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2015-04-11梅可生
■文/梅可生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文/梅可生
我曾在初中任教14年,后来应聘到县城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在同事们的指导和自身努力下,我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已逐渐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三年来,我听过、看过许多同事的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我也常常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对于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现象,产生了一些疑惑。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语言等方面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关于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一是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特别是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一些教师为了落实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新理念,习惯选择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年龄特点,结果是将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二是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唱歌跳舞,活动搞得多,学生读得少,把语文课变成了艺术课。当然,我不是反对绘画、唱歌、表演等走进语文课堂,但艺术究竟该怎样走进语文课堂,怎样与语文课堂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目的是为了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只是为了营造课堂气氛,为了所谓的学科整合,只能导致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二、关于课堂学习方式
关于自主学习。如今,为了体现“自主”学习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数教师在阅读课上习惯于让学生自读课文、自选方法。但凡事都有个度,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往往会把“自主”变成“放任自流”。当学生还没有对新课产生阅读欲望时,教师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方法,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的教师,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教学时分不清主次,抓不住重点。教师应该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担当起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
关于合作学习。目前合作学习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学语文课堂。但我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比较随意,教师只要自己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在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的情况下,就立即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又立即让合作学习戛然而止。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时一定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不要让合作学习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成了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三、关于课堂教学语言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自选学习方式等新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注重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语文,课堂上显得十分热闹,但静下来想想,教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语文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流行语”,很是值得商榷。
如有的教师习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话音刚落,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在小学阶段,教师喜欢让学生高声朗读,这样做容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学生喜欢的方式不只有大声朗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比如默读和浏览。如果一味地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学生往往避难就易,产生逃避心理。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既不能瞻前顾后、裹足不前,也不能邯郸学步、机械照搬,只有善于去伪存真、吸取精华,并努力付诸实践、改革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乡县城关镇中心学校
编辑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