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探索、实践和思考——以成都市慢性病医院为例
2015-04-11陈芍朱珂函李航
陈芍 朱珂函 李航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发展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
2005年,成都市慢性病医院以老年、慢性病人为服务对象,探索针对老年病失能患者的集“医疗、康复、照护”一体模式,进行“医养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医养结合”的具体做法
成都市慢性病医院“医养结合”模式探索和发展经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院内“医养护康复”一体,以专业照护和特色医疗推动医养结合。2005年该院在全市首开先河,成立护工管理部,实行医生、护士、护工“三位一体”模式。
针对患者特点,医院以康复医学、老年痴呆、临终关怀科等为特色专科。
第二阶段:老年医疗走出去,多措并举升级医养结合。
2014年,医院提出“走出去,用老年医疗资源覆盖养老机构和社区”的思路升级“医养结合”。
横向协作形成联盟,打开“医养结合”通道。2014年至今,与近40家养老机构、社区及养老服务中心签署了“关爱老人医养合作”协议,利用双方优势促进医疗与养老资源的融合。
组建队伍,开展“医养融合”服务。组建有健康医生、护士、营养、康复、心理咨询、照护培训师等的专业队伍,定期开展巡诊、讲座等,开辟绿色转诊通道。
吸引社会力量,壮大“关爱老人”队伍。目前已有36家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等各界单位加入联盟,拥有近5 千名志愿者队伍。
成立护工培训鉴定中心,向外输送专业照护人员。多年照护实践,该院成为成都首批三家“护工培训考核试点医院”之一,建“护理员培训鉴定中心”,成为目前唯一可对护工培训、考评和鉴定的市级医院。也是省卫计委在川批准的唯一“养老照护试点医院”。
老年大学走进医院,丰富老人精神生活。
尝试“互联网+”。与专业养老服务中心联手在社区共建“智能健康小屋”,实现远程健康管理。
跨领域科教联动,提升人才素质。与华西老年医学中心长期举办“养老服务评估”培训班,共同培养老年健康服务和管理人才。
发展“医养结合”的制约因素
涉及部门多,政策间壁垒有待突破
“医养结合”涉及到民政、卫生、人社等多部门。医院老年病床不能享受民政的养老床位补贴,医养支付的医保支付政策尚需明确界定等问题,使“医养结合”资源难以很快融合。
专业人才缺乏,资质认定标准不一
老年医疗刚起步,其管理建设标准异于综合医院。且院校中开设老年医疗护理的相关专业较少,专业人员短缺。
老年医疗需求日增,国家财政投入不足
以成都市慢性病医院为例,为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医疗需求,医院一期住院大楼加紧建设,但资金来源为银行贷款。
发展“医养结合”的对策建议
完善顶层设计,促进“医养结合”落地
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实施卫生准入、民政扶持、医保定点等政策,但需严格标准,把握好医保基金、医疗工作和单纯养老的关系。
横向搭建“医养结合”平台,纵向形成“医疗321”保障结构
医疗和养老机构横向结合建平台促进医养融合。医疗保障上纵向形成“321”格局:“3”指三级医疗机构,定位老年高精尖疑难杂症和教学科研等;“2”指二级医疗机构,承担更多的医养融合服务,如横向覆盖社区、养老机构进行病前预防,病中就医等;“1”主要指社区卫生中心,承担老年健康监测、健康档案管理、宣教、部分照护及简单医疗。
完善老年医疗建设管理标准,推动老年医学发展
针对老年特点,应从实际出发,开展多科协作,引进全科医生等。
加快和激励人才培养,统一照护执业标准
院校设置医养结合型老年医学、护理和服务管理等专业培养人才,并提高待遇和地位。将人社、卫生和民政的“护理员”鉴定部门、标准进行统一。
设立“老年护理”险种,推进社保支付配套创新
设立“老年护理”或“长期照护”险种,据属性将其纳入医疗保险或与基本医保并行的险种。
利用“互联网+”手段,提高“医养结合”工作效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线健康数据传输、多方会诊、转诊预约、引导建立“社区卫生站——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多层居家养老健康诊疗模式。
十年探索和实践,成都市慢性病医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为养老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