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思考*
2015-04-11邬丽群刘华利
邬丽群,刘华利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思考*
邬丽群,刘华利
(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2)
[摘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呈现出三个常态化特征,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德育核心动力,搭建网络平台成为德育新载体,加强改革创新成为德育新活力。德育新常态思维,要明确高校德育工程化发展方向,坚定中国梦理想、构建高校德育实践项目化框架,把握时代特征、推进高校德育网络平台建设。
[关键词]新常态;高校;德育;德育工程化;德育实践项目化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9.022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增速落入中高速区间, 二是经济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三是增长动力和机制发生改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校德育就是这个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经济发展呈现下行趋势以及移动互联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早已落地生根,“95后”悄然成为高校大学生主力军,我国高校德育已经呈现出新常态。
一、高校德育新常态形成背景及其内涵
(一)高校德育新常态的形成背景
1.经济发展新常态引发高校德育工作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德育工作承受多重压力,如互联互通时代多元化思潮对我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经济下行走势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大学为适应经济发展办学重新定位引发的人才培养方向阶段性迷失,高新技术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冲击,等等。
党的十八大之后,针对上述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教育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主要包括:立德树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坚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这些论述主题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极强,为我们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各项工作,为如何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指明了前进方向,形成了现阶段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常态。
2.高等教育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是形成高校德育工作新常态的主要原因。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当年的10.5%升至2002年的15.3%。仅用三年时间,我国教育模式就由精英型教育转型为大众型教育。随之而来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型迫在眉睫,以《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为标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随后,一系列工作会议召开,一系列文件政策出台,尤其是2010年7月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更是旗帜鲜明地强调了德育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八大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常态。
3.教育客体数量增加、群体性特点鲜明,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新常态的现实基础。截止2013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有2491所,其中本科院校1170所,独立学院292所,高职专科院校297所,民办其他高等教育机构802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24680726人,其中普通本科在校生14944353人,专科在校生9736373人,当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达到6387210人。2014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698万人,其中本科363万人,高职(专科)335万人,当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39万人,高考录取率约为74.33%,本科录取率38.7%。
当前“95后”成为高校大学生主体力量。他们普遍具有较高情商,但抗挫折能力较差;善于释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自控能力不强;有强烈的参与社会事务的愿望,但苦于缺少合理的途径与平台;对大学生活充满个性化的憧憬,但缺乏职业生涯意识与学业规划。他们是属于互联网的一代,尤其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论坛、QQ成为“95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网购成为消费新趋势,淘宝、微商成为他们创业实践的新领域;论坛、网评成为他们参与社会事务、表达个人意见的重要途径。此外,“95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强烈。原有的单向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搭建新的德育平台,实施双向、互动式教育模式成为新方向。
(二)高校德育新常态的内涵
1.以广泛开展德育实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成为新常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目标,是核心,始终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和首要职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世界的难题。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规模扩张、学科布局、校区建设”三大历史任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内涵发展已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为先、质量优先的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更加重视德育,提高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实效性,促进德育功能持续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固有的德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在更新理念、优化目标上下功夫,在构建平台、注重效果上下功夫,在创新驱动、师生互动上下功夫,全面建立保障“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德育制度体系和机制。
2.在改革创新中释放高校德育工作活力成为新常态。根据德育研究主题的发展变化,可以将我国德育发展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1981年至1989年德育科学化阶段,探索德育发展规律,建立学科体系;第二阶段是1990年至1998年德育现代化阶段,重点研究德育功能实现及其作用的发挥;第三阶段是1999年至今德育人性化阶段,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提高德育效果。每个阶段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尤其是当前正经历的第三阶段,国家相继出台多项规定,确立德育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为了加快德育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必须要在新形势下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随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深入人心,加强立德树人思想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长期处于人才培养先导地位的德育工作,更需要用新的思维来加以改革创新。
高等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与其他方面教育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形成育人合力。高校德育不仅仅是思政教师的任务,更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德育就是这个“道”,是教师首要的任务。只有不断创新德育模式,改进德育实施方式,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潜能,才能满足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新要求,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以网络化建设作为开展德育实践新载体成为新常态。基于网络化平台开展德育实践是开展德育的新手段。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引发德育观念、内容、方式的变革,引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突破。慕课(MOOC)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高校德育的一个新常态。它是2011年才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模式,它是将课程资源与学习管理系统结合起来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等特点,它以兴趣为导向,不受时空限制。高校积极参与慕课平台建设,增加德育在线课程门类,扩充德育线上互动环节,完善“教师—网络—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机制,已经成为当前德育发展新常态。
二、新常态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有利条件及挑战
这“三个新常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必须以新常态的思维,找准大学生德育的立足点;以新常态的思维,把握德育的着力点;以新常态的思维,破解当前德育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一)经济政治环境改善,为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1.有利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市场经济生根发芽,市场观念根深蒂固。市场经济崇尚追求效率和竞争观念,遵循的是优胜劣汰、资源最优原则。市场经济一改过去人们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惰性心理。受其影响,校园中的大学生也逐渐呈现出珍惜时间,讲求效率,敢于创新,锐意进取等时代性特点,形成了良性利益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自由观念。此外,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逐渐深入人心,公开、公正、公平成为社会各行业普遍原则;政府决策和行为的透明度逐步加强。市场观念内化、外部公共环境净化都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带来的挑战。经济新常态引发新的就业形势,高校德育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做好就业工作。高校就业工作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高校发展兴衰,关系到学生个人职业生涯成败。2015年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超过2014年,宏观就业压力有增无减。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需求结构也将会发生变化;传统企业转型发展,缩减需求,中小微企业、二三线城市、创新型企业需求明显上升;自主创业人数也将随着扶持政策力度加大而增加。此外,随着我国推出国际经济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亚太自由贸易区等项目,与之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必然增加。然而,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发布的“2015届大学毕业生求职期待分析”显示,近四成毕业生期待进入国企,只有不足两成的本科毕业生愿意到民营企业和个体类用人单位。就业结构化缺陷明显,如何有效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合理选择就业方向成为新常态背景下做好就业工作、保证社会稳定的关键。
(二)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有利条件。一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极大地丰富了高校德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可以便捷获得全球各地、各领域的信息,我们可在网上自由吸收全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们德育工作服务。二是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了高校德育的实施方法。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效信息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因其传输快捷、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点,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手段,使高校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更为密切,有利于德育从传统的“灌输式”单向教育,转变为“参与式”互动教育。此外,网络平台下更易获得视频、音频、图片、文字兼具的教育资源。这种教育资源具有直观、真实、形象等优点,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与参与性,大大提高德育的效果。三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打破了德育的时空限制。网络资源具有共享的特征,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在网络环境下,每个获得授权的人都可随时随地拥有,这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持续性差、教育时间短、教育空间受限等弱点。
2.面临的挑战。信息社会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讲求自由,尊重民主,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一方面发扬了社会主义民主,另一方面也成了滋生丑化社会主义、丑化中国人形象的温床。当前网络信息源头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网络舆论规模与影响越来越大。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掌握的网络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互联网制造大量混淆视听的负面舆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话题跳跃式前进的特征,有意将话题引到政治性、敏感性问题上去,把正常的利益诉求变成价值诉求,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挑战。此外,由于高校师生信息化程度较高,加之人员结构单一化,容易受到更多意识形态渗透的威胁。西化思潮暗潮涌动的现状,德育工作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清醒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需要培养千千万万的周小平、花千芳,占领网络阵地,传递正能量。
三、新常态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德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研究和解决问题都离不开一定的历史条件。……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为了更好地完成高校人才培养任务,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新常态思维,明确高校德育工程化发展方向
新常态激发新思路,呼唤新作为。适应新常态就要树立起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常态思维”,这就是要始终坚持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动摇,群策群力,凝聚共识;就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新规律,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就是要顺应社会、时代发展潮流,研究德育新方法新手段,与时俱进,重在实效。
高校德育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局限于狭义的学校德育,应该从广义的德育即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家庭德育四个部分入手,实施德育八项工程,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坚定中国梦理想,构建高校德育实践项目化框架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坚定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加强思想引领,准确把握时代基调,不断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将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与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让青年学生懂得实现自我理想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实现中国梦是自我理想的最高目标,并以此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目标,构建项目化的德育框架。项目化的德育框架就是要为学生提供德育实践项目,每学期开展立项、开题、中期考核、结题验收等工作,将若干德育目标分解、量化,结合大学四年不同阶段的特点,逐一实现。
(三)把握时代特征,推进德育网络平台建设
当前高等教育要凸显德育为先的理念,就是要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作为高校德育工作关注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主动成为德育的参与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权、自主权和选择性。而当前的大数据时代,一部智能手机、一个网络信号覆盖局域,就可完成一次网络信息的交流,两者若能有机结合,必将迎来德育工作新纪元。高校德育工作,一面要彰显现代德育的三大理念——自主性、平等性、互动性;一面也要注重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为此,加强高校德育网络平台建设,改革德育原有的教育范式,即改变原有的“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阵地”的教育方式,开展网上德育,学生利用学校网络共享资源自由选题,自主完成德育实践项目,选择满意的德育实践视频、图片、心得体会上传网络平台,教师网上给出评价意见,师生在线讨论德育实践心得,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同样可以给出个人评价意见。
[参考文献]
[1] 余斌,吴振宇.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宏观调控政策取向.改革,2014(11):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情况//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658.
[3] 高靓.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有何新动向[N/EB].中国教育报,2014-11-20.
[4]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收稿日期]2015-05-23
[作者简介]邬丽群(1980-),男,黑龙江宾县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工办主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发展教育。 刘华利(1969-),男,黑龙江海林人,黑龙江科技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德育、现代教育技术推广应用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09-0092-04
Thoughts on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Wu Liqun,Liu Huali
(Heilongjia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arbin150022,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mor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hows three normalized characteristics, i.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s becomes the core power of moral education, establishing a network platform becomes a new carrier of mor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moral educ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becomes the new vitality. Facing the new challenges, and to seize new opportunities, the educators should set up the thinking featured new normal, clarify the engineering direction of 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strengthen the ideal of Chinese dream; besides, they should also build the project-based framework for the practic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grasp th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platform for the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the new normal;universities;moral education;the engineering direction of moral education;project-targeted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项目“系统论视域下大学生德育实践研究”(14JDSZ3022);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年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德育实践网络环境下的实践与应用”(JY14-162)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