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村的旅游开发和利用
——以湖北黄陂大余湾为例
2015-04-11陈星辰孙君恒
陈星辰,孙君恒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81)
【管理论坛】
试论中国古村的旅游开发和利用
——以湖北黄陂大余湾为例
陈星辰,孙君恒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81)
结合分析武汉黄陂大余湾古村旅游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对中国古村旅游开发和利用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主要是:一是加强同居民的沟通,树立居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村民的“觉悟”。二是注意根据古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注意维护古村居民的切身利益。三是借鉴上海世博会枫泾古村的开发经验,精心打造一流的旅游品牌。四是创建古村文化数据库,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我国的古村文化。五是打造一流的管理队伍,加强旅游景区的管理。
古村旅游开发;武汉黄陂大余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古村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古村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近年来,各地政府越来越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历史记忆”、“民族特点”、“记得住乡愁”,是对古村文化高度重视的体现。但是,由于道路交通的改善、人口流动的增多和信息网络覆盖面的扩大等原因,外来文化加速向农村渗透,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矛盾日益突出,古村文化保护趋于边缘化。[1]因而,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为数不少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号召并呼吁,要守住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文化。为守护和传承中华文化,我们对武汉黄陂大余湾进行了深入调研,并以大余湾作为古村的缩影,由此出发去探析中国古村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武汉黄陂大余湾古村文化特色
大余湾为国家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村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现有40多座明清古建筑保存完整,20多条小巷纵横分隔,池塘、花园、溪水构筑出“流水穿村过,小溪横桥梁,出门到田间,观鱼清水塘”的幽深图画,体现了贴近自然、尊重自然的人文精神。民居建筑群整体布局及风格体现出儒家“厚德载物”、“安居乐业”的构想,是湖北民居杰作,为华中地区罕见的历史文化遗产。
大余湾有四大特色:(1)风水特色:“左边青龙游,右边白虎守,前面双龟朝北斗,后面金线吊葫芦,中间如意太极图”,从地形、地貌、地势清晰可见该村最初选址聚“山水之气”的目的。(2)居民特色:石墙到顶,房屋内部结构以木柱、木板代山墙为基本建筑特色,村落整体布局是村前以沟壑为堑壕,还有百子堂、药铺、当铺等零星散落在村里,外御贼寇,内享安居。(3)人文特色:当地盛行读书之风,历代“学而优则仕”颇多。相传俞伯牙是余氏的祖先,在宋代有“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之说。近现代有名流一百多人。另外当地还有“晒书”的习俗,表达了大余湾人礼乐并行、情理通融的人生追求和讲求耕读文化的生活乐趣。(4)文物特色:村内藏有“雍正朱批谕旨”盒、“四豆同荣”贺寿匾、雕花木床、太师椅等重要文物;同时散存于村中的大石磨、石碓、纺线车、织布机、屋脚石块上的拴马铁环等也是重要的民间文化与艺术瑰宝。
《黄帝内经》记载:“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建筑是介于天地间阴阳之气交汇聚集之处,是人类社会家庭生活准则的空间存在模式。大余湾的民居建筑,是典型的高低错落、两叠或三叠马
头墙的徽派建筑。精美的老宅,滴水线石墙,飞琉瓦,鸟兽檐,室内多精致木雕,门前画檐廊,气派堂皇;家庭的天井布局和装饰,蕴含五谷丰登、精打细算和物质财富丰足。大余湾古宅均用方方正正的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架木结构及装饰制式上,集中于隔扇门和脊檩处,阁楼栏杆、隔扇门为规则排列的镂空装饰。硬山顶、翘檐、檐额彩绘、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架子床、太师椅,一切都古色古香,连先祖余秀三的墓和余氏族谱(存于当地博物馆)都保存下来。黑瓦石墙,飞檐翘首,木雕花床,无处不记录着数百年前人们的生活;对联、龙灯、彩旗,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古训、家风,流传着“依官继世十三代,忠厚传家五百年”的警世佳言。
大余湾讲究环境与人文协调。在形式和格局、用材与技术上,体现出极为完整的安居构想: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以自然的和谐服务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大余湾村落布局讲究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有限的空间和自然环境下,强调整体的和谐,充分利用自然。村口都有小小的土地庙,守卫着一个地方的水土,显示老百姓对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崇拜。靠山面水、阴阳和谐(山是阳,水为阴),窗户能够观察到大自然的美景,亭台楼阁亲近水源和池塘等。“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鱼清池塘。”这样优美的诗句反映出大余湾居民难得的恬静和淡泊的生活模式。宁静的环境和古朴典雅的古建筑,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观赏。
二、影响武汉古村旅游开发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2007年,黄陂区木兰乡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完成了大余湾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复建规划工作,并通过了专家组的评审决议。通过国家规划的内容,大余湾未来将会建成古建筑参观区和后山体验区。参观区和体验区因其建设的目的、功能不同,所以它在旅游中所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在古建筑群,通过前期对部分重点民居的集中打造,游客可以从房屋的精雕细琢、讲究的装饰摆放,以及丰富的家庭文化中了解和体验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居民文化;在后山体验区,以大余湾悠久的人文历史、故事传说等为背景,衍生出旅游文化创意产品。游客在爬山过程中沿着古人生活的足迹可以探寻和体验各类传统文化习俗,如摞子石的故事(有关孝文化)、晒米石的传说(风俗民情的传统)、西峰尖的书院和文庙(当地的读书传统)、葫芦塘探秘(大余湾的繁盛根源)。两个区域特色鲜明,自成一体,交相辉映,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大余湾的综合旅游体。
为把这个“湖北典型民居之村”、“明清古风浓郁之村”、“木兰余韵悠长之村”、“礼乐并行耕读之村”的大余湾打造成旅游胜地,基于其综合发展需要,大余湾的旅游开发还需要考虑其主客观影响因素。
(一)主观方面
居民自身的态度和素质,直接影响到古村旅游业的声誉。古村是居民生活的场所,游客们在欣赏和考察时难免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触及到居民的隐私。因此面对游客到家中参观、拍照,他们可能反感,甚至紧闭大门,拒绝游客参观。因此,对古村旅游业的开发应该充分考虑当地人的态度,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把参观的范围、时间、频率等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免打扰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
同时,古村旅游应该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与当地老百姓利益挂钩。当古村成为“景区”,市场经济使一把花生、一杯茶都成为有价商品。“农家乐”(餐馆、宾馆和小卖部)可以带动老百姓积极参与、支持当地旅游发展。盘活当地第三产业,以体现其综合价值,成为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增长点”。
简言之,旅游不仅需要景观外在“形”的丰满,更需要内在文化“神”的韵味,只有形神兼备,才能使旅游业更具有生命力,实现科学协调发展。
(二)客观方面
1、宣传力度不足。从保护和发展古村的角度来讲,宣传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大众传媒(网络、报刊、杂志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大,古村基本信息可以通过这些途径传达到大众视线。这样不仅扩大其知名度,也提高人们对古村的关注度和保护意识,是一项保护和开发古村资源的必备手段。[2]武汉加强了古村魅力传播,但仍有大量工作要做。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一些古村通过网络资源搜索不到。要想使古村成为优势名牌旅游产品,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2、服务设施不完备。武汉的不少历史文化名村(包括全国、省级、市级),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不收门票或乱收门票),环境卫生差,生活垃圾和旅游产生的垃圾无专人处理,基础设施不健全,交通指南指导性作用差。大余湾附近拥有少数古民居的罗家岗村、陈家冲等只有通过导航才能寻找到。目前武汉古村旅游的游客,只是少数的QQ群、背包客、驴友。游客数量少、规模小,游览这些名村仅仅是为了一种“探险”,因而古村旅游所带来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很有局限性。
3、缺乏现代市场运作模式和特色营销。武汉的古村没有旅游公司“定身量做”的开发方式,缺乏“打包”、“捆绑”销售,迫切需要依托旅游公司专门推介、经营,与古村进行利益分享,各得其所,发挥旅游公司负责规划、筹资、营销等各个方面的专业优势。武汉旅游公司应该着眼地方的、有文化品位的、有发展前景的资源。旅游应该内外结合,不应该只是看外地的景点,而更应该注重对历史厚重感的追寻。把传统的、富有历史内涵的旅游资源与当代人的需求相结合,从而实现旅游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对等、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的有机联系、民族特色和现代审美的密切融合。[3]
4、特色不够鲜明、欠缺古今衔接。尽管湖北的古村多以民族文化特色著称,但是还有部分古村的文化特色不够鲜明。专题(展览)馆,除金口有中山舰博物馆、大余湾有大余湾博物馆外,其他的民间博物馆几乎没有。一些能体现小镇魅力的精华(如木雕、建筑、瓷器等)不集中,架子床、纺车、太师椅等大多数分散在居民家。这种分散式的分布特点,使得相关部门对这些古村重视和保护力度不够,加之居民的不适当保护,已经使这些有历史年代的文物逐步丧失它原本应有的价值。
影响古镇古村开发的影响因素是经济、社会以及政府、居民等多方面的。因此,古镇古村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能仅仅考虑需某一方面的力量,而是要通盘考虑各种社会主体的综合作用。最重要的是,在古村面向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和当地居民应该共同携起手来,为地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三、中国古村旅游开发和利用的建议和对策
关于保护古村文化遗产,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主张。潘鲁生委员提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三原则:政府主导原则、专家参与原则和村民参与原则。冯骥才委员认为,“保护文化遗产和古村落,首先要懂法、知法,莫让法律条文成为一纸空文。此外,任何一个地方的村落保护、文化传承要有一个总体规划,要按照一张文化地图来进行,不能随意地进行保护建设。”当然,在文化遗产的整理保护以及传承人培养方面,我们也需要下更大的力气。
面对众多解决古村开发和利用问题的方案,我们通过考察大余湾的具体发展状况,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区旅游开发的四点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同居民的沟通,树立居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村民的“觉悟”。[4]古村往往被赋予落后、保守的印记,本身经济、社会发展可能较之其他地区落后,因而在政府极力维护古村原来风貌时,居民可能存在内在的抵触情绪。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要想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相关部门应该及时有效的同居民进行交流,加强居民对古文物、古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增加居民对先辈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感。[5]要让村民真正意识到传统村落不仅仅是自己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是家族、民族乃至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在古村保护和开发过程中,注意根据古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注意维护古村居民的切身利益。[6]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尽量满足当地居民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同时在增设旅游基础设施时较少占用人们的生活、生产空间。对于零散的文物可以集中起来规模保护,供游客学习参观。这样不仅避免了旅游活动中的“尴尬局面”,同时也可以扩大文物的影响力和可保护程度。
(三)借鉴上海世博会枫泾古村的开发经验,精心打造一流的旅游品牌。2010年召开上海世博会,枫泾充分利用这一难得的契机,与世博会成为合作伙伴。在距离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整整一周年的时间,千年旅游胜地枫泾已经开始迎接世博会的到来,努力为上海及周边城市的人群打造一个独特的度假休闲的旅游胜地,正好暗合了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通过世博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枫泾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国际知名度,而且也突出了上海世博会的民族特色,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果。
(四)创建古村文化数据库,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我国的古村文化。准确掌握古村的地理位置、地域分布、主要建筑设施等基本信息,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遵照国家建立“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数据库”的政策,成立专项行动工作队伍[7],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采取田野调查与民间数据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历史沿革、发展轨迹、建筑风貌、风俗习惯、村民生计等方面,建立专业数据档案和咨询查阅机制。
(五)加强旅游景区的管理。古村的保护和开发必须要有专业的管理团队。打造一流的管理队伍,强化旅游区的综合管理,对古村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在城乡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守护好精神家园,就要将人们现实与情感中的故乡“打通”,让历史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
结合武汉黄陂大余湾古村旅游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对中国古村旅游开发和利用提出的建议和对策主要是:一是加强同居民的沟
通,树立居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二是注意根据古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注意维护古村居民的切身利益。三是借鉴上海世博会枫泾古村的开发经验,精心打造一流的旅游品牌。四是创建古村文化数据库,更好地保护和开发我国的古村文化。五是建设旅游景区一流的管理团队,加强旅游区的专业管理。我国古镇古村的旅游开发是一项艰难而繁重的工程,只要在政府主导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协作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显著的成绩。
[1]张方雄,俞佶,汤俊杰.农村家园建设与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利用——以黄陂区大余湾村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09,(12):118-122.
[2]陈小春.大湘西古村镇休闲旅游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61-65.
[3]郭谦,颜政纲.番禹沙湾保护与更新的实践与思考[J].乡镇规划与建设,2014,(2):37-43.
[4]戴志坚.福建古村落保护的困惑与思考[J].南方建筑,2014,(4):71-74.
[5]庄伟光,林平凡.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广东为例[J].旅游经济,2014,(7):119-123.
[6]吴洁琼,朱宇恒.我国传统村镇在旅游视角下保护开发评析[J].建筑与文化,2013,(5):68-69.
[7]张博.我国古村落保护的困境及出路[J].城市规划,2014,(4):22.
(责任编辑:张希宇)
A Discussion on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in Chinese Ancient Villages—Dayuwan Village in Huangpi District in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en Xingchen,Sun Junheng
Combined with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issues in the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of Dayuwan ancient village in Huangpi District in Hubei Province,the following proposal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brought about,concerning explo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villages.First,enhance communications with local people,help them establish confidence and a sense of pride,and raise their awareness; Second,select an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mode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ancient village,and safeguard vital interests of local residences;Third,draw on the exploration experience of Fengjing ancient village displayed in the Shanghai World Expo,and elaborately build a first class brand of tourism;Fourth,set up a cultural database of ancient villages to better protect and explore the culture of ancient villages in our country; Fifth,build a first class management team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in tourist spots.
explor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in ancient villages;Dayuwan Village in Huangpi District in Wuhan City;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本文系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2014年资助项目“武汉市古镇古村保护和利用研究”(项目编号:14024)的研究成果之一。
F592.7
A
2095—7416(2015)03—0045—04
2015-04-26
陈星辰(1991-),女,湖北随州人,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孙君恒(1964-),男,河南邓州人,哲学博士,武汉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