,时时皆可为学”的泛在学习(U-Learning)①泛在学习,即ubiquitous l ear ning,又名普适学习、无缝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科技工具进行的以4A(Anyone,Anyt ime,Anywher e,Anydevice)为特征的学习活动。、移动学习(M-Learning)逐渐成为全球教育的大势所趋。一方面,微课和慕课的结合,以及随之而来的友好的人机界面、高端的学习体验,能够帮助高校更真切地实现社会服务职能,更鲜明地体现大学教学长期被人忽视的开放性特点。更重要地是,以优质微课为内容的慕课将对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连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发挥巨大作用。要推进移动学习和远程教育,构建学习型和创新型社会,就必须推进慕课和微课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联合开发和综合应用。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7.
[2]杨满福.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2.
[3]胡铁生.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12.
[4]马开剑.大学教学论基础[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46-48.
[5]戚万学等.高等教育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