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调研报告
2015-04-11罗冠英
罗冠英 黄 强
为了解全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本情况,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开展,泸县就业服务管理局对高校毕业生回泸县就业、创业情况进行了调研。
自2013 年开始,泸县重点开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跟踪服务工作,并进行了实名登记。此次调查主要侧重于对已在本县就业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现状分析和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需求的调查。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本情况
高校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2013 届和2014 届高校毕业生在泸县就业创业291 人,其中:自主创业50 人,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就业170 人,企业就业46 人,灵活就业和其他自主就业25 人,高校毕业生回泸县就业仍然优先选择参加公考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就业,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占据主导。
创业人数逐年增长,创业形式呈现多样化。2013 届和2014 届高校毕业生回泸县自主创业50人,占就业创业总数(291 人)的17.1%,近年回泸县创业大学生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2014届同比增长63.15%。从创业形式看,包括个体、企业、家庭农场等形式,从创业项目看,包括信息通讯、种养殖业、汽车美容等多个领域,呈现多样化发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中存在问题
就业渠道不畅通。目前的就业渠道主要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招聘会、就业网站、报考公招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等限制,且这些只能提供少量就业岗位。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络招聘和现场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但这还不能完全满足高校毕业生的需求。
自主创业积极性不高。虽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出台了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许多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但多数高校毕业生由于缺乏创业启动资金、缺少胆识、怕担风险、找不到可行项目等原因不敢去创业。
本地用人单位用工环境不佳。虽然有部分高校毕业生愿意回泸县、到基层就业,但是本地就业机会相对较少,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或者岗位薪资福利等无法达到高校毕业生所能接受的心理预期,造成就业吸引力不强。
学校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对称。一是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二是部分高校盲目扩招,而相应的师资配置、教学设施等软硬件设施又一时难以跟上,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三是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薄弱,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或未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一是职业生涯规划准备不足,没有提前关注职业信息。二是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凡事期望过高,并不一定能够胜任所向往的工作。所谓“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自我封闭了就业之路。
对策建议
政府方面,一是继续积极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大力实施“高校毕业生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政策,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降低“岗位补贴”“一次性就业补助”等政策的准入门槛,把享受对象扩大到普通高校毕业生。二是逐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如就业指导、创业指导、技能培训、免费职介等。
高校方面,首先要主动适应市场,适时调整专业结构,着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逐步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型向就业需求导向型的转化。其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对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三是促进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对接。高校要主动争取更多的公司来校招聘实习生或全职员工,通过招聘会、人才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
用人单位方面,一是加强用工环境建设。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改善企业工作环境,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良好的用工环境。二是依法规范用工。用人单位要履行用工者的责任和义务,依法支付加班工资、高温津贴等规定,让高校毕业生就业有保障。
高校毕业生自身方面,第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平和而实际,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第二,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努力发展多种能力,尤其是较强的创新能力;另外,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为日后迅速自如的进入工作状态、较好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创造条件。第三,要科学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尽量使自己的“长板”更长,把“短板”补长,尽量做到自身能力与职业选择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