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影响力最大化与学校德育活动的三个维度*
2015-04-11周如东
周如东
(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正向影响力最大化与学校德育活动的三个维度*
周如东
(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590)
[摘要]学校德育活动由方向、大小、作用点三个维度构成。德育活动的方向是德育活动质的内在规定性,是德育活动正向影响力最大化的根本;德育活动的大小是德育活动量的外在规定性,是德育活动正向影响力最大化的基础;德育活动的作用点是德育活动度的规定性,是德育活动正向影响力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要实现德育活动正向影响力的最大化或者说德育活动走出低效的出路,就是在学校德育的实践中,动态地建构和实现德育活动质、量、度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德育活动;正向影响力;质的维度;量的维度;度的维度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9.023
学校德育活动如何突破效率低下的藩篱,实现高效能的质的跨越,从而走出低效徘徊的尴尬境地?这是德育工作者孜孜探索的永恒课题。
在这里,德育活动影响力是问题的关键。按照德育活动的效果划分,我们把德育活动影响力分为正向作用影响力、反向(负向)作用影响力和无(零)作用影响力。显然,正向作用影响力(或称正向影响力)的大小,是德育活动走出低效的关键。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德育活动影响力时,便会自然而然地探寻制约德育活动影响力的因素,德育活动的影响力受制于德育活动,而单个德育活动内部结构的合理构成固然重要,但是其系统要件的构成和有序排列组合如何,则又成了解开一切问题的钥匙。在物理学上,力有三要素,即方向、大小、作用点。在探讨德育活动的系统构成要件时,我们认为,德育活动同样也具有方向、大小、作用点之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正是制约正向影响力的关键构件。
一、方向:德育活动质的维度
德育活动的方向,是德育活动质的内在规定性,是德育活动的目标指向。德育活动的方向性是由德育的目的性决定的。“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换言之,德育目的规定了德育活动所应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实际上就是规定了德育活动的最大的方向。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对德育要达到的境界和结果,有着不同的内在要求和结构。“适当而合理的德育目的不仅会给被教育者指明将来或未来奋斗的方向,而且还是其不断努力的推动力量。”
德育活动方向的规定性,首先是国家德育目的终极方向性。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的社会形态总是要依据政权的性质、意识形态的需要等,为教育的对象设计相应的德育目的。这一目的体现的是统治者的意志,顺应的是所处社会发展对人的道德品质时代要求的潮流。因而它是学校德育活动的大方向,也是一切德育活动的目标方向。任何违反或者背离这一方向的德育活动都是徒劳和无效的,其活动的影响力也必然是零或负指向。概言之,学校一切德育活动必须围绕国家德育目的大方向展开。具体而言,德育活动内容的安排、德育活动形式和德育活动的路径方法等,都要自觉地按照德育的目的方向的要求运行,当德育活动一旦偏离了德育目的所规定的方向时,必须自觉地反思并要给予纠偏。此外,检验德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也应是德育的目的引领方向。当某一个具体的评价标准有违德育目的时,也必须要对具体的价值评判标准做出修正。
德育活动方向的规定性,其次是德育活动的目标指向。德育的目的最终要靠德育的具体目标来实施,德育活动是落实德育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德育活动从设计到组织,从实施到评价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德育目标要求,这些德育目标的指向应该是德育目的方向。在德育活动的目标指向中,要处理好德育活动目标的层次化和序列化的方向问题。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就是要从纵、横两个方面,在不同的层次对象中,实施德育活动时的方位考量。从纵向层面看,学校德育活动在某个年级、某个学期、某个单元的德育目标指向应该一致,不能出现方向位移;从横向层面看,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质体现。比如:高校就有全日制普通高校、职业高校之分,即便同一类型的高校也有新生与老生、工科与理科之分,在确定德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时,应当根据不同的特点,在活动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所考虑。但是,德育活动目标的方向不能改变。德育活动目标的序列化,就是要着力于德育活动空间结构方向的稳定性,注重整个德育活动各个阶段目标方向的统一和衔接,保持其在逻辑空间上方向的连续一致性,“做到前一个德育活动的实施成为后一个教育活动的基础,后一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成为前一个德育活动的发展”。层次性和序列化的要求,其最终的价值诉求就是使得德育活动的目标方向与德育的目的方向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的态势。
德育活动方向的规定性,还表现在德育活动合力方向的目标指向。围绕德育目标的实施,有时单纯的依赖某种或者某几种德育教育活动不一定达到教育者期待的理想境界和教育效果,需要德育活动“组团”开展,实施“组合拳”,进而合力导向德育目标的实施。这就涉及一个合力的方向性问题。尽管单个德育活动的目标指向正确,但是,不同类型的德育活动同时“组团”实施,由于其着力点不同或者时机的选择问题,有可能会出现德育活动最终的目标指向不及单个德育活动的目标指向强烈或者出现偏移的事倍功半的不利情形,这必然会使德育活动的正向影响力受到阻断。因此,这就需要德育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活动的合力方向的目标指向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使得德育活动的合力产生最大的正向作用力时,其方向的指向始终是德育目的最大方向。
二、大小:德育活动量的维度
德育活动的大小,是德育活动量的外在规定性,是德育活动在规模、程度、强弱等方面的集中体现。德育活动的量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其主要通过德育活动数量的多少、德育活动类型的大小和德育活动主体的能力强弱来体现。
德育活动量的规定性,首先体现在德育活动数量上。德育活动数量的多少是德育活动量的一个规定性。德育活动的数量是指为实现某个德育目标,所设计和组织实施的德育活动的规模或者种类以及实施德育活动次数的多少。它既包含了同种类型德育活动数的多少,也包含了不同类型德育活动量的多少,还包含了德育活动开展的次数的多少。德育活动围绕德育目标开展,有时一个德育活动或者单类型的德育活动一次就能实现德育目标,有时则需要几个或者多类型的德育活动多次共同实施,才能完成德育目标任务。在这里德育活动的种类、数量的多少和活动次数的多少,就成了直接制约德育活动正向影响力的关键要素。但是,它又与德育活动的正向影响力之间无固定的比例关系,德育活动运用的数量和种类多、活动次数多,并不一定其活动的正向影响力就强,反之亦然。据此,在德育活动选择时,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有选择地运用好德育活动。所谓精,就是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充分挖掘和提升每次德育活动所蕴含的各种教育资源,并赋予最大和最多的德育内涵;所谓少,就是选择最少的德育活动数量和类型,实施最少的活动次数,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展德育活动,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德育活动量的规定性,其次体现在单个德育活动类型上。德育活动类型的大小是德育活动量的又一规定性。一般而言,从德育活动的存在状态讲,德育活动可分为动态德育活动和静态德育活动;从德育活动的存在形态讲,德育活动可分为显性德育活动和隐性德育活动。不管是何种形态的德育活动都会有活动类型的差异,或是活动规模的差异,或是活动环境的差异,或是活动复杂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性都会影响到德育活动的影响力。基于德育活动正向影响力的考虑,在德育活动类型的选择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考虑实效性,不管是规模大的,还是规模小的德育活动必须要始终注意其在实现德育目的的实际效果。设计和选择有利于受教育者思想转化,能产生最佳教育效果的德育活动,设计和运用好不同的德育活动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性环节。不管德育活动类型的大小,只有符合德育运行规律,符合德育目的必要和可行性条件的德育活动,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二是讲究效益。在设计和组织德育活动时,活动的类型既要考虑到德育活动功能的最大化,又要考虑其投入产出比,以求用最少和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功效。三是要注重类型的科学性。组织和开展德育活动时,不要盲目追求大规模和有轰动效应的德育活动。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人的思想品德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德育活动的类型规模设计与组织实施要与这一过程相吻合。要依据德育工作的目的、内容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和心理的发展脉络,使德育活动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有步骤地逐渐提高层次和难度,而不能步入所谓活动要“高大上”的形式主义的怪圈。
德育活动量的规定性,再次体现在德育活动主体的能力上。德育活动主体能力强弱同样也是德育活动量的规定性。我们认为,德育活动的主体既包括施加德育活动的教育者,也包括德育教育活动“德”化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在一个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即双主体互动。为了阐述方便,本文仅以教育者这一主体进行论述。德育活动主体能力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是指德育教育者设计、组织、实施德育活动能力的高低。德育实施者都要具备一定的素养,这是一个首要的前提条件。德育主体的素养结构一般认为由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构成。但仅此还不够,还必须要具备德育活动能力。这种能力是由各种能力有机组合而成的综合能力。一般包括教育者自身所固有的思想道德认知和践行能力、对德育现代发展内容及载体选择运用的把握能力、对教育对象思想和心理状态的动态掌控能力、对现代德育活动规律及德育方法的运用能力、对德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对环境的调控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水平如何,直接体现了德育活动主体能力的强弱水平。评价其德育能力强弱或者检验的标准只能是在德育活动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显现。基于这样的分析,德育活动正向作用影响力的大小,德育活动实施者的德育能力强弱是至关重要的人的因素。主体德育能力强,其自身自我完善和表率作用及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能力一定是强的,对德育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现代德育活动规律的把握能力是超前的,对教育对象心理和思想动态掌握和信息的采集是准确无误的,在活动实施过程中驾驭环境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同样是一流的。在这样高强的德育能力下,德育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等必然是高效的。在某种意义上讲,追求德育活动效果的正向作用最大影响力,培养和锻造一批具有较强德育能力的德育工作者是必要条件。
三、作用点:德育活动度的维度
德育活动的作用点,是德育活动度的规定性。德育活动的作用点也就是德育活动的着力点。德育活动有了方向质的规定,有了大小量的规定,还必须要有着力点,才能发挥作用。着力点的选择就是关键,这就涉及德育活动度的范畴。所谓德育活动的度,就是基于德育活动影响力作用最大功效作用发挥时,德育活动实施中,需要把握的最佳适度。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者界限,即我们所说的关节点或者临界点,度就是两端关节点范围内的幅度。超越了度的关节点,德育活动的影响力要么是反向作用,要么是无作用影响。因此德育活动着力点的度的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德育活动如何着力才能是最佳适度?我们认为,德育活动应该在针对性、时机性和创造性上选择着力点。
德育活动在针对性上着力,这是德育活动着力点的选择之一。所谓德育活动的针对性就是强调在德育活动的设计、选择、组织、实施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运用不同的德育活动,实施不同的教育目标,其实质就是要遵循德育的基本规律,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好规律性这个度。对此,首先,要依据德育目标和具体的德育内容来设计、选择和组织德育活动。我们知道,德育目标往往是通过具体的德育内容来体现的,目标清晰、任务内容明确,德育内容也就随之清晰和具体。因此,在这意义上,根据德育目标和具体内容来选择德育活动,实际上就是根据德育内容的性质和要求来选择适当的德育活动方法。其次,要依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思想和心理特点选择设计和组织实施德育活动。不同的德育对象其文化背景、个人阅历、性格特征各不相同,同一对象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也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性就是有针对性选择德育活动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再次,要依据客观实际,注意德育活动本身的层次性。德育对象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同时也决定了德育活动类型、规模选择上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有选择地运用好德育活动才能具有针对性。
德育活动在时机性上着力,这是德育活动着力点的又一选择。也是德育活动一个重要度的把握。关于德育时机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究。普遍认为,德育时机就是德育活动的一个契机,在这个契机上实施德育活动,其德育功效最大。德育时机具有短暂性、外在性和差异性等显著特点。如何才能捕捉到德育活动实施的“良机”做到不失时机?首先,要掌握好德育活动的时间度,捕捉敏感的纪念日和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实施德育活动。比如:对青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选择在每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国庆节等节日组织相应的德育活动,就是一个最佳的时间节点;对青年学生开展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选择在抗震救灾、抗洪救灾等全民族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节点,就是一个最佳的时机选择。其次,要掌握好德育活动的空间度,捕捉重要过程阶段的转折点,实施德育活动。就高校而言,在大学期间,青年学生一般要经历入学阶段、大学生活适应阶段、实验实习阶段、毕业求职阶段等不同的过程阶段。在这些不同阶段和时期,青年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变化过程是不一样的,其接受德育的能力也不同。德育活动的选择也应该因势而为,把握好空间的度。比如:对青年学生进行校园文化传统的教育,入学阶段和大学生活的适应阶段组织富有相关内容的德育活动就比其他阶段收效显著;对青年学生进行艰苦创业、奉献社会的教育,在毕业生求职阶段进行系列的教育活动,则是最佳的逻辑空间上的选择。再次,要关注德育对象。根据德育对象的特点,捕捉德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聚集点。青年学生共同生活在同一个校园内,受到同样的校园价值观和校园精神的熏陶,其思想和心理行为等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差异。时刻掌握和动态关注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脉搏,聚集他们关注的兴趣点、兴奋点、情绪点和利益诉求点等,在共同关注点上选择和开展相关德育教育活动,是德育活动时机选择的又一关键着力点。
德育活动要在创造性上着力,这是对德育活动继承与创新的一个度的把握,也是德育发展和德育现代化对德育活动提出的德育发展新常态下的时代要求。“现代德育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注重传达、解释、认识、理解,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和本系统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对此,在德育活动的选择过程中,在德育活动继承与创新的度的把握上,一要做到观念的创新。在设计选择、组织实施德育活动过程中,要坚持开放、发展、多样性的时空观,确立起动态、主体、辐射的教育观。二要做到德育内容体现最新成果,实现内容的现代化,这是德育活动创新的关键。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坚持“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民族性与全人类文化因素相融合”。要将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统一起来,德育的内容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同时要有一种超越社会现实生活的内容,以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人。适应和超越本身也有一个度的要求。传统只要可与现实的客观需要融为一体,能体现现代化发展趋向,就要加以继承。现代德育内容还应当注意既吸收民族传统文化中精华,又吸纳时代精神,注视全球共同拥有的价值观、道德观。三要创新德育活动的手段,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大数据、互联网和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不仅拓展了德育活动的范围,也拓展了活动实施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德育活动的科技保障,德育活动中选择运用和实施现代技术,是德育活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要求,也是德育活动产生正向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针对性、时机性和创造性都是德育活动的最佳适度的作用点。在德育实践中必须要在针对性、时机性和创造性的逻辑空间上寻找公共的交集,这公共的交集就是德育活动着力点的最佳度。在这公共交集中实施德育活动,其活动的正向影响力最大。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言之德育活动的三个维度与德育活动本身的结构构成要素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作为活动主体、活动客体、活动目的、活动内容和活动环节等要素组成的德育活动的内部结构,是大多数德育活动必备的要素,是德育活动自身的理论结构模型。而德育活动的三个维度,肯定离不开这些结构要素的支撑。在此基础上,我们建构的德育活动三维形态,是基于德育活动影响力最大化的考虑,从德育活动整体和系统的视阈审视的。德育活动的方向是德育活动质的内在规定性,是德育活动正向影响力最大化的根本;德育活动的大小是德育活动量的外在规定性,是德育活动正向影响力最大化的基础;德育活动的作用点是德育活动度的规定性,是德育活动正向影响力最大化的必要条件。要实现德育活动正向作用影响力的最大化或者说德育活动走出低效的出路,就是在德育的实践中,动态地建构和实现德育活动质、量、度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3.
[2] 王玄武.比较德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98.
[3] 周如东.正向作用影响与学校德育活动的选择.青少年学刊,2015(2):40.
[4] 郑永廷,张彦.德育发展研究——面向21世纪中国高校德育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43.
[5] 班华.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142-143.
[收稿日期]2015-06-11
[作者简介]周如东(1964-),男,江苏泰兴人,山东科技大学资产管理处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9-0096-05
The Maximization of Positive Influence and Three Dimensions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Zhou Rudong
(SchoolofMarxism,Shand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Qingdao266590,China)
[Abstract]The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 is composed of three dimensions: direction, size and function.The direct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is the inherent rul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it is the basis of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moral education;the size of moral education is the external rule of the amount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moral education;the function of moral education is the rule of the degree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t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of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mor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maximization of positive influence of moral education or to keep moral education out of the inefficient way, it is necessary to dynamically construct and realize the organic unity of quality, quantity, degree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positive influence;dimension of quality;dimension of quantity;dimension of degree
*2014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青少年教育科学专项)“学校德育活动对青年学生作用研究”(14-ZX-ZC-14)之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