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闲适之外:李昉诗歌中的寂寞书写

2015-04-11兰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所甘肃兰州730030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心绪诗坛诗人

张 华(兰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所,甘肃 兰州 730030)

闲适之外:李昉诗歌中的寂寞书写

张华
(兰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所,甘肃兰州730030)

李昉是宋初最重要的诗人之一,除了对闲适生活的吟咏外,他的诗还表现出一种寂寞的情怀。纵观他的人生经历,这种心绪与其几十年的仕宦生涯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朝代和皇权的更迭使诗人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谙帝王权术的他才会在闲居的惬意里生出寂寞的感慨来。因此,对于宋初士大夫群体,乃至整个宋初诗坛,若能抱有一种“了解之同情”,就会看到不同以往的别样风景。

李昉;诗歌;寂寞;宋初诗风

宋初诗坛三足鼎立,白体、晚唐体、西昆体各成一派,蔚为风尚,应者众多。其中,白体诗风靡诗坛近半个世纪,其代表诗人徐铉、李昉、王禹偁等,以他们的诗歌创作影响、改变了弥漫宋初诗坛的五代风气,对诗歌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白体诗人中,宰相李昉的诗歌创作成就突出,再辅以其特殊的政治和文学地位,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对李昉诗歌的研究,学者们的注意力多聚集在他“为文章慕白居易,尤浅近易晓”[1]9138的创作特点上,但对于他诗歌所表现出的寂寞情韵,却很少提及。本文正试图从这方面入手,探寻这位太平宰相诗歌创作背后的寂寞心绪,以期深入了解李昉的独特生存状态、艺术心态及其诗歌创作,达到从一个特定角度管窥宋初文人与宋初诗坛风貌之目的。

1 李昉诗歌中寂寞心绪的表现

李昉作为一代宿儒,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他一生著述颇丰,可惜如今大多散佚了。他的诗歌经后人搜集整理,在《全宋诗》中编为两卷,包括88首整诗和3个整句。虽然这些存留的诗歌还不足以将他的情感世界完全反映出来,但足够我们从中理出他思想特点的蛛丝马迹。

《全宋诗》中李昉诗歌的主体部分,是他与李至的《二李唱和集》中的篇什。那时的他已年过花甲,第一次罢相赋闲在家,远离了政治中心,宦海浮沉都看尽之后,他终于可以停下脚步,与志趣相投之人吟咏性情,描摹生活。正如其他学者所研究的那样,李昉诗歌的主要情感,是一种难得的闲适感[2],诗人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他退居后的日常生活[3],即使是忧病叹老、寄情佛道,都透着一股通达。可是在这些遗留的篇章中,仍能够发现另一种情绪,它并不浓烈,但却真实存在。

作为一位凭借文采而位极人臣的士大夫,李昉是一个喜欢交游宴乐的人。当他身在高位时,这种生活十分容易得到满足,可一旦被罢相,就会门庭冷落、少有人来,这前后的落差,必然会在诗人心中激起不小的波澜。他曾经在不只一首诗中描绘过这种情况,例如《偶书口号寄秘阁侍郎》:

朝退归来只在家,诗书满架是生涯。吟成拙句何人和,按得新声没处夸。

夜景最怜蟾影洁,秋空时见雁行斜。望君偷暇来相访,犹有东篱残菊花[4]173。

一呼百应的景象已然成为过眼烟云,自己用心写下的诗篇也无人能够应和,对着院中萧瑟的秋景,诗人也只能殷切地希望友人得空来拜访,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同样的心思下,他反复强调“融融和气满亭台,寂绝无人访我来”(《宿雨初晴,春风顿至,小园独步,方多索寞之怀;嘉句忽来,骤引吟哦之兴,仰攀高韵,少达鄙诚》)、“等闲无客访闲门,时访闲门只有君”(《齿疾未平,灸疮正作,新诗又至,奇韵难当,暗忍呻吟,强思酬和,别披小简,盖念短才,更竭病怀,甘输降款》之四)、“澄波桥北多嫌远,少有交朋到我居”(《昉着灸数朝,废吟累日,继披佳什,莫匪正声,亦贡七章,补为十首,学颦之诮,诚所甘心》之六)的境况,不禁使人感叹这位太平宰相内心的落寞、孤寂。在他适应闲居生活的同时,这种寂寞的心绪就变得异常清晰,它们不遗余力地显示其存在感。

收稿日期:2015-05-07

作者简介:张华(1990-),女,山西大同人,兰州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所唐宋文学在读研究生。

诗人似乎总是孤身一人,对着园景,对着夜空,美景也好,良辰也罢,他总是自己一人欣赏。纵观李昉的全部诗歌,不论是诗题还是诗句中,“小园独坐”、“独赏牡丹”、“小园独步”、“时时独入小园行”这样的字眼每每出现,说是闲居,怕是称为“独居”,也不为过。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那种突如其来的孤寂,儿孙绕膝、读书咏诗带给他的慰藉仍旧不足以将其消弭。

比起门庭冷落、无人问津,更让诗人介怀的,恐怕是知音难觅的忧愁。他在《和暑夜偶作之什》中说:

新购华居近禁城,旋栽松桧满中庭。顺风子细闻清漏,隔竹依稀见落星。

万乘异恩无路报,千年昌运此时丁。一轩明月谁为伴,应共金昆醉复醒[4]184-185。

自己一时所见所闻,若能够同一二知己共同欣赏,何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可是,这样的愿望终究不能实现,他也只能将这种渴望诉诸笔端,叹着“安得故人频会面,一罇相对共醺酣”(《自思忝幸因动咏吟》),庆幸着“时有新诗寄何处,蓬丘仙客是知音”(《寄秘阁侍郎》)。而自己心底深处真正的情绪是否真的向“知音”坦露出来,或者说他将这种心绪袒露了多少,恐怕,我们不得而知。

笔者看来,除了那些粉饰太平、安居乐道的诗篇,这些透露着寂寞情绪的篇什也许更为重要,至少,对于深入一位太平宰相的内心,这些诗歌至关重要。那么,我们不禁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自称“清职美官皆徧历,物情时态尽深谙”(《自思忝幸因动咏吟》)的李昉,为什么会产生这般感触,会不会有些真相,被我们忽略了呢?

2 李昉诗歌中寂寞心绪产生的原因

如果用最华丽的语言总结李昉这一生,很可能会得到这样的答案:他身经五代乱世,历仕四朝,曾三入翰林,两拜宰相,是宋初名重一时的文坛领袖。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样的评价,未必真的能使他满意。

回望历史,使李昉在汗青上留名的,是他那些歌功颂德的诗篇文章,还有发生在太祖朝的一件科场舞弊案,二者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均扮演着不甚光彩的角色。[5]后人提起李昉,也多将他划分在歌功颂德的奉承之臣中。但结合历史,我们不难从中嗅出一点不同的气味。

李昉出身于后晋的官宦世家,接受了良好家庭教育,在后汉朝真正步入仕途,到了后周,更是备受倚重,职在翰林学士。这是一个可以近距离接触皇帝的重要职位,可以说,后周皇帝对他有着知遇之恩。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赵宋王朝的建立将这一切都改变。改朝换代之时,有多少士大夫屈膝恭迎新王朝的到来,作为后周重臣的李昉在那一天究竟做了什么,已经无从考证,但从陈师道的《后山丛谈》卷四中,我们不难推想:

李昉在周朝知开封府,人望已归太祖,而独昉不附。王师入京,昉又独不朝。贬道州司马。

这则资料后来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收入《宋名臣言行录》中,虽然至今仍未找到证明其真实性的更多证据,但结合李昉在太祖朝的仕途经历,它至少能够从一个侧面表明,李昉对这赵宋新朝,必然不是满心欢喜的迎接态度。而那次由李昉主持的科举考试,更成了李昉思想转变的关键。《宋史·李昉传》对这件事的描述很简单:“昉之知贡举也,其乡人武济川预选,既而奏对失次,昉坐左迁太常少卿”[1]9136。那奏对是如何失次触怒太祖赵匡胤姑且不论,但一位被周世宗称赞“吾久知有此人矣”[1]9135的大儒会做出“用情取舍”这种事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可想而知。对于赵匡胤的此举的目的笔者不做过多讨论,但皇权的威势在这位士大夫心中留下了阴影,这是不言而喻的。满腹经纶、才智卓越的优势在赫赫皇权面前黯然失色,朝代更迭的大势不可遏制,哪怕正直如李昉,也没有任何办法。虽然曾在太祖朝官至翰林学士,可多半时间,李昉都处于一种不受重视的状态。

太祖朝如此,太宗朝又如何呢?赵光义对李昉,可谓优厚,李昉也是在他的统治期间到达了仕途的顶峰,平章事一职在宋代位同宰辅,是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重要官职。看似风光无限的李昉曾经两度拜相,位极人臣,这也说明在此期间,他有过一段被罢相的时光。这次罢相的主要原因,是他居相位时,北方有事而不为边备,却只知“赋诗宴乐”。表面上看,已过花甲之年的李昉在心态上已经十分消沉,可在不久之后皇帝要求百官就边事进言之时,李昉又“引汉、唐故事,深以屈几修好、弭兵息民为言”,这前后矛盾的行为无不说明,他并非真的像他自己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万事不关思想内,一心常在歌咏中”(《依韵奉和见贻之什且以答来章而歌盛美也》),而是在看尽了世事百态、帝王权术之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处世之道。在《宋史·李昉传》中,还有这样一段话:

昉居中书日,有求进用者,虽知其材可取,必正色拒绝之,已而擢用;或不足用,必和颜温语待之。子弟问其故,曰:“用贤,人主之事;若受其请,是市私恩也,故峻绝之,使恩归于上。若不用者,既失所望,又无善辞,取怨之道也。”[1]9139

这说明,此时的李昉,已经深谙为臣之道,使恩归于上,而自己,就做些统治者称赏的饮酒宴乐之事,日日与歌儿舞女相对而已。本传中又说他“及官居相位,益加忧畏”[1]9140,他所忧所畏为何,显而易见。

李昉现存的诗歌,大部分都是作于他罢相这段时间,结合他一生的经历,夹杂在诗歌之中的寂寞情怀,就有迹可循了。

目睹了后周王朝的覆灭,虽然心有郁结,但仍旧免不了入仕新朝的命运。昔日的同僚成为高高在上的帝王,而且对自己并不信任,荣辱沉浮,都在统治者的翻覆之间。同是由周入宋的大臣们大多都亲附赵宋,很快就忘却了王朝覆灭的痛苦,反而一心投入了为新朝建功立业的事业中。李昉作为前朝重臣,既不能挽狂澜于既倒,又没办法阻止人心的流动,而且自己也被裹挟其中,怎能不寂寞,此其一。

既然大势所趋,阻挡不住,等到想要以事周之心事宋,得到的却是统治者(宋太祖)的诸多猜忌。十几年间,他起起伏伏,朝廷内外,都曾任职。太宗即位之后,他仕途通达,自然,心思也变得玲珑通透。于是,台阁间往来酬唱,歌颂盛世、粉饰太平的诗作越来越多。后世论者多称其诗歌思想内容单一,这是与他的人生遭际大有关系的。可每每下笔,能够描摹的内容有限,能够表达得思想有限,年年岁岁,他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孤寂,此其二。

罢相居家之后,交游宴乐顿减,感叹生活闲适的同时,以往的际遇、心绪搅动之下,寂寞自然不免在诗作中流露出来。这种微小的情绪在日日忙于朝中政事,居家大多饮酒赋诗时自然不容易凸显,诗人很有可能有意识地将其压抑在内心深处,可一旦消歇下来,往日不太注意的、长时间存在的情绪就会涌上心头,发而为诗,就会形成笔下一篇篇带着孤寂情怀的作品。李至诚然是他在诗书唱和方面的知音,可是,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寂寞呢?此其三。

3 李昉诗歌中寂寞心绪存在的价值

李昉的人生经历是跌宕起伏的,结合他在后周朝受到重用、在北宋太祖朝的官运起伏、在太祖朝步步高升的种种经历,那么他的诗歌风格单一、境界狭窄,也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他在大肆吟咏自己闲适退居生活的同时所流露出来的寂寞情怀,才是他真正心绪的表露,那些太平宰相、文坛盟主的荣誉之下,一颗历经丧乱的士大夫的内心,才是我们应该真正关注的。了解到这些,尝试着深入他的心灵,分析他彼时彼地的心态、境遇,再读其作品,才能对他的创作产生更加真实的体会。抛开后世学者对他诗歌所谓“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种种评价,单从诗歌艺术本身来说,他的诗用词典雅、对仗严谨,显然是用心为之。

李昉是宋初文人的代表,也是其中十分特殊的一位,他的经历与心路历程虽然不可能作为整个宋初诗坛诗人的整体写照,笔者也无意于为那些台阁诗人“翻案”,但是,他的一些心理与行为,无疑是可以作为整个入宋的旧朝士大夫心理状态的注脚的。天水一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中原地区长时间的战乱割据局面,宋初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文人们,很多都有由旧入新的经历。他们都历经过朝代更迭,一方面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覆灭,一方面又经历着一个新王朝的崛起,这种天翻地覆的经历在他们心中打下的烙印,是不可磨灭的。即使是对新朝怀着无比的欣喜,内心深处也不可能对旧朝的毁灭没有任何感慨。那么,对于这些人的作品,对于其作品中反映出的思想内容与倾向,我们就绝不能只做简单的分析。推而广之,整个宋初诗坛上,那些已成定论的诗歌创作风貌中,是不是也有一些被掩埋在历史之中等待我们去发掘的真相呢?打破一些旧有的思维习惯,怀着同情与理解,深入地研究问题,对宋初诗人、宋初诗坛,也许会产生全然不同的看法。

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6],作为研究者,也应该如此。入乎其内,深刻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关照当时的社会生活、政治文化状态,做到知其所以然,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出乎其外,跳出文献与资料,我们应该对研究对象做客观、公正、符合事实的判断。

4结语

李昉是北宋初的名臣,也是引领一时风尚的文坛领袖,对于他的诗歌创作,文学史上似乎早有定论。可当我们深入史书,对他的人生经历有了全面深刻的了解之后就会发现,由周入宋三四十年的仕宦经历使寂寞在他的内心深深扎根,皇权的威势下,他看清了种种荣辱沉浮,处世之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为了迎合升平,写作了大量的粉饰之作,但这种文学创作使他内心更加孤寂。终于,在罢相闲居的日子里,他大肆吟咏安逸闲适的生活之余,这种寂寞心绪便流露出来。结合他的人生经历与性格发展,我们发现,李昉不是一个只会歌颂盛世、一心谄媚的文人,也不是一个万事不入心,只在悠闲生活的描摹上下功夫的文人。恰恰相反,他的真性情应该就存在于那些寂寞篇章的描绘中,我相信,文学的真正价值,也在这里。每一个在文学史上留下姓名的作者,都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对于他们作品的研究,我们不能单单只从文献的静态方面入手,而是应该向更深处搜寻。从一个人,到一个群体,再到整个文学创作潮流的研究,我们都应该抱持着这样的态度。

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研究历史,应该对历史抱有一种“了解之同情”,[7]457而我们作为文学研究者,对与文学史,也应该抱有这样一种情怀。对于文学作品本身,我们要尽可能地欣赏其艺术上的美,同时,对于创作文学作品的人,我们也要尽可能地深入体察其内心世界,尽量还原当时创作时的内外环境,才能做到真正客观的认识与研究。

[1](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秦蓁.太平宰相的平夷雅正——李昉的“白体诗”创作[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5).

[3]王静.论李昉之诗[J].现代语文,2006,(10).

[4]傅璇琮,主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5]李强.北宋李昉“科场舞弊”案之深层文化意蕴[J].兰州学刊,2011,(03).

[6]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7]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周哲良

Lei sure:Lonel yW ri t i ngi nLi Fang's Poet ry

ZHANG Hua
(Collegeofliterature,LanzhouUniversity,Gansu,Lanzhou,730030)

Li Fang is one of the the most important poe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ong Dynasty,In addition to the chant of leisure life,his poetries also exhibit a feelings of loneliness.Throughout his life,there is a very important connection with this mood,decades of official career.Dynasty and imperial power cause tremendous change of the poet's mood.Being good at imperial politics,he has a lonely feeling in a comfortable homebound.Therefore,for the fields of the Song dynasty officials, even at the beginning of Song Dynasty poetry,he holds a"sympathetic understanding".So we will see differentkindofscenery.

LiFang;poetry;loneliness;SongDynastypoetry

I207.22

A

1672-2094(2015)04-0029-04

猜你喜欢

心绪诗坛诗人
《孟子》名句节选
金错刀·冬日抒怀
关于推荐《当代诗坛百家文库》入选诗家的启事
批判锋芒下隐伏着的“厌世”心绪——评吴趼人的《九命奇冤》与《中国侦探案》
忆江南·客居怀思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荷珠乱滚:诗坛重现唐大郎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