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培育路径
2015-04-11张维香
张维香,吴 丹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调查及培育路径
张维香,吴丹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还有部分学生虽心存感恩,但却未将感恩意识外导于形,在实践中不知如何表达、践行感恩;加之,全社会的感恩氛围不浓,亦使学生未能将感恩惠泽于人。要从增强感恩意识、认知感恩途径、营造感恩氛围方面下功夫,要使家庭、高校、社会的教育形成合力,以此来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与施恩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施恩能力;培育路径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9.006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社会,无论是宗教的神圣世界还是世俗的日常生活,都对感恩有着明确的要求。基督教感恩上帝,儒家感恩父母。感恩是主体需要被满足后的一种思想情感和心理状态,而这种状态在表达社会意识、参与社会活动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感恩作为一种思想和美德,具有深厚的道德意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大学生更应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学会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进而养成发现美好并对其感恩的习惯。
一、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与原因分析
此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等徐州高校的本科生中通过随机抽样,发放问卷650份,有效回收622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5.7%。调查辅之以走访和座谈会的形式,向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进行了询问了解。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走访和座谈了解的情况,发现部分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感恩言行缺失。
(一)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未将感恩意识内化于心
问卷统计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心存感恩,但是也有一部分同学的感恩意识淡薄。其中,分别有37.2%和23.5%的同学认为生活中很少有或基本没有值得自己感恩的事,认为别人对自己的付出是理所当然,并未考虑太多。其中,有42.1%的同学认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理所当然;在所调查的学生中,有32%的贫困生,这其中有48.2%的学生对自己受过学校或其他机构的资助没有特别的感受,认为是自己成绩和其他素质都不错才获得资助,是应得的;有76%的同学坦承如果受到资助,并不愿意资助方公布自己受资助的情况,感觉很没有面子。当问到在老师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帮助同学讲解难题应持的态度之时,有42.3%的同学认为老师是应该的,有32.7%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感谢老师。在问到对同学的帮助是否要感谢时,大部分同学对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同学表示感谢,但有12.5%的同学很不情愿接受同学的帮助,对别人的帮助很反感。
在分析原因时,笔者将家庭、学校的教育及社会大背景的影响纳入进来。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孩子的工具,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停留在物质层面的较多,涉及精神领域的较少,尤其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学校方面,在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上虽有重视,但以升学率、就业率为导向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仍然盛行,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到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等因素的影响,忽视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尤其在感恩意识养成方面缺少一定的教育,导致学生在做人、爱人、尊重人、帮助人等方面有所欠缺。社会方面,市场经济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也给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效应。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等传统道德规范受到冲击,新的道德规范未能生成,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迷茫,不少大学生功利思想严重,为了奖学金等漠视同学情、友情,对于同学的帮助不以为然,感恩意识淡薄。
(二)部分学生感恩言行缺失,未将感恩意识外导于形
调查发现,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方面,多数学生寄希望于未来。93.2%的同学选择等长大了再回报父母,只有36.5%的同学在假期经常和父母聊天,40.6%的同学假期经常帮父母做家务;64.8%的同学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其中只有22.8%的同学会在父母过生日时送上礼物和祝福。在问及对老师是否感恩时,很多学生在行动上做得不够,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往往不屑去做。如在路上遇见老师主动打招呼,只有43.4%的同学做到,而对老师心存感激却没有表达出来的同学竟高达51.6%。在问到现实中都是用哪些方式去表达感恩的时候,35%的同学选择用电话等言语问候方式,9.5%的同学选择用一些小礼品等表示感谢,56%的同学表示会默默记住需要感恩的人,63%的同学表示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去表达感恩。分析其中的原因,家庭方面,由于家中孩子少,父母对子女大多娇生惯养,只是一味地付出,并不要求子女回报。因此,子女很难理解感恩,以至于不知如何感恩。学校的教育更多关注升学率或就业率,对感恩教育重视不够。加之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奉献社会的人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效应。
(三)感恩氛围不浓,感恩未能惠泽于人
调查结果显示,有60.6%的同学认为学校活动虽然很多,但娱乐色彩浓,教育意义少;有13.6%的同学不愿意参加活动,认为参加活动并不能有助于学习;有42.3%的同学认为社会上虽有一些感恩的舆论导向,但自己关注得很少;还有50.5%的同学认为,社会上有很多不公正的和令人心寒的事情,感觉没有必要感恩,也不愿意做让别人感恩的事情。
这一调查结果,反映出社会舆论导向性的偏颇,社会营造感恩的氛围不浓。正处于社会化过程的大学生,无疑会受到社会传播方式、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社会环境的异化也给大学生套上了实用主义的枷锁。当前,整个社会感恩意识的淡化对大学生感恩意识养成造成了不良影响,加之不良社会现象的暗示效应,使大学生觉得好人不好做、好人不能做,渐渐形成了对父母、对他人、对学校、对社会麻木的态度,弱化了感恩奉献精神,造成了大学生感恩意识养成教育的障碍。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亟需加强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感恩意识养成的时代诉求
自古以来,感恩之于东西方文化传统中均可见到。在西方,《圣经》中记载:“在一切人生遭遇中欢欣喜乐,以感恩的心受领一切,道德的力量和勇气便随之而来。”可见,感恩思想在西方就是提高人们道德水准的有效手段。在东方文化中,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等传统思想,反映出感恩是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与基本修养。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在和谐社会创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感恩意识的养成有助于大学生省察自身、体会父母的艰辛、体会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和自然的恩赐、增强社会责任感,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有着重要的价值。大学生对如何寻找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表现热衷,但对于责任担当和奉献服务社会却意识不强,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总是抱怨社会、他人对自己的不公,却不反思自己给予社会和他人什么,进而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感恩意识养成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时代向当代大学生提出的诉求。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养成是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应然需要
2007年,湖北襄樊市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原因是其在受助一年多里,他们“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感恩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思想情感,我们当然不能以是否打了感谢电话、写了感谢汇报,来简单判断大学生是否心存感恩。但这种真实现象的出现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思,同样引起了社会上关于大学生是否真的“不知感恩”的激烈争辩,大学生的感恩之心是否真的在一定层面上出现了某种缺失?
一个人成才固然重要,但更不能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不能缺失做人的基本准则。高校大学生不仅要学会科技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怀有一颗感恩之心。这样,在今后融入社会中才能够在生活工作中展现高素质人才的一面,为社会和公众树立标杆。同时,感恩意识的养成也能够反过来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助力。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养成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及立德树人的要求
考察大学的发展流变,大学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人才培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主题。高校培养出来的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个性和人性都得到极大解放的人。大学的教育不只局限在对学生科技知识的培育,更应重视学生的基本价值观、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重视学生人文修养、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感恩意识是道德情操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是社会对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也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是高校育人的另一重要任务。当前,由于社会功利观念的盛行,多元文化交织,大学生多维、复杂的思想已经取代了单纯受我国传统文化熏陶的单一思想。大学生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将父母的付出和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淡化亲情、友情、师生情的情况,进而导致大学校园出现了与主流价值观偏离的一些“有恩不知”“知恩不报”等状况。因此,这也对高校培养人才及坚持立德树人带来了挑战,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养成教育。
三、大学生感恩意识养成的培育路径
(一)树立感恩意识,将感恩深入人心
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养成教育,将感恩深入到每一名学生心中,是高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任务。学校应运用多种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知恩、感恩和报恩,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树立感恩意识方面,学校应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如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懂得知恩、感恩,进而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报恩。通过开设感恩教育必修课程,让学生能系统学习古今中外的感恩文化,从理论上认识感恩对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对促进和谐社会等方面的作用,进而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自觉培养感恩意识。教师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使学生内心产生体验和感悟,形成内心的道德规范。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以父母、老师、对自己有恩的人的角色思考问题,做一些父母、老师曾经为自己做过的事情,感受曾经接受的恩情,进而做到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理解。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学生,做好感恩、施恩的表率,通过教师自身的感恩言行去感染学生。
家庭教育在树立孩子感恩意识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不应只是给孩子灌输学习论、分数论、名校论,而应该通过父母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孩子,为孩子做好示范,让他们在父母对他人的感恩言行中认识并体悟感恩情怀。
(二)认知感恩途径,将感恩落实于行动
从上述的调查不难看出,如今不少的大学生其实心存感恩,但是不知该如何去做。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应该通过学校第二课堂和社会相关部门提供特定的志愿服务活动,给大学生更多的平台和载体来认知感恩途径,通过感恩教育生活化,将感恩落实于行动中。高校应通过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用多种教育活动来丰富教育形式,创设良好的感恩教育情境。学校应与社会相关部门合作,为大学生提供一些特定的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通过服务他人、关心他人,进而感受到施恩予人后得到的那份鼓励的话语和心灵的愉悦,进而激励、引导学生思考感恩和报恩。笔者曾经在学生中开展了“感恩父母,为父母做一件小事”的活动,要求学生在寒假,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然后和父母交流,写下自己的感受。假期归来,很多学生把内心对父母的那份感恩之情向笔者诉说。其实,类似的活动学校都可以开展,但是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先领悟活动的意义,进而让大家都能参与其中,切身体验感恩活动,领悟感恩的意义,真正达到自我感恩教育的目的,如此,活动的效果和意义就会较以往有很大改善。
(三)营造感恩氛围,推进感恩意识养成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学校可以通过诸如微博、微信等多媒体大力推广和宣传一些感恩的正面事例,营造校园感恩氛围,这也可以消解社会不良风气给学生带来的负面暗示效应。利用学校广播、橱窗、教室宣传栏等传播感恩的名言警句,在校园中营造大力弘扬感恩精神的良好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何为感恩,并在实践中报恩和施恩,从而让感恩教育更加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和意识中。此外,学校可以邀请名家大师、知名校友等来校做感恩方面的讲座。社会舆论也要发挥好导向作用。此外,应考虑用年轻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宣传感恩,比如,现实中很多学生不会背诵“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然而通过王菲的歌声传唱,很多学生会在不自觉地传唱中就会背诵了。这也给社会和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些工作思路,在营造感恩氛围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是当前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养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在感恩意识、感恩途径、感恩氛围三方面齐抓共管。同时,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感恩教育,充分发挥学生感恩意识养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途径、多渠道让学生识恩、知恩,并将这种观念和情感内化为感恩、报恩、施恩的实际行动,提升自身的素质,以使感恩之风盛行于校园,吹拂于神州大地,进而净化和优化我们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刘峰.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感恩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1-73.
[2] 周素琴.大学生感恩教育再探讨.教育评论,2012(6):69-71.
[3] 孙玉峰.论西方文化中的感恩思想.统计与管理,2013(5):159-160.
[4] 梁勤儒.丛飞事件的反思.青年研究,2006(2):8-11.
[5] 李剑军.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受助不感恩被取消资格[EB/N].楚天都市报,2007-08-22.
[6] 涂平荣,龚海艳.高校感恩文化建设的实效路径.教育评论,2013(3):12-14.
[收稿日期]2015-04-09
[作者简介]张维香(1984-),女,江苏赣榆人,中国矿业大学财务资产部教师。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5;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9-0032-04
Investigation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and its Cultivation
Zhang Weixiang,Wu Dan
(ChinaUniversityofMiningandTechnology,Xuzhou221116,China)
[Abstract]Nowadays, it is very common that college students are lack of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Although some students have it, they have not put it into practice yet, so that it could benefit nobody because of the atmospheric inadequacies and poor knowledge about how to express and practice it.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tripartite education of family, college and society, the path to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is analyzed from aspects including enhancing gratitude consciousness, realizing the approaches and creating the atmosphere.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gratitude consciousness;current situation;putting gratitude into practice;way of cultivation
吴丹(1991-),男,重庆巫溪人,中国矿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