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参与网络公共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5-04-11

山东工会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舆情环境大学生

任 源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到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32亿,其中所占比例较高的依然是学生群体。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意愿、评论时政的重要渠道。当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网络公共事件频发,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阵地的一支重要力量不可忽视,如何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公共参与已成为一个热议话题[1]。

一、网络公共事件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和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加,互联网日益成为网民享有自由话语权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他们交流和讨论着一些敏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当公众的话语有目标地集中在某一特定社会事件时,此时就演变成了网络公共事件。

所谓网络公共事件,是指由突发性的社会事件引起,以网络为载体,不同社会群体利益的网民代表,围绕特定目标展开议题,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阵势,并对当事人或相关负责人及整个社会都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件。由概念可以分析出,一致的核心目标和议题、广泛的网民参与、强大的网络舆论以及产生的现实影响是网络公共事件构成的四大要素[2]。

(二)特征

网络公共事件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产物,折射着现阶段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突发性

网络公共事件的引发具有突然性。在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形式方面,互联网与传统媒体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传统媒体是单向式的传播,信息是点到面的单向流动,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网络参与者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接收器”,同时也成为信息传播者,这种点到点、双向式的传播使信息传播速度非常迅速,具有极强的放大效应,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

2.动态性

网络公共事件从引发、展开、变化到消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起初由某一社会事件引发,并随着关注此事件的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以网络媒体为阵地进行舆论交锋,最终当行为满足了舆论的期望或被新的网络公共事件代替时,它才渐渐淡出公众视野。

3.不确定性

由于网络参与基本没有门槛限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网民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广泛性,凸显了网络空间的自由度,但与此同时也给网络公共事件的解决带来消极的影响。网络公共事件在形成前都有一个相应的潜伏期,没有走入公共视野前,一般难以确定其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即使在它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网络舆论的导向又往往影响着网络公共事件的走向,有时这种舆论的共鸣会“绑架”事实的真相,诱导大众舆论向错误的方向发展,如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大学生参与网络公共事件中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参与水平较低

网络公共事件作为新兴事物在我国存在的时间还是比较短,对其特征、传播规律、发展态势和应对策略还缺乏实证研究,网络舆情的领导机制、队伍保障机制、预警机制、网络引导机制等保障网络公共参与的机制尚未健全,不能为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提供必要的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制度环境,不能保证和疏通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渠道。大学生还未真正踏入社会,其社会化和政治化程度较低,其政治情感,政治素养还有待提高,对社会公共事件还缺乏实质上的参与意识。因此,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大学生的网络公共事件参与水平低。

(二)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理性

大学生群体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其生理和心理还未完全成熟,他们思想活跃、反应灵敏,乐于关注网络新鲜事件和敏感话题,但自身缺乏公共参与的经验,同时也缺乏政府和高校的相应引导,而互联网的双向互动性、虚拟性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一呼百应”,从而导致大学生某种程度上的非理性参与。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大学生选择“新闻跟帖、评论”的途径参与网络评论,而且大部分大学生在跟帖之前并未考虑到事件的真实性。社会事件与社会观念是相互影响的,一些公共事件通过网络的互动改变着网民的观念,使网民的观念不自觉地发生改变,这种不自觉的观念又进一步影响着事件的动态发展[3]。

(三)参与缺乏连续性

大学生相信网络舆论对公共事件的影响力,但较少进一步关注事件的发展以及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这表明了大学生思想与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偏差,行动滞后于思想,也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缺乏连续性。大学生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和猎奇心理,但缺乏成熟的网络公共参与意识,人生观、价值观也时常表现出不稳定的状态,而且网络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当某一网络事件过了高潮期或被另一新的突发网络公共事件取代时,他们或热情冷却、或把注意力转移到新的领域,开始新的探索,这种不稳定、不连续的参与意识在某种程度也是责任感的缺失表现[4]。

(四)缺乏和谐的网络公共参与环境

人可以能动地改变环境,同时环境也在改变人。大学生对网络公共事件的认知以及参与同样受网络环境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认为政府对大学生的网络公共参与行为管制措施“形式大于内容”,这表明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缺乏和谐的环境和规范的运行机制。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网络法律法规的空白、网络引导机制的缺失使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趁,散布谣言,实行网络诈骗,严重破环了网络环境的和谐,不利于绿色网络环境的构建,不能为大学生的公共参与提供良好有序的网络环境[5]。

三、引导大学生有序参与网络公共事件的措施

(一)国家要营造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的环境

1.创造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的经济环境

只有在经济保障的基础上,大学生才可以以更轻松、更自由的心态去献言献策,以更好的姿态投身于推动网络政治民主的事业中。因此,应大力发展经济,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鼓励自主创业。同时,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落后地区网络普及率,改善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地区失衡的局面,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参与水平。

2.培育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的政治文化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大学生受西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非理性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价值观,易产生错误的价值倾向。因此,应大力完善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导的网络政治文化,努力使政府成为网络舆论领袖,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导的政治文化,传递正能量,为大学生网络参与提供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6]。

3.提供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的制度环境

要加大对网络公共事件特征以及传播规律的实证研究,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网络引导机制、公众利益表达机制,从而畅通网络参与渠道。为保证良好的网络秩序,可以先以网络实名制进行部分地区的试点,如收到良好效果,再进行推广普及,保证大学生的理性参与,为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4.保证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有序进行的法律环境

互联网作为网络公共事件的载体,只有净化网络环境,才能保证大学生参与网络公共事件的渠道畅通。因此,必须加大网络整治力度,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要不断加大法律监督力度,严惩网络违法行为,加大对网络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二)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1.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大学生参与网络公共事件需要高校的规范和引导:一是及时、准确地把握大学生在网络公共参与中的思想动态,对于大学生在网络参与中的不良行为进行及时地纠正;二是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对网络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健康的参与品质,增强大学生网络参与的道德感和责任感[7];三是高校要培养并善待学生群体中的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网络参与中传递正能量的作用,以意见领袖为核心,带动周围大学生的积极参与。

2.完善网络公共参与机制,保证大学生参与渠道

为保障大学生表达渠道,高校要完善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的机制:一是保证高校领导机制的高效性和民主性,成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领导机构,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决策,并制定相应切实可行的网络公共参与预案;二是建立健全布局合理、配合密切的队伍保障机制,既要有负责高校日常网络舆情的工作队伍,也要组建一支专门负责网络舆情的研究队伍,以提高工作的科学性;三是建立健全反应迅速、全面可靠的舆情预警机制,针对高校突发的网络公共事件及时应对处理[8]。

3.开展以网络公共事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参与水平

亲身去体验、亲身去感受的东西往往比理论上的引导更具说服力。高校只有实施具体层面的措施,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网络公共参与程序并付诸于行动。因此,高校需要:一是开展以公共事件为主题的网上讨论、网上交流,增强高校网络媒体的吸引力;二是开展“大学生文明网络公共参与”的主题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公共参与意识,丰富大学生网络公共参与经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理性参与、健康参与;三是开设相关公共选修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四是规范并治理校园网络环境,引导大学生文明参与。

(三)大学生自身要提升网络参与素质

1.增强网络参与的主体意识

大学生自身要提高网络参与素质,积极主动参与:一是努力学习网络公共参与方面的理论知识,了解网络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退却的过程,掌握信息传播的规律以及网络舆情的预警机制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对网络公共事件的整体认知水平;二是关注时事,培养政治敏感度,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培养政治敏感度,提高政治参与意识;三是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以“网络公共事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丰富自身的网络参与经历,有利于自身形成成熟的参与观[9]。

2.培养成熟的网络参与观

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积极参与网络公共事件:一是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高度深刻认识网络公共参与的重要性,端正参与目的,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并不排斥大学生多元的价值趋向,但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以此为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0];二是分清虚拟与现实。大学生群体往往会因虚拟共识而忽视对事件真实性的考虑,盲目跟风,失去理性。因此,网络公共参与必须要以事件的真实性为核心;三是增强网络安全意识,树立网络安全观,进行网络参与互动时要保护好个人信息,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个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11]。

3.恪守网络法律和道德

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参与绿色网络环境的构建:一是大学生在充分享有话语权的同时也要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建设,恪守网络道德,坚守道德底线,不浏览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不以网络为工具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二是了解并遵守网络法律法规,提高网络参与自律能力,同时向周围人群积极宣传健康上网的知识,坚决与网络不法分子作斗争[12]。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情况统计报告[R].2014.12.

[2]郝继明,刘桂兰.网络公共事件:特征、分类及基本性质[J].中共南京市党校学报,2011,(2):64-68.

[3]鲍海波,朱叶,张隆.网络互动对大学生看待公共事件角度影响的实证研究[J].新闻知识,2009,(10):42-44.

[4]童璐,赵东升.网络传播中大学生对公共事件态度的调查与研究[J].东南传播,2011,(2):71-73.

[5]王四新.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6]祝华新,刘鹏飞,单学刚.网络舆论场的“意见领袖”[J].热点,2013,(3):50-51.

[7][9]刘宏达.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群体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8]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3,(3):18-21.

[10]丁义浩,王铄.当前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2013,15(4):424-428.

[11]祝华新.微博国家队:改善网络舆论[J].新闻战线,2013,(8):83-85.

[12]邢建华.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9-13.

猜你喜欢

舆情环境大学生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环境
大学生之歌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