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杨绛追忆亲人类散文的艺术风格
2015-04-11王亚
王 亚
(山东管理学院 人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7)
杨绛的散文向来以“缄默”、“冷静”、“智慧”著称,平淡的文字不乏知识分子的真挚,彰显出她深厚的艺术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崇高的人格修养。
一、真言绘真声
杨绛追忆亲人的散文大都是生活再现,以真实的语言、真实的情境展现给读者。她总能将所写人物的神态巧妙地刻画出来,好像读者在与文中的人物对话,而非作者自己置身其中。
在《回忆我的父亲》里,作者没有以写传的方式为父亲立传,也没有客观的描写,而是写出自己对父亲的真实情感,将自己内心的心声至深至真地表达出来,向读者刻画了一个清晰的杨爸爸形象。
在《回忆我的姑母》里作者直接指出:“我不喜欢姑妈,姑妈也不喜欢我”,[1]绝无虚构,随后写到自己怎么对姑妈有误解到后来深切的同情,与现在真切的怀念形成对比。这种写法反而将作者对姑妈的怀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杨荫榆。
在《回忆我的父亲》中,作者有这样一段叙述:“我父亲亲自抱着七妹,护着一家人,押着大堆行李上船下船。我记得父母吩咐,‘海上码头乱的很,‘老小’要听话’。我们很有秩序地下了轮船又上‘拖船’。”[2]作者没有半句虚言,将一家老小逃难时的场景如实再现,却将作为家庭支柱的父亲在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家庭的温暖、我们的听话、父母对孩子的爱等全都展现给读者。在谈到母亲去世后,父亲带着逃难的孩子们,在战火中安置母亲的棺材时害怕日后找不到,一边失声恸哭,一边在棺木上、瓦上、砖上、周围的树木上、地下的砖头石块上……凡是可以写字的地方写满了自己的名字。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站在一个坚强高大的父亲身边,读到父亲如此细腻的一面,感人至深。
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她没有从钱钟书作为大家仰慕的学者如何读书的学习情况讲起,反而从鲜为人知的生活细节入手,讲到他连自己的生年月日都不记得,在圆圆肚皮上画花脸,在圆圆被窝里卖“地雷”,穿鞋常常不分左右,他毛衣总是前后颠倒等。以这种真实的生活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大智若愚“痴气”的钱钟书。
二、冷静、理性达观的旁观者
在《我们仨》里,晚年的杨绛痛失爱女,多年的知己、朋友、爱人钱钟书先生也离开了她,作者痛苦的心情可想而知。然而先生没有直抒胸臆诉说悲伤,而是理性地叙述“我们仨”60多年里一起走过的点滴,向读者再现生活,将悲伤升华。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现在我们仨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一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3]
看似平静的话语,读来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世间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生死离别更让人伤心的呢。九十多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在孤苦的晚年回忆已故至亲的时候,没有激情宣泄,更无悲悲切切,却在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滴血的心痛与思念:
“驿道上又飘拂着嫩绿长条,去年的落叶已经给北风扫净。”
“杨柳又变成绿的长条,又渐渐黄落,驿道上又满地落叶,一棵棵杨柳又变成光秃秃的寒柳。”[4]
黄了枯,枯了又绿的柳树,四季里变幻着的风景,象征着离失的亲人,再加上这位迈向黄昏的老人走在驿道上的无助,文章的意境里全是凄美无怨。具体的描写替代撕心裂肺、寸断肝肠的悲声,正所谓“虽不事渲染,却无比感人;虽不言悲伤,却字字含悲。”[5]通过情景交融,营造梦境的渺远迷离,分载过于深重的死别的悲情,把丰富复杂的情感寓于景中。
三、善抓细节,巧取事件
杨绛先生总能抓住表现人物鲜明特点的关键细节,在她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这种小说里面惯用的刻画人物的方式,杨绛先生将其应用在散文里,效果堪称精彩。比如在《回忆我的姑母》里,她的祖母一次当着三姑母的面提到三姑母长得丑,说她鼻子向着天,三姑母气呼呼地说:“就是你生出来的!就是你生出来的!!就是你生出来的!!!”将姑妈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三姑母请客是星期六,客散后我才回家,走过大厅后轩,看见她一个人在厅上兜兜转,嘴里喃喃自骂:‘死开盖!’、‘开盖货!’骂得咬牙切齿。……原来三姑母又嫌菜不好,简慢了客人。其实酒席上偶有几个菜不如人意,也是小事。说错话做错事更是人之常情,值不当那么懊恼。我现在回头看,才了解我当时看到的是一个伤残的心灵。……只觉得人人都盯着责备她,人人都嫌弃她……”[6]
这件事的选取,将自己对三姑母的同情以及三姑母因时代而受到的伤害巧妙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的同时,也使得每一位深解其意的读者随之心里隐痛,那种一个女人被社会环境所残害后面对种种生活细节而不自觉地表现出被世人不可理解的悲痛。而最为让读者感伤的是这种悲痛对三姑母自己来说是不知晓的,她只觉得人人都看她不顺眼、责备她、遗弃她。
《回忆我的父亲》写道,“我父亲又是忘了自己是律师而当起法官来,又是忘了自己是律师而成了当事人。”[7]仅仅一句话将父亲对工作的“痴像”巧妙展现。谈到父亲,在杨绛先生笔下“严父”、“慈父”的爸爸是如此的生动。叙述为父亲抄稿子的一件小事,因为不小心出现错别字,想办法弥补后还是遭到父亲的训斥,躲到后园好一会才赶回去,但是父亲看了她那副做贼心虚的样儿又忍不住笑了。这些细节的抓取,不仅仅是情景式的再现,更让读者切身为之感动。
在《记杨必》中,作者巧妙地选取小妹不洗脸不睡觉的小动作,“等妈妈拧了一把毛巾,她两脚急促地逃跑,一迭连声喊‘逃逃逃逃逃!’总是被妈妈一把捉住,她哭着洗了脸。”“她往往假装睡着,过好一会儿才睁开眼。”[8]这些小小的细节,不过寥寥几笔便展现给我们一个可爱的小杨必。妹妹杨必的神态、动作、语言、心情、喜好等在杨绛的笔下无需多言,如同画家的素描一般,简单几笔勾勒便可以让观者大为震惊。杨绛这种少用笔墨却画龙点睛的写作手法在她的散文里比比皆是。
四、含泪而笑,俯视苦难
杨绛先生的散文中不乏幽默的语言,然而这种幽默绝不是博得读者一笑之幽默,而是在感到幽默的同时会马上转而悲伤的一种幽默,这种幽默不给读者留下笑的任何空间。只有细细品读先生的文章,才可发现这种带泪而笑的幽默。
如《我们仨》里,讲到初到牛津钱钟书跌跤,磕掉门牙,满口鲜血,本是令人惊慌之事,可是杨绛起笔写道:“他初到牛津,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还有“我们搬家是冒险,自理伙食也是冒险,吃上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9]本是艰辛的生活,先生的语言中却充满调侃之意,充满生活情趣。从这些诙谐幽默的语言中我们不难发现,杨绛先生处事的豁达,平和、乐观以及超脱的性格。所有的苦难,对她来说都会对之淡然一笑。
在《回忆我的父亲》里,杨绛也多次提到,每当境况不好时,爸爸就会想起来幸亏妈妈已经去世了,否则她会该有多么伤心。杨绛继承了父亲这种俯视苦难的性格,置身事外,含泪而笑。令读者不仅仅是跟随她悲伤,更有悲上加悲的心情——一种心疼这个有着“男性思维”、睿智、坚强的杨绛先生。
读完杨绛先生追忆亲人的散文,不仅让我们“认识了”她至亲至爱的亲人们,了解了他们的性格,体会了他们至亲至爱的亲人之间的深厚感情,更被杨绛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巧妙的写作风格所震撼。
[1][2][6][7][8]杨绛.杨绛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141.86.141.84.327.
[3][4][9]杨绛.我们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6.49.68.
[5]杨现钦.疏影暗香溢人间至情——读杨绛的《我们仨》[J].电影评介,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