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共商药品研发新路
——“2015年上海医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顺利召开
2015-04-11徐蕴彦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共商药品研发新路
——“2015年上海医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顺利召开
2015年8月11日-13日,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沪人社专【2015】151号《关于印发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2015年上海市高级研修班项目计划的通知》,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中国特色药品研发新路”为主题的“2015年上海医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继续教育高级研修班”(以下简称“高研班”)在上海建国宾馆召开,该项目由上海医药行业协会及《上海医药》杂志、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促进中心、上海市生物医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人事教育处处长张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丁贻麟主持开班仪式,100余位制药企业高级研究人员参会。本次高研班共邀请来自政府、临床和研发机构的13位专家到会授课,分别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感染知名专家及《上海医药》杂志总编张永信教授、上海市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教育处张勘处长、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行业研究员干荣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医药处傅大煦副处长、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临床药学与临床药理科终身名誉主任黄仲义教授、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王健副主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体制改革与法规处吴寿仁处长、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陈桂良副所长、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陈代杰副院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江开达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副院长韩宝惠教授、复旦大学内分泌糖尿病研究所副所长王庆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周达新教授。授课内容围绕临床需求,结合“转化医学”理念,着眼于中国医药现状,传递新药研发的新思路、新方向。
“转化医学就是希望将生物医学研究的关注点放在如何将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转化导向为有利病人诊断、治疗方法的提高上。”张永信教授这样介绍“转化医学”的概念。张勘处长一直致力于推进上海“转化医学”研究工作的进程,他进一步解释到“转化医学是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新模式,其核心是在从事基础医学发现研究者和了解患者需求医生、卫生工作者间建立有效联系,集中在分子基础医学研究向最有效合适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预防模式的转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慢性病发病率增高,医疗消耗增大,医疗负担加重,传统单因素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这些慢性病的防治需求,需基础与临床多学科相结合合作研究。现今“转化医学”主要研究应着重于促进预测(predicion)、预防(prevention)和个体化治疗(personatization)3P医学发展。即疾病危险度评估、疾病诊断和分型、治疗反应和愈后评估,以及新治疗方法和新药开发。
正如张永信教授所说“临床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药物研发机构、生产企业需要更多地倾听来自临床的需求。本次高研班邀请的6位讲师是来自临床的专家,他们分别代表抗生素、糖尿病、抑郁症、肺癌、心血管疾病等不同领域传达临床上对治疗药物的需求,介绍国内外最新的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为参会者提供新的药物研发思路。例如治疗糖尿病的DLP-1激动剂与DPP-4抑制剂、当前最有希望的新抗抑郁药调节谷氨酸能神经递质的化合物等。
干荣富研究员指出,企业发展驱动力和研发之路的目的是满足临床上的需求。医药研发与临床的综合发展原是上海的一大特色,原有基础全面而扎实,近20年反见衰退。对于如今的行业形势,张永信教授认为,企业不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司兼并、资产操作上,应看重产品的临床价值、占有率及其发展潜力。同时,临床不该成为仅是防治疾病的机器,而能静下心来做学问,不断提高临床诊治疾病的真功夫,与企业、相关科研单位携手协作攻克难关,力求学科创新性发展。这也是张勘处长所说的“产、学、研联盟”。
高级研究项目是按照高水平、小规模、重特色的要求,以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对象,通过专家授课、专题研讨、现场互动等方式开展的进修交流项目,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培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次高研班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中国特色药品研发新路”为主题,旨在为“医”和“药”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得到政府、医院、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各界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与会嘉宾和学员的一致好评。据会后统计,约95%的学员通过微信平台下载了专家演讲课件。我们相信,高研班的进修和交流形式将在今后进一步起到深化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作用。促进健康事业的发展是医药行业各界共同的责任,《上海医药》杂志也将始终坚持“通过学术与信息的交流,沟通产、销、用,密切工、商、医,为发展我国的医药保健事业服务”的办刊宗旨,努力践行“药学服务临床,临床合理用药”的办刊方向,为中国的健康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徐蕴彦)